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运用现代艺术关于色彩研究的理论,分别从“物景的表现”与“情感的表达”两个方面,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色彩描写作了一定的探讨。认为诗词中的色彩运用在自然景物的表现,与作者主观感情的表达两个方面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形成中国古典诗词独特意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叙事类文学以叙事为主,作者创作的中心任务,是“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抒情诗就没有人物与环境的描写了。中国诗词作品就常常以“代言体” 的方式,截取生活片断,描绘出感人的人物与环境。即使是那些表面上不描写人物的山水诗,其抒情主人公“我”,不就是身处这山水景物的自然环境中的“人物” 吗?叙事文学比较发达的西方,主张“人物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抒情诗可观的中国,认为“心不孤起,仗境方生”,主张“诗之为道,缘情而发,亦即境而生”。中国抒情诗篇幅短小,抒情是其根本特性,“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是它的任务,它注重抒写的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典型情感及其借以萌生、赖以存在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3.
梦是古典诗词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范畴。在具体的诗词作品中,其表现形态尽管纷繁复杂,但仍严格遵循着文学表现现实的基本原则,即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一点,从古典诗词梦境的具体营构方式和相应的情感抒发模式上可以分明见出。因此,当我们解读古典诗词的梦境时,就不仅是在探寻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是在还原那一个个独特的时代,而这正是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及艺术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切景语皆情语”,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情与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之辩证关系。 景语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又决不是现实生活中景物纯客观地再现,它已经染上了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人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是一面平光镜,完全客观地再现外界事物。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从他的个体经验和社会经验出发的,从他已  相似文献   

5.
郑维萍 《南都学坛》2005,25(5):76-79
中西咏秋诗歌有不同的特征:中诗以形象的语言再现客观景物和诗人真情,西诗用抽象的语言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主观心灵;中诗是悲情的抒发,而西诗是理性的思考和向往;中诗重情,西诗重理。形成这些不同特征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文化传统、诗人思维方式、人格特质等的相异。  相似文献   

6.
在抒情诗文中,最常见的写法要数借景抒情了。自然景物绚烂多彩,在不同情况下又千变万化,这就为人们抒发不同的感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刘勰曾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很多抒情诗文的作者就是常常借助于某一景物来抒发某种思想感受,把风景描写和作者抒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内情与外景高度融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自谢灵运首唱伊始,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赋予山水最深沉的情感,藉山水抒发诗人心中悠远的乡思和回归家园的渴望。通过对种种山水意境的创造,展示诗人强烈的生命追求,探寻生命哲学的底蕴,并在山水中体验生命的终极意义,使山水诗承载起了中国文人博大深沉的人生情感和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心理描写,具有蕴籍含蓄的鲜明民族特征和美学效果,或者通过意象营造心理基调和氛围,或者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或者通过比喻和象征来描写心理,或者移情于景、借自然景物来表现人物心理,或者通过情景对比表现人物心理,或者通过下意识和梦境表现隐秘的心理等,这是由中华民族重直觉体验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古典诗歌不外乎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或者是叙述某一人物、事件、场景.或者是抒发自己的志向、抱负和感情。其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一类诗歌,它既不同于叙事诗,也不同于抒情诗。这类诗中叙述方法用得很多,但它并不立足于叙事,而立足于抒情。诗中有很多具体人、事、景的描绘.但它描绘人、事、景并不为了表现具体的人、事、景而是为了表现折射在其中的人物的心情。在这类诗中抒情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它表现的是人物的心情,但又不是单纯地抒发自己内心情感,不是单纯地以抒情为侧重点,叙事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这种诗既象叙事诗又象抒情诗,但又既不是叙事诗又不是抒情诗,准确地说应该是叙情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女性诗词在意象选择、修辞及词的运用、节奏、声律与情感的表现,以及写作方式、主题表现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女性诗人擅“白描”、重“兴象”,通过运用比兴手法,在自然景物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以达到情与景浑、意在言外。女子诗词中“物”、“景”、“情”占据了大量位置,并成为构象的三个要素,女子诗词往往通过这三者的“叠加”、“留白”,烘托气氛,以立体思维方式构建清晰的水墨画方式来映射欲表达的意义,并以此给读者想象空间;女子含蓄而温婉,内敛而情涌的内心世界通过兴象和用词而使其思想与语言浑然一体,从而构建男子占主导地位社会中女子的精神世界。因而女性诗人诗词翻译,必须要在文字转换过程中重视象的构造,重视词意及文化构建,才能得其要领和真谛。在女性诗词翻译中若能将东西方在构象功能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相辅相成,那么在译文中构建一个真实立体且周全的象,力争语言文化变了,文化内涵和象不变,则未必会是件难事。最后试图从“构象”及“词意与文化构建”两个方面尝试性探索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诗人大多以春和秋及其相关意象为象征,抒发因时光流逝而引发对生命的悲剧意识。而西方诗人面对自然的生命轮回常常表现出的乐观精神甚至抗争意志在中国诗人这里却是难得一见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使诗人情感的抒发表现为有节制的悲情。深受古希腊文化及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人则滋生了充满血性与各种欲望的浪漫主义精神,其诗歌以炙热如烈焰的刚性动态美与中国诗词委婉如小溪的柔性静态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其次,中国传统诗人具备“外儒家而内释老”的文化特性,讲究“天人合一”,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情景交融。西方诗人往往只是借景抒情,情与景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诗言志──毛泽东的诗学观点与创作实践杨星映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领袖,而且是杰出的诗人。毛泽东所写的诗词吞吐时代风云,抒发革命豪情,想象奇瑰,意境开阔,气势磅礴雄视千古,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是以“旧瓶装新酒”,运用古典诗词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抒情的国度,抒情的传统一直是中国一切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的古典戏曲也深受这种传统的影响。中国古典戏曲的抒情表征主要表现在其源流与抒情传统的关系;情节设置的奇幻性和情感的真实性与自然美;曲词的抒情诗的意境;宾白的诗词化倾向及科介的舞蹈化的抒情等方面。本论文将试着从这几方面来探究中国古典戏曲的抒情表征。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擅长于抒发感情的艺术。可是,诗歌却并不纯粹是诗人的自我表现或个人感情的再现。诗歌内部的“说话者”可以是诗人自己的声音,也可以是诗人借托别人的声音自所以,诗歌的情感抒发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情感的现实,二是情感的主体,包括情感的动机和方式。换言之,诗歌除了能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之外,还能让读者了解说话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恩格斯说:“人物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么做”。尽管诗歌的主  相似文献   

