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干校文学划归"文革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文学史叙述范畴,自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对于具体鲜活的干校文学文本来说,却是一种无意的遮蔽.通过文本细读.深入干校文学文本,可以发现干校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而揭橥当时作家的真实心态及其转变过程,对干校文学的评价应该以"真实"作为第一标准,干校文学创作及其研究尚有不小的空间可供开拓.  相似文献   

2.
文本细读:“文学场”建构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细读作为新批评的重要理论遗产,在当下文学研究与文学欣赏中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同时,文本细读在文学欣赏及教学中也是极富于操作性的实践方法,符合回到文本的中心理念.近几年,学术界集中标举了文本细读这一理念,但是多停留于方法论层面的抽象论述,关于其具体路径或者实践性步骤的理论发掘依然是个空白.回到微观层面,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结合文学作品的体裁特性,文本细读的具体方法可落定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语词细读;其二是结构分析;其三是语境把握.这三方面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伪民俗"是一种民俗的虚构与发明,在民俗世界中并不罕见.在文本中,作家摹拟民俗也是民俗与文学常见的互动关系之一,其产品是"伪民俗"书写,尤其在民族文学文本中常常出现."伪民俗"形成了文本的"景观化",参与建构了文本的文学效果."伪民俗"书写出现在文本的各个层面,构成了文本的"场面""段落",形成了"情节"和"母题",形成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它还标识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民族的文化语境,并产生了突破文本之外的动力,甚至成了生活世界的"涵化"力量.民族文学文本中的"伪民俗"书写是一种"系统的文化干预",其展示过程接近"社会戏剧"和"表演",具有"误传"和"神秘化"的文化策略,同时通过文学"前台"拉开了与"后台"的距离,提供了某种意义上民俗的"文学真实",也对民俗本身起到了唤醒和激活的作用,我们应该更为立体多元地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据问卷调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美文学公选课的决策是正确的,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建立以讲授法为基本形式,多媒体、电教片和讨论法为辅助形式的教学方法体系,有利于提高英美文学公选课的教学效果;文学社团活动是英美文学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有益补充;英美文学课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人文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笔者建议:理工科院校开设的公选课英美文学可改为必修课。  相似文献   

5.
美国世界文学研究现已成果显著,并在文学文本和理论建构层面都为世界文学研究带来了有益启示.通过对《作为世界文学的美国文学》的分析,文章指出美国世界文学研究呈现出重文学外部的世界化过程而轻文学内部的世界性表征的研究趋势.在美国"世界文学"的语境下对世界文学概念再辨晰得出:世界文学研究应以文学内部的世界性为本位,兼顾文学外部的世界化过程,并采用远距离阅读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式对世界文学文本进行合理、公正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中叶盛行于西方的"细读"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学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中国学界仍有不少人把"细读"批评理论看做是西方文学理论的独创,并常常运用它来解读各种文学文本。其实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最早、最常见的话语分析方法—言、象、意的文本分析方法,才是最早的"细读"批评理论。中西细读批评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力求透过语言的外壳把握文本之一,如注重对语言的字、词、句构成;声音的节奏、格律;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细致分析。"言"即等同于西方"细读"批评对文学文本的声音层面、意义单元的分析;"象"即等同于西方"细读"批评对文本的意象和隐喻;象征和象征系统的仔细阅读和分析。"意"是中西"细读"批评共同的追求,然而在对"意"的深切领会上,中国式的细读批评主张凡是与文本有关的内容都纳入到对"意"的探求之中,如通过对文体、作品风格、时事、地理、风俗等全方位,立体剖析以深究文本之意。如果从细读的角度出发,中国式的细读批评比英美细读批评更为精致丰富,甚至超越了英美细读批评,是细读中的细读。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独立的思想、开放的观念、丰富的情感,又要有探究意识、挖掘教材的能力.开放课程资源,具备枸建文本的能力。因此,高师院校的现代文学课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之相衔接.以文本细读、作品鉴赏为重点,重建文学阅读观念,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而采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了教学中心,在教师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依据,对英语专业的传统主干课程"英美文学"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新批评"理论所强调的以文本为基础的主张,将这种主张用于文学教学中,将有助于避免贴标签似的印象式批评,使学生通过细读原著,培养起踏实的学风,还能真正体会到文学的魅力;"读者反应批评"则强调读者在文本意义构建中的不可或缺.在文学教学中,只有使作品与学生的人生经历与人生目标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得到一定的人生启示;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这门传统课程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9.
"文学概论"课程为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也是学习文学类其他专业知识的基础。本文试从分析当前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常见的关于文学文本范例老化,与当代学生阅读领域脱节这一问题出发,探索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课程讲授中适时调整文本范例,使其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的阅读领域,同时兼具经典文本的示范性和深广度,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终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们讨论文学史教育中多民族概念的问题,必须首先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文学史知识"已经严重地脱离开文本,成为一种架空的知识传授。占人口数量优势的广大汉民族读者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艺术之间存在着深深的语言鸿沟,他们难以领略少数民族文学的语言魅力,无从获得真切的感性的文本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地读者了解、认识其他民族文学的"切迫性",要改变这样的文学格局,就必须造就一种关注文学文本且能够理解文学文本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在理工院校加强文学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文学教育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调动联想与想象能力,激发人的创新意识.理工院校应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文学素质的培养;文学课也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彝族传统文学是彝族历史上形成的彝族民间文学包括口头文本和文字文本的总称.彝族传统文学存在着分类难、断代难,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学比较研究时评价难、特质区别难等难点.要通过大量的收集、综合与归类,辨别与区分,仔细甄别分析文本之间的异同,结合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进行断代,与其他民族语文文学进行广泛的比较研究等,寻求突破,解决难题.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专业文学课的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训练使得改变传统文学课教学中"文学史+选读"的模式成为必需。通过文学课的现实需求和教学实践总结,提出文学教学的一种新思路,即"思想的灌注+完整文学作品赏析"的方法,以此改变传统文学课教学中或是死记硬背文学发生史,而对文学作品和文化整体均缺乏系统理解的局面,尝试文学课教学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文本阅读与批评开放的文化观念下,文学教师应把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将文学课堂搭建成一个文学对话的平台.研究性学习理论与教学方法是支持这一文化教育思想的方法论,根据文学的教学特点,研究生的文学研究性学习综合并最优化了开放课堂学习(open education),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小组合作学习与习明纳课模式(seminar),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课堂讨论来获得文学审美与批评认知.  相似文献   

