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欢”解     
汉代的诗歌中多处用到“合欢”一词,如《古诗》中的“合欢被”、《怨歌行》的“合欢扇”、《羽林郎》的“合欢襦”等。肖统的《昭明文选》选录了《古诗》和《怨歌行》,注者对“合欢”并无解释,仅引此注彼;及到近人闻一多的《诗选与校笺》也沿袭此法,如《羽林郎》“广袖合欢襦”下注云:“《怨歌行》日‘裁为合欢扇’,《古诗》日‘裁为合欢被’”“合欢”究竟是啥,并无解释。今人则将“合欢”解为一种图案花纹,如北京大学编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在《怨歌行》一诗的注中说:“‘合欢’是一种对称的图案花纹,用以象微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文彩双鸳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艺术和谐观可用“弥纶一篇,杂而不越”一语来概括,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镕裁》《章句》《附会》等篇体现出的篇章整体和谐理论;二、《声律》篇论述的声律和谐理论。篇章整体和谐有六种实现方式:“改韵从调,节文辞气”“字句章篇,交相为用”“规范本体,剪截浮词”“首尾周密,表里一体”“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献可替否,以裁阙中”。声律和谐理论以“和”来标示“调律”的目的,并对声律和谐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但其实现方式并不具体细致。《文心》的艺术和谐观是对《周易》《左传》《礼记》等儒家经典“中”“和”“中和”“中庸”“时中”等思想观念的依立。  相似文献   

3.
(一)壩 睢景臣《高祖还乡》套数有“拽壩”(简化字作“坝”)一词,对其中的“壩”字,历来的解释很不落实。就所见到的几个高等院校交流教材选注本来看,一般释“壩”作“一种碎土、平整土地的工具。”有的进一步注明,“壩:耙的借字。耙是打碎土块的工具”。我查了几种古今通用工具书,如《说文解字》、《尔雅》、《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海》、《辞源》以及《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小说辞语汇释》和《诗词曲语辞汇释》等,对  相似文献   

4.
一“象征”辞格 “象征”可不可作为一种修辞格,目前论者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杨鸿儒《修辞知识》列了“象征”一格。华中师范学院《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把借喻同象征进行了区分。吴士文《修辞讲话》专节论述了“象征”辞格。宋振华等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不但论述“象征”辞格的特点、类别,而且辨析了象征和借喻的区别。濮侃《辞格比较》区别了“象征”与比喻、双关的不同。这些都是把“象征”当作辞格来看待的。但是,也有人认为“象征”根本不能算作一种辞格。郑远汉在《辞格辨异》中  相似文献   

5.
《论修养》是一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建党理论专著,对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对广大党员和干部的修养,起过巨大的作用。然而,林彪、“四人帮”一伙炮制的《要害》却诬蔑《论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背叛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列举了所谓四大“罪状”。一曰:“闭口不谈无产阶级专政”,“不要无产阶级专政,去进行共产主义事业”。《论修养》虽然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的字眼,但它是讲了和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凡是认真读过《论修养》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武装夺取政权、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最  相似文献   

6.
某重点中学开出人文素养类课程,其中“《史记》选读”,莘莘学子,无一选择。同样夭折的,还有《红楼探幽》和《诗词赏析》……《史记》遭遇“0选择”,表面上看,是“高考指挥棒”在作祟,其实,还有一支更深沉的“指挥棒”在“导向”。8年前,18集电视连续剧《司马迁》拍成,为了吸纳广告,编剧、导演找了数十位企业家,然而无一知道“司马迁是何人”,因此也无意掏腰包,弄得《司马迁》差一点胎死腹中。企业家的不知司马迁和学子们的“《史记》0选择”并非风马牛不相及,这样的“示范”,对于莘莘学子,难道不是一支更沉沉的“指挥棒”么?但这毕竟是一种…  相似文献   

7.
《周易·系辞传》是《周易》从“古经”到《易传》形成过程中的一篇重要阐释著作。《系辞传》在解释《周易》时巧妙地运用了一些阐释的策略,在“易”、“天道”、“人道”之间建立了一个映证模式,设置了从“易”、“圣人”到“君子”、“百姓”的一个认知能力递减的等级体系,并竭力使《周易》所显示的“道”神秘化,从而完成了《周易》作为人类社会法则的阐释任务。  相似文献   

8.
《左传》引《诗》范围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传》277条言《诗》可以分为“赋诗”、“诵诗”、“歌诗”、“言语引诗”、“作诗”、“泛称诗”六类,其中“赋诗”、“诵诗”、“言语引诗”皆属引《诗》;“歌诗”的一部分属于引《诗》,一部分不属引《诗》;“作诗”和“泛称诗”皆非引《诗》。界定《左传》引《诗》的范围,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其学术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易》学研究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错误观点 ,同时也形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学对《周易》的不同理解。然而 ,从根本上说 ,《周易》本身不是科学 ,但《周易》的研究可能成为一门科学 ,并且《周易》“气化流行”的气象经验总结 ,构成了《周易》基本精神 ,即“法则”、“合和”、“化育”、“至诚”。这些《易》道精神经过深层的理解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日居月诸”一语见于《诗经·邶风》的《柏舟》和《日月》两篇中。《柏舟》中有“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一句,《日月》中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日居月诸,下土是冒”、“日居月诸,出自东方”、“日居月诸,东方自出”四句。毛传只在“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句下说到“日乎月乎,照临之也”。这分明是用“乎”字解释“居”“诸”两个字,是把这两个字看成语气助词的。王引之《经传释词》、杨树达《词诠》、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等书里也都是把“居”和“诸”看成语末助词的。《中国语文》1984年第4期刊登了黄典诚先生的《〈诗经〉中“日居月诸”的连读  相似文献   