15.
记得诗人郭小川生前曾跟我谈起,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当他完成了《将军三部曲》那部韵林绝响以后,就毅然放弃原先打算写下去的长篇叙事诗计划,而专注于抒情诗的探索。他说,抒情诗更难写,总得有许多独特的东西拿出来才行。这话使我记忆常新。今天,渴望着崛起般跃动的新生活需要诗重新聚合人们的热情,而抒情诗也面临社会性的丰富着的文化需求和升高着的审美标尺的挑战与选择。这也就要求我们对抒情诗的观念与形态有所调整和深化。 按照多年以来形成的观念,抒情往往被理解为“情感的直抒”,是诗人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一般说来,抒情诗不是详细地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而是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寄情于外界事物的描绘”。粗略地看,这种界说似乎没有错,但经不起推敲。若是进一步盘问,矛盾就出现了:是不是抒情诗一律是“直抒”,它可不可以迂迥、幽微、暗示,驰情入幻,眩异逞奇,搞葩织藻,避直就曲地追寻情思的深度与无穷?是不是抒情诗非得是诗人的个人的生活感受的抒发,作者从未经验过的情绪是否也可以象那  相似文献   

16.
“兴寄”说是唐代重要的诗学理论,它要求诗歌创作抒发诗人的性情,并通过“比兴”表现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杜甫更强调诗人的内在复杂情感与外在景物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杜甫用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了“兴寄”说.即在注重诗歌社会价值的同时,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秋兴八首》正是杜甫“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诗词中的“无语”语境含意丰富,韵味深厚。“无语”传达着纤巧细密的愁怀,抒发了丰厚绵长的离情,蕴含着深沉辽远的感慨,营造了情境相生的境界。读者可以发挥想象,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来诠释、补充、扩大、丰富“无语”留出的空间,从而获得鉴赏诗词的美感。  相似文献   

18.
东西方描写自然的写景诗都或多或少离不开自我,但却各具特色。中国古代的诗人重在通过描写自然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且多具神话色彩,而西方诗人则通过描写自然来表现哲理,并带有崇拜上帝的宗教色彩。同样写舟写帆,但中国诗人重象征,重情景交融,诗中多表现哀怨、离愁别恨、淡泊情致,而西方诗人则多反映诗人的宗教思想或理性沉思。  相似文献   

19.
唐宋诗词的意蕴美,是通过含蓄美、模糊美、新颖美来实现的,意蕴来自诗人的情感抒发。  相似文献   

20.
"音美"、"形美"、"意美"的英译是呼应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精神内涵的关键所在,传统古典诗词英译过于强调经验理论的照搬照抄,忽视了中西跨文化之间的差异,以致于英译效果难言满意。描写翻译理论为古典诗词英译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语境化注入,关注诗词本身所彰显的文化历史境况,为消解英译中文化的误读以及审美的缺位奠定基础,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本文以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探讨基于描写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为我国英译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