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年7月,山东大学出版社推出了《齐鲁思想文化史(先秦秦汉卷)》一书。该书长达56万字,论述了先秦秦汉时期齐鲁思想文化的发展规律,齐鲁思想文化由地域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过程和原因,研究了齐鲁思想文化的内涵、演变与基本特点,阐明了齐鲁思想文化在构筑中国主流文化进程中的主要贡献,全面展示了这一时期齐鲁文化的主要成就,科学评价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该书的两位作者孟祥才教授和胡新生教授,是思想文化史专家,他们以其厚实的功底、扎实的研究和娴熟的技巧,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古史上,对特定的地域文化能…  相似文献   

2.
近十余年来 ,学术界在齐鲁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一是在研究齐鲁文化产生的背景时 ,既要关注此前三千年中国社会发展史和文化传统对齐鲁文化产生的影响 ,更应注意春秋文化思潮与齐鲁文化产生、发展的关系。二是对齐鲁文化体系的研究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文化、鲁文化各具特色 ,百家争鸣 ,学派林立 ,但“百虑而一致 ,殊途而同归” ,各家各派的学说主张是互融互补、相辅相成地处于同一文化体系中的思想理论 ,齐鲁文化是一个系统完备的文化体系。三是关于齐鲁文化性质的研究探讨。从文化学研究的视角看 ,齐鲁文化是春秋战国时代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这一先进文化符合当时和此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实际 ,是此后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齐鲁文化中超越时代、超越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精华 ,我们应进行系统整理 ,以利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3.
齐鲁文化发展论略郭墨兰齐鲁是山东省区的简称。齐鲁文化在广义上讲即是山东文化。但狭义地讲,它是专指先秦齐、鲁两国的文化,是两国文化的合称。齐、鲁是西周王朝的两大封国,是周王朝在东部沿海的代理统治者,享有文、武特权,并负有镇抚东部地区和推行周礼文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在“王官之学”从宫廷走向民间的过程中,《诗》、《书》得到了最为广泛的传播。熟悉先秦诸子著述的人不难发现,《诗》、《书》跟先秦的大思想家们有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关联。《诗》、《书》文化是先秦大思想家们与生俱来的传统背景,他们从这种背景辐射...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先秦诸子思想,至今仍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本文尝试采用这一观点对大学语文中《先秦诸子语录》一课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6.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湖北虽非贫瘠蕞陋之乡,亦不是富庶发达之地,生产生活条件、政治环境和文化积累状况,使其文化在先秦汉唐时逊色于关中豫普和齐鲁,在明清以来又不及政治中心的京畿和沿海的江浙闽粤等地。虽然其间也有过几度辉煌,但都未能待续发展。本文拟对历史上湖北文化的几起几落略作回顾,并着重剖析清代及民国时期湖北地区主流文化的崩毁、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基层社会的非文化状况,考察湖北文化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的困境。一历史上湖北文化的第一光辉时期在春秋战国。当时由于中国尚未真正统一,楚国以南方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7.
齐鲁文化是秦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活水源头;源于齐而形成于秦汉时期的博士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文化制度。西汉前期,以齐鲁地区士人为主的学者群融汇、吸收阴阳、黄老、法、方仙道等齐鲁诸家学说改铸儒学而成经学,通过博士制度,使齐鲁文化实现了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结合,取得了政治上学术上的统治地位。其后,由先秦齐文化与鲁文化不同学风而引发的经学内部的经今古文之争,随着今文经学的庸俗化,日益崛起的古文经学派完成了统一经学的任务,最终实现了齐鲁文化的正统化;今文经学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其所依恃的博士制度于东汉末也归于衰落  相似文献   

8.
说“齐气”与“鲁气”──从《诗经》有关齐、鲁诸篇看齐鲁文化之不同特征姜楠作为一个统一的文化实体,齐鲁文化发韧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战国,其得名来自周初齐、鲁两大封邦的建立。然而,齐、鲁两地虽属同一文化圈,但各自的文化品格却不尽相同,所谓"齐气"与"...  相似文献   

9.
于兰英 《船山学刊》2008,(3):159-161
先秦音乐“和谐”观是包含音乐、审美和社会伦理在内的一种综合观念。“和谐”最初专指音的谐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谐”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西周开始由音和演变为政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和谐”观念开始普遍化、伦理化。  相似文献   

10.
先秦(春秋战国)法律思想的主旋律是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对立与融合。这一过程可以从鲁国文化、晋国文化、齐国文化的文化传统及其外部联系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鲁、晋文化曾经发生整体对立,但亦存在局部重叠。战国末期,荀子在吸收融合鲁、晋文化的基础上提出齐学体系,从理论上完成了儒法合流、礼法统一。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框架就是在齐学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  相似文献   

