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它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资本论》第2卷第119页)。实现这个统一的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明确的论述。这个条件可以高度概括为: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然而,是什么又如何并存、继起呢?在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说法差别很大。哪种对,还是都对?马克思在《资本论》是如何论述的?我认为下述观点值得商榷。第一种观点认为,产业资本实现其正常循环的条件是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课《政治经济学自学考试大纲》中说:“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是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在该学科财经类的自考大纲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和资本的循环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因为资金运动也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与此相适应,全部资金也要采取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形式,要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因此,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理论对于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循环亦有可借鉴的指导意义。产业资本是包括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在内的整个资本的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产业资本循环一般代表的货币资本循环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在每一阶段资本形态都由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即货币资本转变为…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第二卷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是前面三章分析的小结.在前三章中,马克思分别考察了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形态:货币资本的循环(G……G’)、生产资本的循环(P……P)、商品资本的循环(W’……W’).通过对这三个循环形态的分析,尤其是通过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的分析,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产业资  相似文献   

4.
在对人的存在形态和现实本质科学把握的基础上,马克思从三个角度论证了人的解放的科学内涵:一是人的解放的层次性,即类的解放、群体的解放和个体的解放的统一;二是人的解放的多维性,即人从自然力的盲目控制下获得解放、从社会关系的盲目控制下获得解放、从人自身的束缚中获得解放;三是人的解放的辩证性,即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统一、崇高理想与现实运动的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当前,经济学界开始重视了对《资本论》第二卷的学习、研究,这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指导我们实行进一步的认真的调整,加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资本论》第二卷,是继第一卷研究资本生产过程之后,专门研究资本流通过程的。所谓资本的流通过程,如果作狭义的理解,是指资本运动处于生产过程之外的前后两个流通阶段,即G—w<和w'—G'这两个阶段。但如果作广义的理解,资本流通的过程,就是包括了生产过程在内的资本的整个运动过程,即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在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形式,它在反复循环中时而采取时而抛弃的不同形式”的整个运动过程。总的说来,我们应从广义上来理解资本流通,即把生产过程与前后两个流通过程统一起来,紧密地联系起未,把握住整个资本的运动过程。但是,为了对资本的三种形态和循环的三个阶段分别作深入的研究,或者要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的个人理论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统一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马克思文本为依据 ,认为马克思的个人理论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具有统一性 :表现在出发点上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 ;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出发点 ;而这二者又是内在统一的。表现在内容上 ,一方面 ,现实的个人自主活动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价值底蕴 ;另一方面 ,社会基本矛盾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运动是现实的个人发展的社会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7.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个人存在和本质的论述,本文认为:个人的完整存在体现在三个层面即:物性存在、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现实的个人是这三重存在的有机统一体;个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共同体中由个人的实践所形成的和正在形成的物性、感性和理性这三重存在之间内在的、稳定的和规律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劳动力价值与工资理论在马克思学说中的地位和意义,着重分析指出了马克思在进行揭露剩余价值剥削的“资本一般”理论分析时,假定劳动力按价值出卖是其理论研究出发点,而这与劳动力价值及工资的现实运动是并不一致的,对马克思劳动力价值与工资理论的研究,必须把握理论假定与现实的联系与区分,才能正确认识劳动力价值与工资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来源和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马克思辩证法来源、使命两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辩证法本质上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辩证法。认为:(1)马克思辨证法的主要的现实的来源是对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实践活动所包含的种种矛盾、对立、冲突的分析。而不是直接地把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重新归结为自然的辩证法。(2)马克思辩证法的根本使命既不是用辨证法说明“世界是怎样”,也不是用辩证法说明认识的辩证运动能把握自在世界,而是要运用辩证法理论自觉地在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中实现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实现改造世界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如果说,古代哲学侧重客观辩证法,探讨了辩证法在客体世界的根据;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侧重思维辩证法、探讨了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根据;马克思则在扬弃前两种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辩证法,探讨了实践辩证法在人类实践活动领域的客观根据。实践辩证法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本文从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现实来源、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根本使命两个方面分析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马克思研究中,对道德的研究处于落后状态,这与国内外学术界对此的争论有关。通过分析三种典型的观点可知:马克思道德观具有批判的力量,在于其本身具有现实必然性;马克思道德观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不道德现象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马克思道德观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道德。马克思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道德观进行解读,是从道德层面向马克思主义的回归。马克思道德观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不道德现象的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是马克思的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统一。研究马克思道德观对于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我党从现实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与社会形态理论密切相关。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一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五形态理论"视角;二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三形态理论"视角;三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世界历史理论"视角。同时,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我们认识现实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理解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 ,具体体现为三个层次的统一 :自由是人类存在的理想状态 ;自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规定 ;自由是肯定人自身的劳动活动。马克思的自由理论为我们把握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有两种历史形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上,不复存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应该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和"三形态"中的第三社会形态.而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不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而属于"三形态"中的第二社会形态.现实的社会主义是第一形态的社会主义,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与资本主义"同时态"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第二形态的社会主义,以产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4.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现的惟一理论形态,而“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奠基性概念和核心范畴.“现实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诸多内在规定性.马克思哲学即唯物史观以现实世界为视野,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统一,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是开辟城市矿山的资源源泉。本文从技术、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研究其物质、价值和行为三个形态的循环机理是其产业链构建和有效逆行的理论基础。价值循环要考虑以自然资源资本和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成本来分析其价值保值与增值过程;行为循环要以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主体责任体系为纽带,分析其行为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物质循环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考虑各种物质形态的有效转换与有机联系,以实现资源到资源的物质闭路循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手稿》和《形态》中集中论述了有关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向人的复归,真正解决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是解决当前问题的现实的运动;在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方面,自我扬弃与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包括有分工的消灭、生产力的发展、世界交往的形成,完成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相似文献   

17.
抽象自然观以非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人化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的概括;历史的自然是对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历史与自然统一的概括;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说明.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生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依据主客体统一的思想内涵, 从生存论、 方法论和论证方式三重视角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总体性进行了批判。 在生存论上, 马克思揭示黑格尔辩证法以形式批判性遮蔽现实活动非批判性的实质, 驳斥其主客体未经现实批判就达至 绝对统一 的虚假形式。 在方法论上, 马克思在分析黑格尔实现主客体统一所依托的 中介 时, 批判其肆意移用 自我意识 代替劳动发挥 中介 作用而导致的逻辑断裂。 在论证方式上, 马克思通过审视黑格尔将 自我意识 的辩证运动直接沿用到剖析现实社会总体性的运思逻辑, 批驳其基于概念展开 先验思索 的叙述结构。 马克思在三重意义上对黑格尔的批判深刻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总体性超脱于现实根基、 沉浸于思辨逻辑的局限, 彰显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总体性的理论旨趣和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城乡统筹思想包含着三个逻辑严谨、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一是对城乡关系一系列前瞻性的具体论述,即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必然性、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二是研究城乡关系的方法论原则,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三是城乡关系的发展目标和价值指向,即消除城乡对立和差别的共产主义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目标.这三个要素又是浑然一体的.深入学习、系统梳理、准确理解马克思城乡统筹思想的三个要素,对于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科学体系,而“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则构成这一科学体系的“主构架”。目前学术界有不少人之所以对“三形态论”、特别是“五形态论”以及科学地划分历史发展阶段与全面、正确地把握社会形态演变规律之间的关系产生种种误解,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忽略了对“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研究所致。本文试图从历史、理论、现实相统一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旨在求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