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在展现种族压迫和殖民矛盾的同时,也表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小说的汉语原译和改译的译者一为男性,一为女性,翻译时间也有一定距离。分析发现,原译在用词上对女性较为苛刻,对女性贬义评价较多,而改译对女性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表现了改译者对原作的独到认识及其自身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之作,她书写了在男权社会中,南非白人女性的悲惨命运。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探讨该部作品中所揭示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并从这三个方面深层次分析酿造女主人公玛丽的悲剧一生的原因。通过深度解读,笔者感受到莱辛对建立起真诚关爱的和谐人际关系的期望,同时该部作品也彰显了莱辛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角度解读多丽丝·莱辛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中性别与空间区隔的关系:由于父权社会里既有的性别分工和性别气质刻板印象,玛丽被局限于女性化的私人空间里;私人空间也再现和强化了玛丽的弱者地位,阻碍了她掌管自我命运的潜能.性别与空间区隔之间互为影响和加强,而非表面“自然”而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英国文坛泰斗级的女作家,其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自1950年出版以来引起了文学评论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解读这部作品,通过分析小说中父权制文化的普遍存在以及女主人公对男性的依赖,揭示女性受支配的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5.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英国文坛泰斗级的女作家,其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自1950年出版以来引起了文学评论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解读这部作品,通过分析小说中父权制文化的普遍存在以及女主人公对男性的依赖,揭示女性受支配的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英国女作家多莉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进行解读,指出在非洲殖民地"父权中心主义"社会文化中,不仅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扭曲的.小说中特纳夫妇最后的悲惨命运说明了在父权社会中男性统治对自然和女性的摧残.而女主人公玛丽在生命最后对自然的留恋也象征着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英国文学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一直被读者解读为反殖民主义和反种族歧视的进步文本。但是,小说叙事中存在的三处裂缝,却暴露了作家的真实立场。透过主观评论与客观描述的裂缝、偶像之建构与解构的裂缝和白人女性玛丽形象的裂缝,我们能发现莱辛的立场是宣扬种族歧视的,由于她出身白人殖民统治者阶层,她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烙印。  相似文献   

8.
有关多丽丝·莱辛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中的玛丽的悲剧根源众说纷纭。拉康的主体理论揭示了人在其主体形成的过程中经历的两次"异化"。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通过对玛丽自童年开始一系列不幸经历的剖析,探究造成其悲剧的原因。对"镜像阶段"所形成的"理想自我"的追寻导致了玛丽主体意识的萎缩。拒绝接受"父亲之名"使她更脱离现实世界,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儿童心理学和性格哲学理论从玛丽童年生活这个细微角度切入,探讨其童年悲惨生活及父母教育方式和态度是导致玛丽人格分裂,酿成人生悲剧的诱因,并在其婚姻生活中发挥着催化变形的刺激作用,最终导致个人悲剧,旨在更新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唤起现代家长或存在家庭危机的家长的深思.  相似文献   

10.
在歌唱中觉醒——对《野草在歌唱》的殖民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草在歌唱》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这部作品反应了20世纪30—40年代,南部非洲人民在殖民主义者的残酷统治下过着被殖民的艰辛生活。文中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通过对黑人摩西反抗历程的描述,解读《野草在歌唱》中所表现的反殖民思想和被殖民者民族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12.
13.
在《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自然和女性都在父权制的压制和奴役下散失了健康和繁殖能力,整个生态系统处于崩溃的边缘,面对危机,只有用包括关联主义、整体论和多元论的原则,才能动摇二元思维、价值等级观念和统治逻辑3个支点搭建的父权制堡垒,实现自然和女性的真正自由。  相似文献   

14.
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对多丽丝·莱辛的《青草在歌唱》中的后现代主义策略进行解读,分析莱辛打破传统的逻各斯二元对立模式,解构以男性和宗主国为话语权的思想价值体系,重新架构起女性和黑人等少数话语者的自我本位意识的意图。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从社会性别角度提出女性的不利地位是社会化的结果,要想实现平等互惠、和谐双赢的两性关系,必须彻底走出将男女两性对立起来的二元制思维桎梏,重新构建一种新型的适合当代社会性别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16.
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塑造了中年已婚女性玛丽·特纳这一个"疯狂的家庭主妇"形象.作为欲望主体,她不但与自我无法调和, 和她所在的社会和环境也无法调和,最终走向了疯狂和死亡.从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其悲剧的实质是:镜像阶段中他者的出现使主体产生对他者认同的欲望,这种欲望永不止息但又无法获得满足;在俄狄浦斯阶段所经历的主体欲望和现实法则的冲突使欲望主体进一步压抑和异化,从而使主体最终成为非统一的自我.  相似文献   

17.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西方社会男性主宰女性与男性主宰自然二者之间密切相关:性别压迫与自然压迫都是根植于相同的父权思想。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浮现》宣泄了一个女性主义者对父权制不满的同时又表达了她对人类文明侵略自然的担忧和对构建人类物质与精神家园的思考,从而使《浮现》具有鲜明的生态女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8.
当代女性主义对“他者”与“主体”的探讨,对现实男权中心主义的统治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冲击,在哲学理论层面上,批判了支撑这一统治的主/客二元对立观念,揭示出父权制文化是造成女性歧视的社会文化根源,指出两性关系本身具有的二元性,并力图消解造成这一现象的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模式,这就动摇了自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哲学及其基础理性中心主义.从而为妇女的社会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不管是艾伦还是媚兰、思嘉,在父权制社会中,她们始终只是一种“他者”,一直处于女性生存的困惑之中,她们无法脱离男性权力话语中心,无法改变父权社会的既定秩序,只能依靠婚姻维系着自己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20.
《假日》是美国当代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一部较少被提及的优秀短篇小说,延续了波特一贯的女性主义写作主题。通过对穆勒家中的女性、文中第一叙述者——女艺术家“我”的形象塑造;及对其“第二自我”——哑女奥蒂莉这一女性人物的精巧设计,波特全景展现了父权制社会中当代女性艰难的自我实现之路。《假日》蕴含了波特对自我女性身份、职业选择的真实反思,带有极强的自传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