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康德认识论不仅指出范畴在认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 ,而且指出范畴在研究存在的过程中具有本体论意义。正是通过对范畴的本体论分析 ,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超越了古希腊本体论哲学感性直观的思维特点 ,真正把“存在”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 ,使本体论哲学研究进入了纯粹思辨的领域 ,为在本体论的话语困境中深化对本体的哲学理解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而是一位物质主义者;早期物质主义者坚持物质本体论并形成了经验知性方法论,其缺陷被贝克莱利用并发起质疑和攻击;康德在休谟物质主义基础上否定了本体论并确立其批判知性方法论,但其在主体与客体、知性与理性关系上却是分割的。黑格尔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确立了人的主体性,从而以自由精神原则论证和构建了理性物质主义的资本主义哲学观和思辨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而是一位物质主义者;早期物质主义者坚持物质本体论并形成了经验知性方法论,其缺陷被贝克莱利用并发起质疑和攻击;康德在休谟物质主义基础上否定了本体论并确立其批判知性方法论,但其在主体与客体、知性与理性关系上却是分割的。黑格尔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确立了人的主体性,从而以自由精神原则论证和构建了理性物质主义的资本主义哲学观和思辨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使得辩证法在新的概念框架中运思,体现为三重基本构件的建构.以“精神活动性”这个辩证本体否定实体本体论,以思辨理性为运思平台否定知性思维的两级对立,以分析与综合统一的“绝对方法”使得概念辩证法成就为“真理的逻辑”.以此为理论平台,辩证法否定性思想的阐发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在本体论上,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深厚的根基。从古希腊巴门尼德的“存在”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到18世纪莱布尼茨的“单子”、狄德罗的“元素”和19世纪唯心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遵循着本体解释世界的思想轨迹。尽管西方哲学大师们在用自己的本体解释世界时不断发展了矛盾观和辩证法,但这种矛盾观只是对外的而不是对本体  相似文献   

6.
张弛 《学术研究》2006,(6):145-146
正如“道”的问题贯穿了中国哲学史一样,“是(”on拉丁语,sein德语,etre法语,be/being英语)问题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史。有些人甚至认为它是西方哲学史的主题和动机(motif),而各种哲学思想之间的差异,在最深层都是对于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之间的差异。因此,西方哲学史就与“是”的意义史搅在一起。[1]1987年,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两部重要著作,海德格尔的Sein und Zeit(1927)(英译本题目为Being and Time,法译本是L’Etre et le Temps)和萨特的L’Etre et le Naént(1943)(英译本题目为Being and Nothing)的完整汉译本,终于呈献在中国读者面…  相似文献   

7.
语言分析是研究中国哲学的新方法.本文在对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陈述进行语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完全隐喻的方式建构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陈述.一、中国哲学的重建与中国哲学中本体论陈述的理解本体论是英文ontology一词的译名,或译为“存在论”或“存有论”.此词十七世纪中叶开始通行于西方学界,是由希腊文on(存在)和logos(智慧)二字凑合而成,意思是探讨存在的学问.从词源学上看似乎译为“存在论”或“存有论”更合适,因为“本体”与“现象”相对立,本体论似乎只是研究本体的学问,而存在或存有则包括了二者.这里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仍然沿用旧译.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本体论的发展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一般哲学史论著中所谓“本体”,是一个翻译名词,同样,所谓“本体论”也是一个译名。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也有“本体”一词,其意义与翻译名词的“本体”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没有与西方所谓本体论类似的学说呢?如有,中国的本体论起于何时?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9.
辩证法始终以寻求、论证和批判本体作为自身的理论任务,固有着一种本体论意义。实体本体论是资本逻辑的本体论基础。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本体论虽然扬弃了实体本体论却局限为觉解资本的逻辑。立足于对本体论存在基础的创造性阐释,马克思把本体论的事实改造为本体论的追求,完成了对实体本体论和逻辑本体论的双重批判,实现了辩证法本体论意义的革命,相应地,辩证法的理论形态也从觉解资本的逻辑转变为瓦解资本的逻辑。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而是一位物质主义者;早期物质主义者坚持物质本体论并形成了经验知性方法论,其缺陷被贝克莱利用并发起质疑和攻击;康德在休谟物质主义基础上否定了本体论并确立其批判知性方法论,但其在主体与客体、知性与理性关系上却是分割的。黑格尔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确立了人的主体性,从而以自由精神原则论证和构建了理性物质主义的资本主义哲学观和思辨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18-22
中西本体论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将Ontology中的"on"译为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是造成后来中西哲学界对本体论问题混淆的关键。西方本体论Ontology实际上是研究"Being"或"是"的学问,强调从现象界中分离出纯粹思维作为其研究讨论的领域,而中国哲学里讲的本体论实质是体用论,体用思想是中国人思考世界存在的特有方式。对比中西本体论的差异,能更清晰地呈现体用论作为中国哲学自身体系特质的现象,这对建构符合中国哲学本身特质的哲学体系、融通中西本体论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 康德以知性分析论扬弃旧本体论的意向经康德马堡学派发扬,在现代分析哲学那里,知性分析终于凝聚于语言。维特根斯坦宣告:“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康德划分现象与本体,在维氏看来,“这种界线只能在语言中划分,而在界线那一方面的事情,就简直是无意思的。”“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这就是说,语言自身已排除了本体论。但维氏所谓语言,是指逻辑意义的语言或语言的逻辑本质。故前述命题被强调性地重复为:“世界的界线也是逻辑的界限”。而“语言(我所理解的唯一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其中所注的“唯一的语言”。当指逻辑意义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批判了思辨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与你”的理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既不从物质实体出发,也不从精神实体出发,而是从“我与你”的关系出发,是一种关系本体论。“我与你”的关系根本上就是“我与你”的对话,所以,“我与你”的关系本体论与对话辩证法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解释学的循环与辩证法的“圆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解释学循环始终是在“整体──部分”的关系中进行的,经过从局部解释学到一般解释学再到哲学解释学这几个主要阶段的发展,这种关系经历了语法、心理、生命和存在这样几个环节,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步扩大.最终实现了从方法到本体的嬗变,它表明解释学循环既具有认识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又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是立体的,具有全方位性,并渗透着辩证法精神,这种辩证法非常值得探讨,它有利于解释学研究的深化。由于以往这方面的研究不多,故本文力图从这个角度作一些分析。笔者认为,解释学循环体现了解释学与辩证法的“天然…  相似文献   

