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4~1905年,梁启超相继发表了几部阐扬阳明之学的论著,将王学作为转变其新民学说的重要思想资源.其在1904年后的新民学说中,主张阐扬王学以养育"私德",放弃了以前输入欧美文明以铸造国民"公德"的思想.梁氏以对"新学青年"私德之批判,将新民学说的矛头对准其论敌革命党人.同时,其政治观念的变化,日本思想界对他的影响,等等,也是他主张阐扬王学以养育"私德"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多党合作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奠基者。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原则。多党合作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联合和支持一切民主政党,组织广大的同盟军,并制定正确的策略,才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而政治领  相似文献   

3.
卢森堡政党伦理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是马克思和列宁所强调的"为人类服务"的思想和民主问题,其政党伦理思想体现在:在政党的价值理念上,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应代表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政党制度伦理上,表现为无产阶级政党应坚持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并抵制党内官僚主义的泛滥,无产阶级政党党员特别是领袖应体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行。卢森堡的政党伦理思想在当代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领袖和最优秀的代表人物,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的经济思想是我国近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最先进的经济思想。这集中地反映和表现在他创立的民生主义学说方面。民生主义学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和形成起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是当时世界和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产生不仅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而且有  相似文献   

5.
出版自由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新闻自由是这一权利的延伸。200多年前的美国两大政党曾经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联邦党领袖汉密尔顿与民主共和党领袖杰斐逊在出版自由问题上的交锋不仅体现了他们不同的政党利益,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其由来的思想基础的差异。汉密尔顿崇尚工具理性和集权主义思想,杰斐逊则笃信自然权利学说及天赋人权观念。这一斗争的结果,奠定了200多年来美国新闻自由的传统,其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在孙中山政治思想体系中,政党伦理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国家造幸福、人民谋乐利",是其政党伦理的基本道德原则。依据这一原则,孙中山提出了政党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中的主要道德规范。他还从政党道德的原则和核心出发,阐发了党员作为民主主义者应具有的新道德和要培养的革命精神,即"要立大志气","存心做大事,不可存心做大官"和"替主义去牺牲"等。孙中山的政党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时俱进的进取性和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体现出民主性的精华,很值得我们作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企图通过对民主、科学、平等、自由等西方思想的输入和宣扬,从思想文化层面启蒙愚昧麻木落后的国民,但其理论宣传和创作实践的分离,却使得"五四"启蒙最终陷入了"启而尚蒙"的悲哀;20世纪80年代文学试图延续并完成"五四"没有完成的启蒙任务,但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却远离了现代启蒙精神,不可避免地走向式微的命运,并很快被20世纪90年代的物质主义所解构。然而,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传统人文精神的启蒙与滋养,因此,启蒙并没有终结。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总结海外革命党党报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政党为体,党报为用”为核心,对党报的根本性质、功能作用、经营管理、宣传策略等均作 出细致深入的论述,初步建构其党报思想。但揆诸实际,孙中山当时领导下的革命党,政党之“体”尚未健全,党报之“用”自然也难以最大化地发挥其效力。  相似文献   

