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变化理论承认物质是世界的基础,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没有任何一段时间没有运动,还认为物质都有趋向其“自然处所”的特性,以及物体的运动或静止都决定于外力的推动。他的理论展开是在占有广博的经验材料之上进行的,其中蕴含的辩证法思维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在自然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以历史的辩证眼光去看待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变化理论。  相似文献   

2.
杜夫海纳的艺术时空观构成了审美对象自律性的理论基础,成为审美对象"准主体"的重要成因.正是通过建构"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相结合的艺术时空观,杜夫海纳赋予了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崭新的地位,从而将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置于可逆双向的审美知觉意向性结构加以考察,实现了审美经验过程的交互主体性,进而揭示了审美对象"准主体"与审美欣赏主体在交感思考中的主体间性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的内容是无限增长的,而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不断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是解决时空矛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英语介词主要表达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尤长于表达时空关系。时空观作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范畴 ,经拉丁语传入英语体系后 ,对介词语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拟从历史和语言哲学角度出发 ,运用思维与语言间的相互依赖性 ,追溯英语中拉丁语借用词的来源及发展过程 ,发掘出介词中蕴涵的古希腊哲学思想 ,按之将介词分类 ,并兼述其在语言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时间观、空间观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指出由此构成的时空共振、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作为思维的基本框架,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早期张东荪在多元认识论的视域中考察空间时间的“根据”“形态”和“性质”,强调时空是“认知上的先验格式”,但又必与外界的“条理”相应,并通过“主客交互”的认识活动发挥作用与获得改良。他也将空时理解为宇宙最根本的架构,并由宇宙的“层创进化”而主张创造的人生与超越“今此”的生活。学思转变后,张氏更尝试从人类学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中西时空观之异及其基础。张东荪自诩是“修正的康德主义”者,他有关“条理”与空时及其交互作用的思考,试图跳出仅以纯粹的主观与确定的形式理解空时的观点,并回应来自现代自然科学的各种挑战,拓展了20世纪中国哲学时空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古代时空观在中国古代法象思维的影响下,与原始的道的含义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在宋明理学兴起之后,这种与天地万物的实际存在相联系的时间和空间则由于理与气的相分而与理分离开来。道在宋明理学中被理学一系改造为天理,这个天理已经不是过去那种与气、时空纠结在一起的混沌未分的存在。可以说,道在宋明时期分化出了两个部分,即理和气;我们因此也便知晓,宋明时期所说的天理只是先秦时期道的一个部分,虽然道的原意依旧在张载、王夫之的思想中有所保留,但中国主流关于道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9.
时间和空间观念是人类在实践中产生的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深化。古代自然哲学产生了经验的时空 ,近代自然科学形成了实证的时空 ,现代科学发展了科学的时空 ,当代社会经济完成了系统的时空。把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视为一个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的系统时空观是迄今人们对时空认识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10.
苏州古典园林的时空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园林作为媒介,承载的是中国本土文化的哲学观。苏州园林的时空观在其建造之初就成了联结本体可见性与不可见性的纽带,物换星移,却未曾改变。从当代环境艺术角度来看,苏州园林的时空观实际上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1.
语言时空观将时间和空间视为语言系统整体性存在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时空观的视界里,时间和空间必然被理解为概念的存在,而且,它们的概念应当是从语言系统整体性存在中获得的。以这种观点来认识语言,从时间和空间的不断交融的过程中追索语言及语言流变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语言时空结构统摄之下的语言所具有的流变性,以语言流变自身所彰现的时空特性来解析语言流变的过程状态,强调从语言流变的个体状态入手,追索语言流变整体状态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介词是英语词汇中数量虽少,但极其复杂和重要的一个词类。就功能而言,介词表达的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尤长于表达时空关系,英语民族把时间看成是一个可切分为点、线段的连续体。这样,指涉空间的点、线、体的介词同样可以用来指涉时间。本文拟按照希腊及西方的时空观及其对介词的影响,将简单介词按照时空观进行分类。并从中撷取最具代表性的四个介词,从语义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上穷其源,下扶其流,并兼述其在语言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时空观念伴随着文明的进程而变化发展,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是迄今为止最为人性化的媒介,移动性(贴身性)是手机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其出色的兼容性、整合性、私密性和交互性也超越了以往的任何媒介。通过对手机媒介循特点的分析,指出手机的使用使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延伸了人类对时空的感知;而手机方便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交织、切换的特性,不仅重塑了现实社会的空间结构,更构筑了基于媒介联系的虚拟公共空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电影字幕翻译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其他文学作品可以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充分地翻译,而电影字幕翻译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翻译时必须采用减译的翻译方法。减译是字幕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也是字幕翻译的最显著特点。减译可分成四类,即缩译,略译,简化,删译。  相似文献   

15.
电影字幕翻译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其他文学作品可以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充分地翻译,而电影字幕翻译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翻译时必须采用减译的翻译方法。减译是字幕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也是字幕翻译的最显著特点。减译可分成四类,即缩译,略译,简化,删译。  相似文献   

16.
论张艺谋电影的寓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艺谋电影作品讲述的年代向后移 ,并进而用一种虚伪的凝重感造成时间的停滞 ;他在影片的空间上 ,书写着一个抽象的、隐喻的“中国” ;文本结构呈现零散性 ,造成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 ;常常制造寓言式的结尾。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神话与“新”的观念密不可分。“新”的实质在于对时间的重构。而作为视觉媒介的电影将作为抽象的时间概念的“新”物质化和视觉化了。电影《新女性》是体现30年代上海现代性的典型的视觉文本,重新审读影片对相互冲突的时间的融会、规范和安排,可能得到对30年代上海殖民现代性最好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关系、认知关系和审美特性等方面系统地梳理各个主要电影理论流派关于剪辑理论的阐释及   从语言关系、认知关系和审美特性等方面系统地梳理各个主要电影理论流派关于剪辑理论的阐释及其发展变化很有必要。剪辑所引起的理论讨论不仅在电影理论中是最接近电影创作本身的,而且直接引起了关于后地理与后历史这种新时空、新体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电影字幕翻译述评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电影字幕翻译是我国一个新兴的翻译领域。字幕翻译的定义有多种。按不同的标准,字幕翻译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字幕翻译既具其他翻译领域的共性,同时又有其独特性。字幕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技术和语境的约束。技术的约束主要指字幕翻译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作为文化交流的中介,电影字幕的译者必须充分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并且采取何种策略需以观众为中心,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减少文化差距。  相似文献   

20.
王家卫是一位国际知名导演,他的电影以新颖的视听美感、碎片化的叙事以及对边缘化人物的情感表达,吸引了全球电影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梳理王家卫电影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艾柯开放性作品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的“留白”,从电影叙事、场景设置和剪辑3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王家卫电影的开放性,探讨王家卫电影独特的美学及哲学思想,建立创作者、电影、观众三者之间的跨文化、多维度的对话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