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导和主体,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合肥市在强化“工业立市”主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工业立市”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市提出面向中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合作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的发展战略,甘泉堡工业区正是乌市实施这一发展战略所依托的又一个重要产业空间,是推进乌市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应该坚持把工业区的发展作为"三个基地"建设的重要平台来抓实。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竞争优先权与供应链战略之间的匹配关系,把优先权战略区分为成本优先权、质量优先权、时间优先权和柔性优先权,把供应链战略区分为精益供应链战略和敏捷供应链战略。通过理论分析指出,不同的优先权战略与供应链战略之间存在一定的匹配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战略匹配模型以及一组理论假设,并通过中国制造业数据对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口结构已过"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下降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带来巨大压力,于是应用工业机器人将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战略方面的必然选择。本文全面梳理了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驱动因素、产业结构和趋势,为企业的战略升级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5.
秦德君 《决策》2016,(4):14
德国制造业强,不仅与德国人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性有关,更是一以贯之的政策制度之果。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没有强大制造业是谈不上国家和民族的强盛的。在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这对中国来说,是个重要机遇。世界上,"德国制造"是著名品牌,具有极高公信力,产品只要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  相似文献   

6.
新常态下,工业依然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其中的优势产业更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本文对重庆工业发展的现状和短板进行深入分析,并采用区位商法筛选重庆工业部门中的优势产业。研究发现,重庆市工业优势产业集中于非金属矿采选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四个行业。该四大优势产业同样属于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基于以上优势产业并结合重庆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本研究从产业链条、集聚效应、空间布局、创新能力等层面提出优势工业产业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4,(38):18-19
正与美国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说法不同,德国将制造业领域技术的渐进性进步描述为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即工业4.0的进化历程。同智慧地球、工业互联网等一样,工业4.0把生产制造业的未来作为关注点,其最大亮点是强调"机器在思考"。自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以来,工业4.0这一理念已传播到中国。作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的顶层规划和路线图,"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思路是借助两个IT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何哲  孙林岩 《管理学报》2012,9(10):1515-1523
剖析了过去20多年来对服务和制造发展优先顺序的历次大讨论,并从出现的动因、经济发展背景、讨论的主要问题、结论和事后效果等角度分析了曾经出现的历次讨论热潮.中国服务业之所以没有形成所期望的发展态势,可能是对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产业发展导向和国家实力之间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以及对中国特殊国情和独特的发展道路认识不清所致.提出并阐述了服务型制造的概念和主要属性.强调在当前阶段中国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并密切关注制造业空心化和制造业大规模对外转移的风险,同时应大力发展以服务为导向的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动和实现中国制造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双星轮胎在汪海的带领下,始终把“为民族工业争气,为中国轮胎争光”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朝着“树百年品牌,建百年老店,打造中国综合性制造业特大集团”的目标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0.
汪名旵 《决策》2010,(5):I0010-I0012
2009年末,在北京召开的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不断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与品牌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在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技术路线和产业选择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在"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上也产生了争论.该文认为唯技术观点和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中国制造业应充分利用当前产品价值链分解所带来的机遇,既要利用国外资源,又要回避"拉美化陷阱",必须从长远经济发展考虑,为谁主导中国经济作出相应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引起了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关注,一时成了国内媒体热门话题,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25位院士和40多位专家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作用、地位、发展趋势和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了《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的研究报告》,受到国务院各部委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的制造业蓝皮书;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关于《“世界工厂”与中国经济展望》的研究;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中国制造的崛起———中国制造研究报告》等。至于相关的论文、短评、名人指…  相似文献   

13.
7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抉择关头。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有一个好的战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深寓其个中三味.味之一:刚柔相济——雄心壮志与清醒冷静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高端制造业面板数据,应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高端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并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引入数字经济发展指标,应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高端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高端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整体上升态势显著,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状态,空间上具有正相关性;数字经济发展对高端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明显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通过门槛面板模型实证得出,数字经济发展对高端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全国及东部地区显示为线性特征,中部地区表现为“N”型影响特征,西部地区则为“U”型影响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卞谦 《领导广角》2002,(9):39-41
21世纪的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尤其是世纪初10-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转折点和一次新的机遇期。因此,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对实现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新三步战略”目标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转型升级阵痛中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唯有基于人力资本"视线"实施差异化战略、推进激进式创新,才能变革成功,进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天津市各大工业园区154家中小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制造业企业创新逆驱战略转型的人力资本"视线"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战略层面的"视线"有一个:外部环境竞争性、差异化战略、激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资源层面"视线"有两个:差异化战略、HRM系统、人力资本、渐进式创新、激进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差异化战略、HRM系统、知识共享与企业绩效。这三条"视线"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指明了战略转型、创新变革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国务院对中部地区的发展高度重视,对中部地区尤其是湖北的发展寄予厚望,已把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摆在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无疑为湖北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努力实现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对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缩小同沿  相似文献   

18.
报告简要回顾了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在剖析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步入困境的三个主要阶段的基础上,指出了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信心不足、企业发展缺少战略眼光、政府对产业战略引导不力等问题;分析了哈尔滨市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条件、振兴方向、原则及重点;提出了坚定信心、挺起脊梁,战略引导、科学规划,体制创新、壮大实力,技术创新、提升能力,强化基础、完善园区,领导挂帅、强力推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晕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篇贯穿了支持重庆工业加快发展的内容,尤其是提出要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将重庆工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为重庆工业未来发展赢得先机.重庆工业必将迎来直辖以来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化有勋 《决策探索》2010,(15):25-26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我们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