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纳西东巴字是一种较原始的文字,但其中已有机当数量的形声字。这对于研究形声字的起源和发展,确定东巴字的性质,以及甲骨文和东巴字的比较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前辈学者方国瑜、李霖灿等,对东巴形声字进行过研究和整理,近年李静生、王元鹿先生对甲骨文形声字和东巴形声字进行了比较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毋庸讳言,由于目前对甲骨文形声字和东巴形声字的研究都还不够深入、系统,所以比较研究也未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东巴形声字研究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本文仅就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东巴形声字的类别和性质,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对推动比较研究的深入开展,尽一点绵薄之  相似文献   

2.
一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从甲骨文到《说文》、现代汉字,形声字所占的比例由20%多增加到80%多和90%多,这代表了汉字发展的基本趋势,由此决定了战国以后汉字的性质。因此,形声字的起源和发展,是汉文字学中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关于形声字的起源,唐兰先生认为,汉字在“图画文字”里面早已有了形声的倾向,而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到底占多大比例,至今还没有一种准确的说法。有的说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也有的说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还有的说占十分之八九,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试以《新华字典》(71年版)为依据,参照语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字形声字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字在造字方法上,以形声造字法为主。我门认为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有人曾对商代后期甲骨文中已被辨识的那部分字的结构作过研究,发现形声字明显少于表意。但在周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形声字增加非常快,越到后世发展越快。据统计,汉代的《识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其中形六字7679个,约占总数的80%;宋代的《通志·六书略》共收字4235个,其中形六字21343个,约占总数的88%;清代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个,其中形声字42300个,约占总数90%;而现代汉字里的形声字,则已达到90%以上。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形声字所占的…  相似文献   

5.
引 言 纳西东巴文字与汉古文字,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字。因为这两种文字的记词方式中既有记意成分,又有记音成分,所以它们都属意音文字。而且,这两种文字在它们各自的创制和发展道路上是互相独立、互不影响的。(按:关于这一问题,请参见拙文《纳西东巴文字与汉字不同源流说》,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因此,这两种文字的比较研究,对于文字发展史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6.
纳西族东巴文字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符号,也是世界上罕见的还活在民间的象形文字。据研究,这种文字最晚产生于纳西族进入奴隶社会后的公元七世纪以前,后被纳西族东巴教经师用来书写经书。东巴文系指两种体系的文字:一种纳西语称“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上的痕迹,引申为文字,即东巴象形文  相似文献   

7.
形声是汉字造字法之一,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比例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在识字教学中,面对一些接触汉字不久的学生,应该怎样讲解形声字呢?我们辩证地分析了"识字识半边"的可靠性,并针对汉字教学的现状,对形声字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各家的看法 对于东巴文字创制时和发展中是否受到汉字启发与影响的问题,各家看法不一。 唐兰先生说:“世界上旧有的及现在还存在的文字,种类很多。其中有些是和中国文字(指汉字——笔者)有亲属关系的。中国西部有椤椤(指彝族——笔者)么些(指纳西族——笔者)等文字……”唐兰先生的意思是汉族的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之间有着亲属关系。李静生先生认为:“纳西先民创造的文字不可能与汉字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形声字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汉字发展到现阶段的结果来看,一般认为形声字约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因此,研究形声字的产生及形成过程,是汉文字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从汉字演变的结果入手对汉字进行静态的观察和描写,与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对汉字进行动态的观察和分析不同,从中看到的文字现象及文字的发展变化情况并不相同。从后者入手研究形声字的产生及形成过程发现,形声字的形成有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创造的过程,最初的借字加意符、母文加类符、表意字加注音符都不是有意识的造形声字,这样形成的汉字也不是“形声相益”的真正的形声字。文章虽然研究的是形声字的问题,但由于形声字牵涉到汉字学的方方面面,因而实际上也反映了对汉字学和汉字总体发展的一些新的认识,以及对汉字字族学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我国西南金沙江上游和雅砻江流域的纳西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纳西族的先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叫“斯究鲁究”(意即木石之痕迹)的图画象形文字,并用这种文字书写了数以万计的东巴经书。《东巴舞谱》就是这浩瀚经书中保留下来的一份珍贵的民族舞蹈遗产。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形声字有八千五十七字(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六书爻列》),约占《说文》总字数的百分之八十六。说明许慎时代,形声字已成为汉字的主流。东汉至今一千八百多年以来,据说汉字有六万个左右,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历代学者很重视研究形声字,包括它的一个部分——亦声字。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2500个常用字为字料,对其中的1290个形声字的声旁的表音度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2500个常用字中有1383个字具有声音信息,占常用字的5532%。据此,本文得出了现代汉字是意音文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右文说”是关于形声字的一个著名理论。形声字是汉字构造的最高形式,它综合了“六书”的全部。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已占百分之八十二,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则占到百分之九十左右。因此,弄清楚形声字的结构原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纳西东巴字一字异读的现象比较普遍。如象形字“竹绳”读mw~(55)(?)i~(33)(?)r~(21),又读mw~(55)(?)r~(21),形声字“盗”读(?)i~(33)khY~(33),又读khY~(33)。这种现象颇受从事纳汉文字比较研究的学者的重视。李静生先生据此推测,汉字会意字的最初读音,可能是有几个形会合便读几个音节,如“武、信”可能是“止  相似文献   

