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法律与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紧密联系的两类社会规范 ,又是治理国家、规范行为的不同方法。只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二者并重 ,才能营造安定团结、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 ,把国家治理好。  相似文献   

2.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高校德育在实施以德治国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为实施“以德治国”进行舆论造势 ,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体系开展科学研究。目前高校德育的现状还不能适应“以德治国”的要求 ,还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在抵制西方腐朽没落文化的侵蚀方面还软弱乏力。因此高校德育必须用“以德治国”作指导 ,努力增强它的实效性。要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大力倡导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 ,以及引导学生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等。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 ,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 ,是我党治国方略上的新进展。“以德治国”具体到高校来说 ,就是以德治校 ,以德修己 ,以德育人。因此 ,这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理解德治、法治、人治等相互关系 ,以“两课”教育为主渠道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道德建设上升为治国方略的高度,是客观现实的需要。而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学生道德思想,行为意识,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高校德育应采取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6.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提出 ,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 ,对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历史意义。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该治国方略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并对其具体实施途径作了部分探索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辨证统一 ,本文就以德治国这一科学论断和重要的治国方略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统一关系角度,阐明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以及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一方略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长治久安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本文对这一重要新观点作了四点探讨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是中国古人安邦治国的一个传统治国思想;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一以贯之的治国方略;是克服和弥补法律和道德各自局限性的双向需要;是当前维护和发展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要注意区分只有代表进步生产力的法律和道德才能作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依据 ;防止以德代法或以法代德 ;当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时 ,要以法律为主。要进一步完善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 ,创造良好的法治和德治环境 ,加强对公民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校德育与变化了的环境的种种不适应,直接表现为高校德育不同程度地出现弱化,德育工作者对德育规律不了解,德育实效性不高.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解读高校德育规律,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规范性德治的整齐划一决定了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诸多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困难。德性的建立要以对道德绝对命令般的信仰和感情为前提,所以德治首先应该是道德信仰之治。现代道德价值的多元性决定了道德信仰之治不是整个社会道德信仰的一致性,而是个人道德生活的同质性,即道德价值信仰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对课程性质的认识存在问题,这是导致当今中国高校德育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德育课是法律课,不是"政治课";是引导课,不是灌输课;是修养课,更是思想课;是认知课,更是实践课。厘清上述四对关系,从这四方面把握高校德育课的性质,这是走出诸多误区,获得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质性突破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贵州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贵州民族学院是贵州民族教育的龙头,担负着培养有科 学有文化有社会公德有文明行为的合格民族人才的重任。因此,必需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的重要性,不断探讨加强民院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对策,在充分认识“两课”教育的主线作用的前提下,要 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把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学校德育失当是当前德育实效性下降的根由,学校德育的核心力量、德育的中介——教师与德育实效性有关密切的关系,教师作用于德育实效性的机理——内化尤须值得重视。只有建立在此认识与基础之上的举措才能真正提高师德水平和改善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道德的人本特质与以学生为本的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的人本特质决定了人本道德教育理论的合理性,决定了围绕学生或以学生为中心制订、实施道德教育的合理性。道德教育应以促进学生道德之发展、道德生活之完满为目的,培养学生对道德的批判、选择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体验、实践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7.
在高校德育中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 ,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 ,应注意帮助学生确立理想的自我 ,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 ,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 ,从而真正将受教育者头脑中“内化”过来的品德意识“外化”为品德行为 ,形成社会认同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18.
"为政以德"是孔子所提出的关于治理国政的基本方针,是儒家政治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鲜明标志.孔子及其儒家认为,"为政以德"是对为政者起码的道德要求,在处理政务、治理国家方面,为政者必须遵从一定的道德准则,并重视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从"为政以德"的基本原则出发,儒家倡导德治、仁政,反对暴政、苛政.在德治与刑罚的关系问题上,儒家主张德主刑辅,认为在治理国政中道德与刑罚虽然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德治是根本,刑罚只能是"辅治之法".儒家在政治上不但倡导"德政",而且还主张"以德导民",要求为政者注意社会道德教化,并把道德教化视为治国之本.正确把握孔子及其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对于全面理解孔子及其儒家的政治思想、道德理论以及整个思想体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与德治——基于伦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法治和德治都有各自的功能优势与局限,且法治的优势即为德治的局限,德治的优势即为法治的局限,因此必须进行法治与德治的最佳配置,使其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局限得到最大程度的克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