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彦鑫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4):117-1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寻求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源泉。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在于符合时代要求、加强理论创新、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2.
曾祥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2-1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并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具体包括确立马克思主义实践目标、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创造马克思主义实践手段并为群众所掌握、付诸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这四个基本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刘金山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1-13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恰当路径是西方哲学中国化问题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应该在中西哲学的互益对话中加以实现。中西哲学的互益对话可以从几个维度展开: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问题向度,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对话的前提——以何种模式实现对话。在宗教对话的四种模式启示之下,中西哲学的对话方式应该是尊重差异基础上的谦逊的聆听、认真的理解和开放的交流,这样才能保证对话有效和合理地进行。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发展现状分析,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方面的实现路径,认为惟有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维路径,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发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皮家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6(1):7-12,12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是否成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如何实现则决定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它的基本精神是否会流失,是否会教条化、简单化和庸俗化.前者更为根本,后者是前者的展开和延伸,两者相互联系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一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争论、怀疑、困惑、误解和错误结论都因此一问题所引发,一切相关的研究也只有在这一问题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之基础上才可以顺利进行.本文对这一基本问题的界定是否合理及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均给出了初步的答案;在所提的历史、比较、个案和解释学四种研究方法中,认为解释学似更为恰切.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条基本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存在着两条基本路径:一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具体实际,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审视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一条是以民族形式理解、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善于从日常生活中、从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把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般形态到特殊形态和中国传统哲学从古代形态到现代形态的两个转变。 相似文献
7.
冯志峰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2(3):18-22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梦"有其自身内在的生成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包含着特定理论内涵,指明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国梦"要转化为现实,就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实现"中国梦"的有效路径,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8.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7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据守鲜明的中国问题意识,在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抉择中,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以此形成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同时,在重视文本研究、面向社会实际、保持理论的时代性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路径进行了持续探索。 相似文献
9.
尹保红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2):12-16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个解放思想,摆脱教条禁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洋教条”向“土教条”,从教条崇拜到方法运用的过程。毛泽东打破的是“洋教条”,邓小平打破的是“土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破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精神依赖的教条。 相似文献
10.
王克钧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和人口控制等多重路径,但由于其他路径的局限性,人口控制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1.
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实验农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实验农场普遍存在管理机制不活、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和管理效益低下等问题 ,其应有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职能也未得到充分发挥。确立教学实验农场的战略地位、赋予其创新的运行机制、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因地制宜地发挥其特色优势 ,是教学实验农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与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其实施7年来,始终未能解决个人金融服务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政策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本文结合功能金融理论,在对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适应性、稳定性与效率性现状,进而提出构建基于“功能观”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可持续发展路径,并进行了相应的政策诠释。 相似文献
13.
落志筠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4):126-136
全球范围内存在的食品浪费,严重危及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及环境安全.食品浪费历来在道德上是被反对的,一些国家也出现了制度约束食品浪费的实践.反对食品浪费的法理困境在于,依据所有权理论,权利人有权自由处分其财产,包括食品.事实上,在当前粮食危机、环境资源危机严重的当下,以"自由"处分为表征的浪费行为已经表现为所有权张力的过度释放,背离了资源社会性的要求.不负担任何社会义务的所有权面临着新的变革.反食品浪费立法的核心在于以资源社会性理论作为其法理基础,纠正所有权张力的过度释放,满足财产权社会义务、环境义务的要求.反食品浪费立法需着眼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满足绿色发展观要求;立法需跳出"节约型反浪费"与"回收性反浪费",构建"循环型反浪费"制度体系;制度内容既包括通过强制性约束反对浪费,又要促进、引导相关绿色产业发展;以《反食品浪费法》作为突破口,推进国家反浪费立法体系的逐步健全. 相似文献
14.
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了土地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提出土地资源的类型、结构和丰度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李文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3)
可持续发展是 1 个广泛而永久性的话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三大生态热点问题之一.作者从可持续发展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等方面论述了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从生态学的地位、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等阐述了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学的促进,并提出了我国生态学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8项任务. 相似文献
16.
吴学琴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1):44-47
传统生产力经历了自然、土地、机器、科技四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极大推进了社会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的严重破坏.当今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从耗竭型转向可持续型,保护自然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态生产力.这也正是邓小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论在新世纪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徐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49-51
从总体上界定了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构建了高校SPREET系统。对高校可持续发展内涵进行了数学描述,建立了解释高校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指标体系,并对以下六个指标构成进行了详细说明:学生状况;教职员工状况;教学状况;科研状况;经济发展;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8.
刘凤国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19-121
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是人类文明进入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及持续发展的伦理需要。简而言之,就是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造福于人类社会,达到自然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它涵盖着运用“和谐”这一自然规律范畴来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责任”这一社会规律概念来理顺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从而解决人类对生态与社会两大系统中的关系认识及其行为准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陈柳钦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36-42
走新型工业道路应该协调好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等各方面的关系,由于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将面临资源、环境和经济高速增长,人口与就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矛盾制约,因此,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现实路径应该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工业化;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走"工业化的信息化"之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20.
龚道贵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6,8(2):12-14
可持续发展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权宜之计。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和道德与法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和道德与法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