15.
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东巴文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巴文字原本是东巴用于记录各种宗教仪式活动的辅助记忆符号.由于它具有鲜明的图画性、象形性,并蕴含着纳西先民朴素的思维方式,因此,从先民的文化活动往往是宗教与艺术混融、崇拜与审美交织的维度来看,从东巴文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意蕴来看,它对纳西族先民审美知觉的强化和审美精神的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审美人类学的维度,从文字与思维的关系、思维与审美精神的关系、图画文字与审美知觉的关系等角度入手,探析东巴文字与纳西先民审美精神的关系,东巴文字蕴含着先民丰富的审美观念,它是纳西族先民审美精神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6.
汉字之最     
汉字笔画最少的是“一”和“乙”两个字,只有一笔:最多的是(?)共36笔。现代通用汉字中,9笔的字最多,约占总数的11.1%。其次是10笔的字和8笔的字。汉字中形声字最多,我国古代《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形声字占82%。现代通用的汉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最多,约占总字数的60%-67%。  相似文献   

17.
汉字中存在双声符,东巴文也有类似现象。东巴文双声符有表示多音节词中的部分音节和表示单音节语素两种形式。双声符音符在用字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理据。从双声符的形成途径看,有假借符号上附加音符、双声符形声字的意符脱落和假借注音式形声字三种情况。随着文字系统的发展,双声符会朝两个方向演变:一是凝固为一个字,二是其中一个音符脱落。由于所发现的双声符均为东巴文发展下游鲁甸经书用字,其形成的原因是使表音表义更加明确和东巴求新奇故意改造记录形式,说明东巴文双声符是文字意音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研究对汉字等意音文字同类现象的深入研究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丽江东巴教现状研究和力民《丽江东巴教研究》项目完成以后,我们感到,对丽江东巴教现状及今后发展势态问题,需作进一步思考研究,故撰此文呈上,供上级部门及领导作决策参考。一、东巴教的现状东巴教是古代纳西族的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东巴教始终伴随着纳西族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9.
汉字的性质、特点与汉字拼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汉字的性质、特点与汉字拼写紧密相关,同时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汉字是一种拼形文字,即以象形字或其他独体字为基本图形,通过图形拼合的方式来达到记录汉语的目的。由于基本图形多为形义统一体,所以,汉字的意义一般可由图形拼合表示出来。无论会意字、指事字还是形声字,其字义的表示都是通过图形拼合的方式实现的,而占汉字百分九十五以上的字是会意、指事、形声字,所以,认为汉字是一种拼形的文字是有充分的根据和理由的。作为一种拼形文字,汉字有如下几个特点:(1)表意的直接性;(2)图形的整一性;(3)结构的立体性  相似文献   

20.
书法在中国一般特指为汉字的书写艺术,然而东巴文字书法和汉字却有着一定的联系:这种文字比甲骨文更古老,还可能是同源,在早期都用于宗教活动。但当今的东巴文字书法创作却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且处于起步阶段,汉字书法中魏碑艺术自然、稚拙、生动的特点和其产生于民间,通过字体结构的生拙趣味、刀刻石痕和风化剥蚀的沧桑漫漶感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趣味,东巴文字的特点与此相合,可从魏碑中学习这种趣味并用于书法创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