11.
朱仰东  滕桂华 《殷都学刊》2011,32(2):124-128
先秦时期,儒学与齐鲁文化之间同中有异,齐鲁文化内部也各有差别;秦汉之时,儒学在理论与现实方面发生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博士制度设立,理论上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开始吸收其他学说加以改造。结果是儒学定为一尊;儒学的新变带来了儒学的繁荣,学儒者西渐,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儒学的新变同时也使得其与齐鲁文化之关系做出了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齐鲁文化在先秦时期具有明显的优势,秦汉时期在仍然保持地域文化鲜明个性的同时,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作出了显著的历史贡献。所谓“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反映了齐鲁地区在政治文化领域的领先地位。其他如经学、史学、文学、医学、农学、算学、书学、乐学、历学等,都有齐鲁人的创造充盈了当时学术文化的宝库。齐鲁文化扩展其影响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儒学的向西流布。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齐鲁文化对于汉文明总体面貌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其特质与风格也因其他区域文化的影响而有所变异  相似文献   

13.
今天在山东地区保留下来的究竟是传统的齐鲁文化?还是齐鲁文化的精神传统呢?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无疑是一种独立形态的区域文化.汉代以后,作为地域文化的齐鲁文化逐渐融入中华主流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且在外土广泛传播,形成其他地域文化无法比拟的覆盖面和渗透力.然而,就在齐鲁文化逐渐正统化、普及化的膨胀中,其自身的地域文化的独立性日益淡化了,后来在山东地区保留下来的主要不是作为地域文化的齐鲁文化,而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区域文化的精神传统.19世纪中叶之后的一百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化的建立以及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新的交流与融合,在山东地区齐鲁文化的精神传统随之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化.这种历史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齐鲁文化特质及其演变复杂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建  贾振勇 《齐鲁学刊》2000,(3):102-107
先秦时期齐鲁文化具有非官方的正统性、崇德尚仁的道德理想、士“志于道”的古典人文精神等特质。秦代的“焚书坑儒”,使齐鲁文化遭受重创。西汉统治者反拨了秦王朝的文化路线,齐鲁文化开始复兴。今古文经之争使齐鲁儒学取得了在学术界的主流文化地位。汉武帝确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策略之后,董仲舒的良苦用心未能如愿。儒学的影响固然是扩大了,但齐鲁文化的其他内涵却大大萎缩了。此后,齐鲁儒学逐渐脱离自身的区域文化秉性,走进华夏文化的中枢部位。其原因有四:一是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同构性,二是它在外上的普及性,三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强力推行,四是中国文化结构的请主多辅形态。  相似文献   

15.
我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然而音乐文化古迹却十分稀少,目前为人所知的仅有三处,即:湖北汉阳古琴台、河南开封古吹台和四川邛崃的抚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武汉长江大桥桥头,面对龟山,北临月湖。相传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师,途经汉阳忽遇狂风暴雨,被迫泊舟于龟山  相似文献   

16.
对于音乐的看法,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各抒己见。颇具影响的是儒家的“礼乐”思想,他们将音乐同社会的政教伦理相结合,其中墨子是最具代表性的,提出“非乐”、“禁乐”的主张。如何看待他的主张,应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理解。  相似文献   

17.
关于赵文化中邯郸倡优现象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赵文化中邯郸倡优现象的历史考察史延廷认真研究先秦赵文化中邯郸倡优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将有助于弄清春秋战国时代赵氏统治下的社会世风、特别是邯郸地区倡优艺人兴盛腾达的历史原因,进而揭示邯郸倡优与先秦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一、邯郸倡...  相似文献   

18.
<正> 学术是文化精神的核心,文化是学术的宽泛体现.在这种意义上,齐鲁之学实际上即指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发韧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战国,当时正是政治风云激烈动荡的年代,学术的际遇,国家的兴亡,紧密地纠结在一起.学术与政治相互影响之深钜,从中可见一斑.本文拟从齐鲁之学与齐国政治这一侧面,探讨一下两者的关系. 一、齐鲁文化的同源分合齐、鲁是西周立国之初,封邦建国,以屏周室的两个重要诸侯.太公与周公是周朝开国的两位最重要的功臣,他们参与了灭殷建国的一系列组织设计工作.对周文化、政治、经济都有重大贡献.封国后,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和而不同的开明政治和舆论开放的言论自由催化着先秦学术的衍生和诸子学说的蜂起,在不断的政治平民化、经济私有化所导致的思想文化整体转型过程中,先秦学术思想的发展演绎着从源起、分化再到整体综合的历史运行态势。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道两家在其著作中以比喻象征的手段展现了各自的精神居处与家园,表现了一种饶有情味也颇值关注的家园意识。先秦儒家以礼义道德为精神家园,先秦道家以“道德”自然为精神家园,他们在思想世界中所构建和设计的精神家园虽然面貌迥异,但却体现出同样的终极追求,同样的对心灵净土的向往。先秦儒道两家的家园意识,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混乱的时世中构筑供人安顿精神之所的共同梦想,带有此时期所特有的文化气象,其中由现实居处到精神家园的巧妙引申,背后也存在着一个源远流长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之传统的影响。先秦儒道两家的家园意识有着绵绵不绝的历史回响,在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中间不乏与之共鸣或同调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