11.
《离骚》发展了《诗经》“比兴”手法,“比”、“兴”合二为一,融合诗人主体情感和品格,形成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情趣的象征性意象系统。《离骚》“比”、“兴”合流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2.
审题六要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一旦审题有误,就会使作文跑题、偏题。因此,同学们要擦亮一双审题的“慧眼”。一、抓标记,辨文体。命题作文中,常有一些词语给人以提示,依据这些提示可以把握作文的文体和写作范围。如《青蛙脱险记》《第一次……》《我和老师》《一次合作的思考》,其中“记”表明是记叙文,而“第一次”表明是记事的文章《,我和老师》中的“和”表明一种关系,因而文章记叙的内容应突出“我”和“老师”两个方面《,一次合作的思考》中的“思考”提示了本文主要写由“一次合作”引发的感想,而不是“合作”的过程。二、捕题眼,扣重点。…  相似文献   

13.
晚明的优秀戏剧家孟称舜,与同时期的李玉一样,已经引起了评论界的重视。人们称颂他是“辉耀晚明剧坛”的“一颗新星”,赞扬他的《娇红记》是“继《牡丹亭》之后的一部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悲剧”,肯定他“显示了超越前人的理论见解”。孟称舜以“独行不欺,论世不诬”的文人学士,不顾世俗的訾议,努力地进行戏剧的创作、编选和评点活动,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孟称舜现存的剧作有杂剧《桃花人面》(《桃源三访》)、《花前一笑》、《英雄成败》、(《残唐再创》)、《死里逃生》、《眼儿媚》五种和传奇《节义鸳鸯冢娇红记》,《二胥记》、《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三种。  相似文献   

14.
《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性质,直接决定着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庄子·天下》篇说《老子》“逮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确实抓住了《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这一章比较全面地描述了“道”。“道”是天地万物的起始和根源。“道”本身有“无”和“有”两个方面的规定。说“无”,指的是“无形”、“无名”;说“有”,指的是“有形”、“有名”。“无”和“有”是“道”本身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道”是“无”和“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史记》称引“《春秋》”有记事古史、孔子《春秋》、公羊《春秋》和左氏《春秋》等不同情况,其中“左氏《春秋》”的全称当为“左氏《春秋国语》”,是一部具体描述西周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古史著作,既非等同于今见《国语》,亦非等同于今见《左传》,而为两书所取材,亦为《史记》所援用。清华简《系年》为这一推断提供了启发和佐证。  相似文献   

16.
《易传·系辞下》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是一部“象”书,“易象”是其核心。“易象”的特点是通过描绘具体事物,构成种种形象逼真的“象”,以比喻、象征一定的道理,其具体方法有“实象”和“假象”之分,这与文学艺术的通过创造一定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思维和认识方式颇有一致之处。《易传》认识到了“易象”的这一特点,它发展了春秋以来的“卦象”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取象”说和“言”“意”关系说,对“易象”的特点作了较深入的描述。《周易》虽然不是一部文学  相似文献   

17.
“很”原作动词或形容词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玉篇》的解释是“戾也;诤讼也”。《广雅》说“俗作‘狠’”。《孟子》里的“好勇斗狠”中的“狠”,就是“诤讼”的意思。但《说文解字》对“狠”的解释是“犬斗声”。新编《辞源》在“很”字条下列了四个义项:一、违,逆,不听从;二、凶暴;三、争讼;四、甚。《中文大辞典》据《元  相似文献   

18.
前言《名贤集》是一本由一批反动儒生收集孔孟的反动言论和所谓“名人”、“贤士”的谬论拼凑而成的,所以叫《名贤集》。全书共收集反动成语、谚语一百五十多条,一千八百七十八个字。这些反动成语、谚语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抄自儒家反动经典《论语》、《孟子》、《易经》等书;二、抄自唐宋以来反动儒生、无聊文人写的“笔记”、“小说”等著作;三、抄自宣扬孔孟之道的“宋人话本”和“元、明杂剧”等。它以“克己复礼”为纲,大肆宣扬儒家反动的“天命论”、“人性论”、“中庸之道”、“学而优则仕”、“三纲五常”以及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人生观和“鬼神报应”等谬论,是一本浸透了反动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年八月,当章明在《诗刊》上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时,他所批评的“朦胧体”是老诗人杜运燮的《秋》和青年女诗人李小雨的《海南情思》,但随即爆发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却把目标一致对准了北岛、舒婷和顾诚等人的作品。唯一的原因是他们太“怪”了。一个字就是一首诗:“网”(北岛《生活》);自行车的铃声可以“悬浮在空间”,地球能够“飞速地倒转”(舒婷《路遇》);彩虹一眨眼变成了一团蛇影,红花一眨眼变成了一片血腥(顾诚《眨眼》)。语言不再是语言,诗也不再象诗。这不啻是一群怪影闯进丁缪司的殿堂!所以,一些评论家要斥责“朦胧诗”情绪灰暗,格调低下,并将其目为“古怪诗”,而另一些评论家却又赞扬它们真诚和富有探索精神,认为是  相似文献   

20.
我在写《〈滞经〉与十二次之“鹑”考释》一文(以下简称《考释》,载于《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0年第6期),在以确凿的证据考释了《诗经》的《鄘风·鹑之奔奔》、《魏风·伐檀》的“县鹑”和天文十二次的“鹑首”、“鹑火”和“鹑尾”之“鹑”,皆同《诗经·小雅·四月》的“匪鹑匪鸢”之“鹑(tuán)”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说文解字段注》的“《魏风》‘县鹑’、《内则》‘鹑羹’字当为‘(享隹)(chún)’和“《内则》有‘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