15.
社会建构主义从社会建构性的角度思考人的问题 ,把人的问题区分为个体系统与社会系统 ,凸现了建构者与建构物之间的辩证法。社会建构主义对建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具有重大启示 :技术以及生产范畴并不具有终极意义 ,因而不可能是社会本体 ,技术或生产的社会本体是人及其社会建构 ,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的人”才是技术和生产活动的社会本体。马克思哲学的本体不是社会存在 (因为社会存在是人的社会建构 ) ,而是追求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的“现实的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体的人—社会的互动模式 ,它兼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为了追求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 ,人不断地建构、超越并重建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之四因说,是西方文化定型之真正起点。在四因说中,以物因、动因较易理解,本因与极因最难把握,尤其是本因。本因不等同于形式因。追求原因的学问,是西方文化之大智慧;原因环环相扣,形成一条链,西学之逻辑推演性即由此出,故因果律,即是西方文化之大律。原因之直观明晰状,是知识论的领域;原因链尽头渺茫处之模糊—玄虚状,求确立最高原因者是本体论之境界。康德攫取质料—形式(对峙于物自身—现象)体中之形式维度,展开其独特的先验理性。所谓先验哲学,其目的旨在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哲学(人之现实生活的哲学),而非主体炫耀自身的天生观念之玄虚哲学。康德以其物自身—现象之绝对二分宇宙—世界,置换与拒斥了其传统的本体论—认识论二分世界,这是西方理性精神之一大跃迁,并开拓了西方理性精神的新路向,但其根系却来源于四因说中。此外,西方本体论是一种逻辑演绎学说,既有探玄穷源之内容,又有与之相应的逻辑范畴配套,故在中土没有此等本体论。中土体用论中之体(本体),亦异于本体论中之本体;其异,本源于文化体系运思之方向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直觉或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这种直觉或直觉思维是基于对世界本体或生存本体的理解,表现出对人的生存价值和终极意义的探究,从而使中国传统哲学显示出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文化特质,同时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西方虽然理性主义长期占主导地位,但康德之后,也出现了从本体论意义上论证直觉思维的各种思潮,它们注重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探讨,与中国传统哲学有某种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8.
关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统一的原理,是列宁留给我们的重要哲学遗产之一,是列宁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地改造所获得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成果。它是我们当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旧哲学中本体论(关于存在及其规律的学说)、认识论(关于认识的学说)、逻辑(关于思维的规律和形式的学说)往往是相互分离的,特别是在康德那里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康德认识论的出发点就是思维规律和存在规律的脱节,认为“物自体”是不可知的。黑格尔企图解决这个问题,并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探讨了本体论、认识论、逻辑的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学"存在论"与中学"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ntology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可称为西学“存在论”,“本体”则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有关“本体”的思想即是中学的“本体论”。以“本体论”译Ontology并不确切,但不能由于约定俗成的译名的不确切而否定中学“本体论”思想的存在。西方传统Ontology作为“是论”与中学精神比较隔膜,而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向“现代存在论”的转换,则为西学“存在论”和中学“本体论”的深层次比较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0.
对于早期希腊哲学中Being的理解有许多争论,集中表现在对巴门尼德残篇的翻译和解读上。本文通过回归希腊语境,对残篇8:14重新解读,指出以往对Being的解读和翻译集中在语言和存在论的角度,过度的这种解读容易把Being变为一个僵死的固化的概念。谢文郁教授强调在语境中理解Being,本文赞同谢教授主要的方法和观点,但认为being的核心思想即“存在起来”“是起来”这个意味同样被忽视了。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分析早期希腊当时的语境来指出Being的动态的这个方面,即时间的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