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批把亦作枇杷即琵琶,周武帝时龟兹人已来中原弹奏。汉武帝时马上弹之以慰公主,东汉时已司空见惯。唐代琵琶种类较多,高手迭出,许多诗人咏过琵琶,尤其是元、白二人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琵琶声的多变及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声情并茂,使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然而元诗在心理刻画及人物情态的描绘上不如白诗深刻。白居易写过《昭君怨》,昭君与琵琶难解其缘,但正史记载与诗词戏曲多有不同,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描绘的琵琶是元帝与昭君相见相爱生死离别,贯穿前三折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他还写过《青衫泪》,根据《琵琶行》生发而成,将琵琶女坐实为裴兴奴,考兴奴实有其人,与琵琶名家曹纲(刚)时被称为左、右手,有记载曹刚弟子弹琵琶能吸引"方响"从塘里飞到岸上,足可佐证裴、曹弹奏水平之高妙。  相似文献   

2.
品赏生香     
作者篱介:韩放,1981年出生于四川泸州,流浪,写诗,写小说。现居北京。他是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不要尖叫》、《那一年南来北往》。他是歌手,写出并演唱《那一年南来北往》《一路狂奔》等歌曲,注解漂泊心声;他是泸州人,充满着如水雾般升腾的才气,勤奋、年轻、优秀。他是小说?是诗歌?是音乐?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要写诗么?2007年的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能写格律诗词么?可能多数人对此持否定态度。下面我们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谁都想把文章写得新颖一些,如何才能“孤峰突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要想文章出新,关键不在写什么,而在怎么写。我们知道自居易的《琵琶行》的情节中琵琶艺人是怀抱琵琶拨弦弹奏的,可是在今天的《丝路花雨》舞剧中的英娘,却以其反弹琵琶的舞姿在万千观众间爆了彩。试想一下:一般艺人都是正弹琵琶的,所以一旦反其道而为之,就会顿然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5.
“词曲之祖”《琵琶记》作者高明之生卒年,向来为研究者所纷纭不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新的资料对高明的生年作了进一步的考证,认为高明生于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高明生年,现存如下七说:一、公元1301年左右,钱南扬《琵琶记作者高明传》;二、约公元1305年,戴不凡《高则诚事略》,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三、约公元1306年,王季思,师飙《高明评传》;四、公元1307年左右,钱南扬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琵琶行》,出神入化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成功地塑造了琵琶女的悲剧形象,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被侮辱、被贱踏的妇女的悲惨命运,并由琵琶女的身世引出作者自伤自怜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作者对遭受贬谪的愤懑不平。《琵琶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不愧为古典长篇叙事诗中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7.
台湾著名作家墨人(张万熙)先生,初入社会时是从事新闻工作,初入文坛时是写诗。早在1940年他二十岁时,就发表了《希望》、《路》等新诗作品,于是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又在报刊上发表许多抒情短诗和长诗《赣州礼赞》、《锄奸队长》、《最后的胜利》等.墨人是写着诗抗日、写着诗离开故乡九江的。他的最早两部文学作品集便是诗歌《自由的火焰》和《哀祖国》。入台后,他才慢慢把文学兴趣转向小说创作和散文创作。当然,他忘情不了诗歌,1980年又出版了一部诗集《山之礼赞》。他写新诗、写格律诗;不写中国传统诗词调研究专著,《全唐诗导的…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离骚》中一些语段的划分、字词的释义、文意的理解存在分歧 ,有必要加以辨正。一、女、灵氛两语段划分的辨正。首先 ,女“申申”、“詈予”之言只有“鲧女幸直以亡身”等四句 ,其下六句应为诗人由女“詈予”而欲“就重华而陈词”之心理变化过程 ;其次 ,灵氛述卜四句、释卜四句 ,以下十句则为诗人因灵氛占卜而萌生“远逝”之念但犹豫、矛盾之心理。二、“民”字释义的辨正。《离骚》六处“民”皆为“人”之意 ,不能释为“人民”、“百姓”。三、第二部分“追求美政理想”的辨正。《离骚》第二部分乃通过幻想形式写诗人欲向楚王陈词辩白而不得 ,根本不是向美人求婚 ,即不是追求美政理想。四、第三部分“远逝”释义的辨正。诗人“远逝”准备离开的并非楚国 ,而是郢都。  相似文献   

9.
祝枝山题画     
源崧 《阅读与作文》2007,(12):57-57
明代人祝枝山,5岁就能写直径一尺的大字,9岁会写诗,读书过目不忘,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与唐伯虎、徐祯卿、文微明一起被人称为“吴中四才子”。  相似文献   