9.
"博爱"是孙中山政治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孙中山把"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视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最远目标.他不遗余力地宣传"博爱"思想,多次把"博爱"题词分赠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赢得世人对他的尊敬与好评.孙中山的"博爱"观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孙中山无穷之希望,是伟大之思想."博爱",就是爱我中华,爱友好的国家、民族和人民.通过"博爱"来宣示中华民族对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全人类的友好、和平和合作、发展的愿望.这一思想体现了孙中山的宽阔胸怀和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对实现世界和平及中国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三民主义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思想体系之一,是孙中山先生综采中西文化而建构的鸿篇巨制。以往学者们在探讨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时,大多注意从孙中山所接受的西方文化背景中寻找,这虽然基本上正确,但不无偏颇之处.三民主义产生于中国近代社会,是孙中山为适应中国革命需要而创立的政治理论,不可能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孙中山本人曾经谈到,三民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DI.这一说法是大体符合实际的,事实上,孙中山在创立三民主义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其吸引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先生在挽救民族危亡,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奋斗过程中,十分重视政党的领导作用,为此,他创建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并在革命实践中形成、发展了他的政党思想。本文认为,从19世纪末他酝酿成立兴中会到20世纪同盟会成为公开的议会政党前,是其政党思想的产生时期。他的政党思想产生在这一时期绝非偶然,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内部基因和外部诸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作为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其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王朝统治,并成功地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建立"民主"与"宪政"则是孙中山民主革命中最为基本的内容。孙中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把革命后建立的民国的政治建设过程划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支撑着他的三阶段建设思想的哲学基础正是"知难行易"学说。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进化哲学已不再限于对进化过程的表述及对进化形式的界定 ,而在于它的精髓世界进化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历史的进化不可阻挡 ,从而使思想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对其革命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的进化哲学 ,使他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 ,使他能正确理解革命进程中领袖与群众的关系 ,体现其民主思想之精髓 ,指导他努力实现“天下为公”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4.
从1919年开始,孙中山重新阐述三民主义,美国"熔炉"理论成为他民族主义新论述的思想源泉。在处理中国国内民族关系上面,孙中山以他所理解的"熔炉"理论为武器,全盘否定他曾经宣扬过的"五族共和",主张国内各民族以汉族为中心进行"调洽"、同化,构成中华民族这一新民族。他认为辛亥革命只完成了民族光复这个消极民族主义目标,积极的民族主义则是要效仿美利坚模式,将中国国内各民族"合为一炉而冶之",同化"成一大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5.
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革命过程中一次重要起义,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举行了四次纪念活 动。在革命初期,孙中山着重强调参加黄花岗起义的革命党人勇于牺牲的精神。随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与孙中山三民主义思 想体系的不断完善,孙中山先生将三民主义与黄花岗起义纪念相联系,赋予黄花岗起义新的内涵。孙中山对黄花岗起义的纪 念呈现出孙中山军事思想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6.
1897年,孙中山先生赠日本友人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摘录本《原君原臣》小册子,孙中山在以杞忧公子之名发表的《序》里指出:人民设立君臣都要"为民役;"黄宗羲这一"超越千古"的"高瞻远识",可以"启迪后生小子之蒙",表示对自己当时的民主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孙中山将黄宗羲的君民之间主客关系,发展为主仆关系,此后他一再强调国家官吏都是人民"公仆",这成为他的民权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写于西方近代民主启蒙思想家们的著作之前,说明民主思想在中国并非舶来品,它对于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国民党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政党,至今已经过了90多年的历程.她的前身是1894年1月孙中山建立的兴中会,此后数度演变,五易其名,至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正式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国民党”.作为政党,不同时期,她所代表的阶级和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其性质和特点也因时而异,其领袖的称谓也曾几次更改.从中国国民党法定的领袖制来看,经过三次变化.现就本人所接触之资料,对这一问题作一略述.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作“孙文学说”,阐“行易知难”主旨,恰恰在杜威来华,胡适到上海恭迎之际,因此,孙中山乘便就“行易知难”学说分别与杜威、胡适师徒商讨。杜、胡各自从自己的哲学立场对其进行了评说。本文试析他们的不同观点。一、“行易知难”说的提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民主派迅速发生了分裂。其中右派势力采取了与反革命相妥协的方针,不赞成孙中山的革命建国计划,许多革命党人脱离了革命,反袁世凯斗争终告失败。孙中山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认为革命建设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革命党人在思想上深受中国几千年来的“知之非艰,行之惟…  相似文献   

19.
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革命过程中一次重要起义,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举行了四次纪念活 动。在革命初期,孙中山着重强调参加黄花岗起义的革命党人勇于牺牲的精神。随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与孙中山三民主义思 想体系的不断完善,孙中山先生将三民主义与黄花岗起义纪念相联系,赋予黄花岗起义新的内涵。孙中山对黄花岗起义的纪 念呈现出孙中山军事思想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启蒙思想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受严复和法国、日本等国启蒙思想家启发,深刻意识到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意义。他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致力于对国民的思想启蒙,并由此形成以新民说为主体的启蒙思想。他强调发扬民族主义精神,克服民族自卑感,将中国与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新国民的目的。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不仅具有政治实践意义,而且显示出重要而长久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