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韩愈素以忠义刚直闻名天下,然潮州之贬,戚戚怨嗟,每以罪臣自许,受后人诟病甚多。韩愈罪臣意识甚浓,已成不争之事实。其罪臣意识有其特定的四个方面内涵,即并非罪己的反省意识、愤悱内敛的君弃意识、忧生患命的恐惧意识、具有恋父情结特色的恋主意识。这些意识紧密联系,共同构建了韩愈的独特的生命场。对于韩愈这些本能的情感意识应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清代赵翼的《瓯北诗话》和朝鲜李瀷的《星湖僿说》都对韩愈的诗歌进行了批评,批评的内容包括韩愈以李白、杜甫为宗的诗学观,韩愈奇崛的诗歌风格,韩愈以赋为诗的创作手法和韩愈的《南山》诗,在对韩愈诗歌的研究上,提供了域内、域外两个诗评视角。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古文思想包含鲜明的修养论内涵,对于古文的学习和写作,在韩愈看来,具有修身成德的重要意义。韩愈对古文修养内涵的阐发,融合继承了荀子、孟子的修养思想,在中唐士人普遍立足佛教、道教思考修养问题的时代风气中,体现出独特的思想创造。宋儒批评韩愈欠缺儒学的修养工夫,但其对于格物致知的修养工夫的思考,又可以看到来自韩愈的影响。朱熹在工夫论思考中对待韩愈、柳宗元的不同态度,呈现出韩愈古文思想与宋儒工夫论思考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思旧》诗云“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退之是谁,有韩愈、卫中立、李建、郑居中、自行简五说。本文从白、韩交游,韩愈卒年,唐代士大夫生活情况,韩愈晚年好声色,以及韩愈曾向友人乞取丹药等方面,考察认为“退之”实指“韩愈”。  相似文献   

5.
韩愈反佛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往分析多沿袭汤用彤先生在《隋唐佛教史稿》中的观点,仅就其反佛之一般理由,即破坏经济秩序、有伤国本、有违伦理纲常、夷人之教不足征等加以理解。如此,既与魏晋时期儒佛间曾讨论过的类似问题区分不明,又不能体现出韩愈反佛之时代意义及特色。文章试图从韩愈所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韩愈所作反佛资料,分析韩愈反佛的原因,以体现韩愈反佛的时代紧迫性,并就韩愈反佛的局限性和意义做出说明。  相似文献   

6.
在"尊韩"与"非韩"的话语交锋中,苏洵站到"尊韩"阵营一方,将韩愈视作孔孟之"道"的传承者,并在多篇干谒文中借重韩愈的政治名声向执政者表白自己的政治才能。苏洵对韩愈文章的艺术成就认识深刻,认为韩愈文章不拘一格、体大精深,但更让苏洵追慕不已的是韩愈文章明先王之道、有用于世的经世特征。苏洵的古文创作和古文理念是在研读韩愈等人的文章中锤炼出来的,并且苏洵还指导苏轼兄弟学习韩愈的文章。苏洵接受韩愈在道统中建构起来的"道"的内容,但对待异端思想的态度比韩愈宽容。苏洵以"贵真务诚"的思想主张冲击韩愈儒道观的片面立场。在欧阳修掀起的"批柳"思潮中,苏洵对柳宗元的态度由批评其操守转向了同情其遭遇。  相似文献   

7.
韩愈是朱熹所推崇的"五君子"之一,朱熹在思想、文学等方面对韩愈多有接受。在思想方面,朱熹对韩愈的"道统观"、"心性论"、"师道"都做出不同程度的接受;在文学方面,朱熹对韩愈的接受则更多,特别对韩愈古文创作做出了充分肯定;对于韩愈的人品,朱熹是较多地予以否定和指责的。我们可以从朱熹对韩愈各方面的不同接受中认识到朱熹的双重身份与双重成就,即朱熹是一位具有理学家身份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8.
德宗贞元末,韩愈贬阳山,旋因政局变化而待命郴州,考证而得韩愈于贞元二十一年的七八月之交至九月二十日之间待命郴州。考察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州家申名使家抑”诗句,韩愈待命郴州长达80余日的逗留,应是受到了湖南观察使杨凭的压制与阻扰。这主要是因为韩愈是永贞党的反对派,政治上的分歧使韩愈、柳宗元关系蒙上了阴影,而杨凭亦是柳宗元之岳父。韩柳关系上的变化,使待命郴州后的韩愈在创作上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韩愈曾有诗云:“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不难看出,作为一代文宗的韩愈非常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这不仅是韩愈对中国读书传统的自觉继承,而且通过对其读书方法和读书目录等的梳理,可以发现,韩愈之所以重视读书,还在于这是他力图纠正当时浮躁学风、文风的手段之一。所以,韩愈在当时一再强调读书,尤其要求熟读三代两汉的典籍,是与其倡导的古文革新运动有着密切关系的。韩愈的读书经验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情理、逻辑和事实三方面的滞碍难通使得韩愈《师说》一文有着太多的漏洞,难以自圆其说。《师说》对唐代师道问题的判断完全错误,也使"师"的概念十分混乱。以韩愈所说之师为师,则师尊难保、师道必亡。韩愈为人为文为师的诸多缺陷在当时引起的非议和多数韩门弟子的不满、抗拒乃至反叛以及韩愈"独行而无徒"、门庭冷落的尴尬状况使得韩愈写作《师说》的动机显得扑朔迷离,令人怀疑《师说》有诈世嫌疑。  相似文献   

11.