10.
蛇神牛鬼 发其问天游仙之梦——《化人游》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人游》是丁耀亢的剧作之一。丁耀亢(1599—1669),字西生,号野鹤,别号紫阳道人,山东诸城人。他一生著述甚富,在明末清初之际名气很大。仅传奇作品就有十三种之多。但对他的剧作,历来几乎无人重视和评论。就今传世的四种剧本,尤其是《化人游》来看,丁耀亢的剧作是有成就的。本文拟对《化人游》做一番初步的探索。《化人游》创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是现存丁耀亢剧作写成最早的一部。丁耀亢诗集《逍遥游·吴陵游》有《化人游歌,寄李小有先生,先生困于游,寓言<饥驱>、<明月>诸篇,因作化游以广之》一诗。据“野鹤自纪”,《吴陵游》写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龚  相似文献   

11.
元末明初人高明写就的《琵琶记》历来有“南戏中兴之祖”的称誉。谈到高明及《琵琶记》,明人张琦说:“自金、元入中国,……大江南北,渐染胡语;而东南之士,稍稍变体,别为南曲,高则诚氏赤帜一时,以后南词渐广,二家(指北曲、南戏)鼎峙”(《衡曲尘谭·作家偶评》);日人青木正儿说:“《琵琶记》实为南戏复兴之第一杰作,后日作南  相似文献   

12.
个性解放的追求和幻灭——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1896—1931)的一生是短暂的,他的创作生涯不到十年,写过散文、小说、剧本,主要致力于写诗。他留下了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年出版),《翡冷翠的一夜》(1927年出版),《猛虎集》(1931年出版),《云游》(死后由陈梦家编,1932年出版)。徐志摩是二十年代中国诗坛上比较活跃的、有影响的诗人之一,是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解放后出版的一些文学史著作把他判为封建买办资产阶级的文人,列入文学逆流;卞之琳同志在1979年所写的《徐志摩诗重读志感》里认为他的诗贯串着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这三条主线。究竟怎样评价才符合实际呢?本文拟对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容做一点探讨,向  相似文献   

13.
《琵琶记》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借用西方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分析方法,剖析《琵琶记》双线结构中包孕的人生哲理:人的内在需求和愿望总是与外在环境发生着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人的历史就是人的妥协史和压抑史。  相似文献   

14.
年逾8旬,曾任新闻媒体记者、编辑40余年的南宏法,于上世纪80年代初离休后,觉得有点儿空虚,便学起写诗词来。开始,他在押韵和使用平仄字上拿不准,便买了一本《诗韵新编》,边学边写。日久天长,那本《诗韵  相似文献   

15.
<正>M君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无论做什么,几乎都是立竿见影。写诗两个月,就写得像模像样。第一篇小说,就在微博上得到了几十条评论。学吉他一个暑假,就能上台弹唱。试着自己写了几首歌,居然在朋友圈好评如潮,大家齐心协力怂恿他去报名参加《中国好歌曲》——结果自然是没有选  相似文献   

16.
东汉末年的女作家蔡琰(字文姬)传世有三篇作品:五言和骚体的《悲愤诗》各一篇,载《后汉书·董祀妻传》;另一篇《胡笳十八拍》(简称《胡笳》),见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后朱熹收入《楚辞后语》。文学史家很有些人不相信《胡笳十八拍》是蔡琰所作。一九五九年郭沫若先生作历史剧《蔡文姬》,引用了这篇作品,并写了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写西门庆之死与《红楼梦》写林黛玉之死,同在章回的“七”、“九”之数,情节皆“三而一成”,皆因自戕和遭遇对象突然打击,有同一人生哲学的况味。这些基于两书中男女主人公分别一死一生和一生一死之生死错位的极相近似之处,溯源一是两部书的命意、中心不同,二是西门庆与林黛玉在各自书中地位角色的不同,三是写人叙事艺术上意足神圆的要求。其后先相反而实极相近似之迹,可见“《红楼梦》深得《金瓶》壶奥”之一大法门,是其大处每与《金瓶梅》适得其反,所谓“反弹琵琶”,可称为“反模仿”。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诗歌中,最为宋词所接受的,是以《长恨歌》、《琵琶引》等为代表的感伤诗,其次则是那些描写闲适优裕生活的篇章.可以说,“感伤情调”、“闲适生活”是白居易诗歌给予宋词最宝贵的财富.宋代诗词借《长恨歌》或感慨小我的命运无常,或流露浓郁的麦秀之悲,或以“梧桐夜雨”状写离别之凄清,或以“梨花带雨”写花、写人、写雨,或以“分钗”叙本事、咏七夕,等等.  相似文献   

19.
论石评梅散文的抒情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石评梅散文的抒情特色李兵石评梅这个名字,也许现在的青年人感到陌生,但她在我国二十年代却是继冰心、冯流君等之后又一位活跃的女作家。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她写诗,写小说,写剧本,写散文……从开始创作到1928年不幸病逝,短短六年左右的时...  相似文献   

20.
一.要重视课堂语言笔者一直尝试追求教师语言的课堂效果.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两句名句时,笔者为突出琵琶女的女性形象特点,作了一次对比.我说;“如果一听有人询问,便跳将出来,大唱一声:‘某家在此!’那就不是琵琶女了,而是黑旋风李逵.”当时,学生都发出会心的微笑.课堂上偶一为之,学生能精神一振,语言的魔力,可见一斑.我们应该成为学生的“语言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