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文化心理或文化潜意识的民俗信仰,与村民的年节生活有一种深层联系.凤村年俗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实际上印证着民俗信仰已融入了某种神圣的秩序,以致村落年节生活成为神圣秩序的展演.年节习俗对神灵和祖先的仪式是重复的过程,这种记忆一直延续到现在,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宗教性节日、生产性节日、年节、文娱性节日四个方面介绍了黑龙江省蒙古人的节日民俗。  相似文献   

3.
<正> 年节民俗文化是人类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围绕着年节而出现的群体民俗文化现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生活方式、传统、宗教信仰和心理素质。开展民族传统年节民俗文化的探讨研究,对于进一步发掘和弘扬民族年节民族俗文化的优良传统,改革淘汰某些消极落后的内容,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们彝族一年一度的过年节,与其他民族一样,是隆重的节日。但它的时间和其他民族不同,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之间,且各地不同,无固定日期。年节日期不一的主要原因:一是几千年来奴隶社会的割据,形成了异方异俗的现象。二是凉山彝族的过年时间是在秋收结束时,这样,因各地地理条件和气候的不同,农作物收割时间就有差异,过年时间便随之而不同。三是选择吉祥日子。有天文地理历法的选择法,有十二历法的选择法,还有因吉凶经验教训的地方习惯选择法等等。因此,凉山彝族过年时间很难统一。  相似文献   

5.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章采烈民俗的多种品格是开发民俗特色旅游基础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并加以强调,赋予以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本民族的标志。因而,民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  相似文献   

6.
老庄的著作中有着先秦民俗的丰富表达,包括生产民俗、生活民俗、民间信仰等等。与其他先秦诸子相比,老庄的民俗思想颇具特色,主要表现为自然淳朴之民俗观与人性之民俗观,而其哲学根源则是"道"。老庄民俗观对于我国后世民俗的影响不能低估,它对于我国乡村长期淳朴民风的形成与传承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老庄有些思想虽然不直接涉及民俗,却是后世民俗重要的思想根源,在中国民俗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素来以民风的淳朴和黄土文化而著名。特有的信天游 和年节风俗,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代表之一。寒冷的冬季,黄色大地 被冰雪冻结,整个世界陷入停滞,世代生长于黄土地的人不甘于这样 的寂寞,于是热热闹闹地扭起秧歌。他们用鲜艳的服饰和浓艳的妆容 来表达对色彩的渴望,这些放在它处让人觉得艳俗的东西,在此刻的 黄土地上,却是如此和谐而生动。  相似文献   

8.
正瘟疫是中国古代对各种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它是危害人类生存的重要灾害之一。远古以来,人类与瘟疫为伍,很多民俗、文化现象浸润着瘟疫的印迹。在中国,从文字、舞祭乃至民俗节日,许多都与瘟疫有关,可合之成为一种瘟疫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国是礼仪大国,在汉魏以后已经形成通行全国的岁时礼俗模式。年节礼俗是岁时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年节礼俗复兴过程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形式与内涵的相互依存关系;新与旧、继承与更新的内在联系;家庭与社区并重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0.
刘颖 《民族论坛》2006,(2):48-50
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并不是民间文学的本质特征,与作家文学比较起来,它需借助艺术的或非艺术的附件共同构成;它需要结合特定的民俗背景,在一定的民俗氛围、环境中才能发生;它具有一定的神秘功能和特殊的性质,远非文学或审美的属性所能涵盖。它是具有文艺特质的民俗,是民俗化了的文艺,它是文学、艺术、知识等的合体,而非纯文学。  相似文献   

11.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2.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5.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论近代中国海关缉私制度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海关行政管理权也落入代表外国侵略势力的外籍税务司手中,致使海关不能独立自主地行使缉私权.20世纪20年代,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趁机收回部分海关主权,整顿加强海关缉私工作,逐步确立了近代中国的海关缉私制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