  摘要:  晚清宗宋诗派以苏轼、黄庭坚为发始,将宋诗的体派传统上溯至韩愈,再由韩愈推源至杜甫,从而完成了唐宋一体的诗学思想的构建,打破了明以来诗坛崇尚盛唐的主流局面,重新确立了韩愈在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同时宗宋诗派对韩愈诗歌中折射出来的儒家正统思想、人格魅力以及诗歌风格进行了新的阐释,赋予了韩愈及其诗歌较为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宗宋诗派对韩愈及其诗歌多层面的阐释,不仅凸显了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使韩愈的儒家生命哲学的价值在晚清内忧外患的特定语境中重新彰显出来,从而也传达了宗宋诗人求变求新的诗学主张以及关怀现实的忧患意识和除弊去疾的革新意识。可以说,宗宋诗人是通过对韩愈诗歌的阐释来张扬自己的诗学观念和政治理念的,而韩愈诗歌则因宗宋诗人的阐扬而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韩愈在中唐至晚唐五代之间同调甚少,其为人所公认的地位与成就,主要是经历北宋时期逐渐形成的.当时效法韩愈古文运动,推动诗文革新,均以韩愈为标榜,对于韩愈的接受有着明显的转进,是接受韩愈最重要的时代,而其中尤以欧阳修对韩愈的接受关系为重大.经过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士人群体推波助澜,韩愈的负面形象得以扭转并趋于理性客观看待,而其诗文的开拓示范意义亦逐渐被发掘出来,成为文章轨范,对北宋以后的韩愈研究及接受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韩愈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文学史上,韩愈是一位影响极为巨大的散文家和诗人。从中唐以来,历代对他进行研究和评论的学者难以数计,评述论著极为丰富。弄清楚前人对韩愈研究的底细,了解前人对韩愈评论的各种基本观点,会有助于我们对韩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多年以来,我在结合对韩愈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比较广泛地浏览了历代评论者的诗文集、诗话、笔记、史书和类书,掌握了一些资料。本文拟就历代对韩愈研究的一些基本观点作一综述,并略加评论。  相似文献   

14.
韩愈作为中唐时期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影响力,作为政治家的韩愈,其一生治民理政,官场沉浮,与法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韩愈的法治思想、法治实践、勤政廉政及其法治思想的意义和影响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助于我们更加深刻了解韩愈本人,对我们当下的法治观念与法治实践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屈原与韩愈的政治观的试比较,认为:一、屈原与韩愈在关于政治权力来源的问题上有不同看法:屈原认为政治权力来自"祖先鬼",韩愈则认为来自天之"道";二、屈原和韩愈的施政措施也有所不同:屈原的施政措施具有非政治功利性的特点,而韩愈的施政措施具有儒学政治功利性的特点;三、在政治家角色观方面,韩愈比屈原有更强的谋生观念和儒家制欲观念.文章的结论是:由韩愈的事功可以推知,儒学政治家的政治观较少地受到屈原政治观的影响,屈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文学和其个人人格方面.  相似文献   

16.
试论韩愈赠序散文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愈的赠序散文因其在题材和表现内容上的突破、扩大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 ,从而成为了韩愈散文创作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韩愈其人其作品。  相似文献   

17.
"文以明道"是韩愈古文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韩愈对道、文关系的总体认识。这一认识的特点、实质是什么?前人对此多有论及。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简要论述了韩愈"文以明道"的特点、实质和不足,似更合韩愈文道关系论的实际。  相似文献   

18.
元和二年六月韩愈自请分司东都,是其仕宦生涯的主动撤退,个中原因,韩愈本人及同时代人所作墓碑及行状均认为是遭到了谗言诽谤.然通过史料分析,结合德宗、顺宗和宪宗三朝中枢体制的嬗变,综合考察韩愈在此期间的仕宦迁转的人事关系发现,所谓谗言诽谤仅仅是事情的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韩愈在仕进途中,无意中卷入了有宦官集团背景的裴均等人与李吉甫集团的人事纠葛.韩愈再次感觉到有贬黜的风险,故此请求分司东都.  相似文献   

19.
佛教入华后的千年间,儒释道三教的比较、争胜、交融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韩愈排佛是三教论衡思潮演进的一部分.攘斥佛教的思想,可能形成于韩愈早年读书学习时期.因过早树立排佛的标杆,影响了他对佛教的深度了解,韩愈排佛思想始终没有大幅度的提升.韩愈与傅奕的排佛有诸多相似之处,然傅奕排佛有张扬道教的倾向,韩愈则是排斥佛老、张扬儒教,二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韩愈也极少提及傅奕.韩愈排佛受中唐诞节三教论衡的刺激,对三教融合、夷夏之辨等三教论衡议题有所回应.他对三教论衡的贡献,在于颠覆佛道二教的诸多议题,反振佛教化中国的趋势.从佛教中国化的角度来看,韩愈排佛有其积极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20.
裴度以"戏"批评韩愈文学的游戏倾向;韩愈征引经书,以"戏"来为自己辩解;柳宗元从"有益于世"角度为韩愈的游戏文学辩护."戏"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意味,与韩愈的文学创作发生着不同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