15.
"文学文本"是文学实践活动的对象,体现着一种主客体关系状态.文学文本分析的实质就是着重强调文学文本客体的能动性,但是文学文本分析不是一种纯粹的客体或语言分析,它并未与主体或文学文本外的客观世界隔绝.  相似文献   

16.
诺曼·N·霍兰德(Norman N Holland)是美国杰出的后现代精神分析学家,他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指导,借助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和接受美学文学接受理论,建构了完整而系统的文学反应动力学,将作者、文本、读者作为一个整体,细致剖析了读者阅读文本时的心理机制,揭示了文学快感和文本意义产生的深层心理原因,试图在文本的艺术形式和读者的心理反应之间建立一个科学的模型,力求将模糊的心理问题科学化,对艺术形式、语言、情感、风格、艺术真实、心理防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解释,分析了读者如何将文本"外在于彼"转化为"内在于此"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文学理论界对文学虚构很不重视,有关研究停留在皮层的理解和阐释上,或者认为虚构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或者只是文学的审美特征。实际上虚构乃是文学的本体之存在,是文学区别于历史、传记、心理学、语言学等其他意识形态的"核心性质"。虚构表现在文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文本言语方面。文学的虚构是通过文学文本言语体现出来的,文学文本言语也是虚构的,文学不是生活事实,而是话语事实,话语事实并不是生活事实本身。  相似文献   

18.
《胜景与歧途——跨世纪文学的多维审视》突破学术界既有框架和思路,从文学现实本身的特征与规律出发审视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到新世纪前十年的文学,用"跨世纪文学"的概念来命名这一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生长性的文学历史进程。从民族精神文化多元而健全地发展的高度,选择和探索文学创作的主流,辨析其演变特征、文化逻辑、价值得失及应予提倡的发展方向。采用宏观态势考察与典型文本细读相结合的论述方式,持论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自觉的价值持衡立场,实现了创作与批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良性循环,显示出学理境界与价值体认的双重突破。  相似文献   

19.
在具体的文学文论研究中,宇文所安创造性地将文本细读与语境还原相结合,既体现出其始终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立场,也反映出其敏锐的历史穿透力,这种解读模式摆脱了机械式、刻板化的弊病,呈现出文本、读者、作者的三者互动。  相似文献   

20.
作为美国的政治哲学方面的重要派别 ,施特劳斯学派由于从古典思想研究方面重审了哲学语言与政治哲学传统 ,打破了现代的学科划分 ,同时又十分重视文本整体的细读 ,因此 ,他们的研究领域经常涉及到文学。本文介绍了施特劳斯学派中一些学者较为重要的文学研究成果 ,为以后深入研究简单梳理了他们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