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改革开放后,中国这样一个后进国家利用"后发优势",以出口导向型的赶超战略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但从增长方式来看,仍然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这种模式所依赖的就是低成本优势,实施能源价格补贴从而扭曲能源价格就是例证。然而从2003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开始,能源价格已经受制于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目前,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0%。而且,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模式,使得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度与日俱增,可以说中国经济对石油价格非常敏感。而2008年能源价格飙升,必然造成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冲击,甚至会减缓中国经济的增速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不可否认,在中国原油进口依赖度和国际能源价格来断上涨的背景下,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长中能源利用的低效率,严重威胁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讨论能源问题与中国经济增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讨论外部冲击和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印度都相当依赖高碳含量化石燃料。本文阐述两国向低碳能源转型的意义,它不仅能减轻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还能令经济增长。文中涉及3个案例——中国的电力部门、北京的经济部门以及印度农村还没通电的家庭——它们都减少了排放温室气体和使用能源,但却增加了成本。可见要为气候友好型低碳经济作出贡献,是需要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的。  相似文献   

3.
蔡继明 《城市》2008,(2):27-29
一、“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今天.由双顺差所导致的外部失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导致当前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根源.则是内需问题。很多学者把我国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即劳动和资本的收入份额不等或者消费预期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周亚敏 《城市》2022,(10):3-9
世界经济进入低碳化和数字化叠加、交融、互促、协同的时代,建设数字中国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利用数字技术助推社会各领域减污降碳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笔者围绕我国“双碳”工作部署,将数字化运用于统筹协调、能源革命、产业优化升级、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完善和全球气候治理,为我国加快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参考和国际比较。  相似文献   

5.
任洪星 《职业》2012,(6):172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目前越用越少,供给日趋紧张,如何平衡能源有限供给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各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可从新供给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经济持续高效增长的内生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战略,将有效挖掘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塑造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支撑点,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持续高效增长.  相似文献   

7.
能源·建筑·节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刚 《城市》2005,(4):21-23
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我国经济以年均增长9.7%的速度保持着快速增长,而能源消费却以年均4.6%的增长速度增长,远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制定的“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发展总方针以及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节能工作的策略对节约能源都起到了巨大作用。我国节能规划的实施使我国以较少的能源投入支撑了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并且对提高经济效益,推进技术进步,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上升的势头,能源需求,尤其是优质能源的需求量也将持续…  相似文献   

8.
目前,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的角度首次对我国旅游经济的增长与空间的依懒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旅游的发展与经济的中国在制定旅游产业的政策上及发展方向上,必然要加强对邻省的资源投资及劳动投入。以此才能够提升我省与周边省市的旅游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石油需求在中国能源发展中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增长。中国的石油外交也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主旋律。中东石油在中国海外油源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国非常重视发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驱动国家互动的最基本要素,中国石油外交最重要的考量亦是国家利益,中国对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外交具有政治与经济利益相辅相成、互动互利的特点。石油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为重要,“石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由此凸现了石油外交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石油需求在中国能源发展中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增长.中国的石油外交也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主旋律.中东石油在中国海外油源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国非常重视发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驱动国家互动的最基本要素,中国石油外交最重要的考量亦是国家利益,中国对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外交具有政治与经济利益相辅相成、互动互利的特点.石油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为重要,"石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由此凸现了石油外交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第一大原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消费量增长最快的石油进口国。沙特需要为其巨大的能源储量寻找新的市场,中国需要海外能源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两国在能源领域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正是这种相互依赖关系推动着中沙关系的稳步发展,本文力图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法对中沙石油合作做出理性分析与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已被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看成是未来最大的石油市场之一.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石油生产和消费的缺口不断扩大.因此,我国的石油进口可望迅速增长.由于历史原因、传统友谊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OAPEC成员国很愿意同我国进行能源方面的经济合作,为此,正在重新拟订、完善它们的石油发展计划,以便在未来对中国的石油需求做出响应.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气候变暖日益严重并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们不得不关注起碳排放量过度和能源短缺等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一场全球范围的低碳革命随之兴起。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以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技术”、“低碳发展”等一系列以“低碳”为前缀的新词汇频繁地进入我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试析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第一大原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消费量增长最快的石油进口国.沙特需要为其巨大的能源储量寻找新的市场,中国需要海外能源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两国在能源领域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正是这种相互依赖关系推动着中沙关系的稳步发展,本文力图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法对中沙石油合作做出理性分析与判断.  相似文献   

15.
单位GDP能耗控制已不能解决中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现在,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出台了,但各地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增长压力,仍使这一试点面临巨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迎着新世纪强劲的东风,江西开启了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的新探索新追求,红土地上的人民正在大笔书写节能环保的绿色诗篇!具有里程碑意义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的《南昌宣言》指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资源和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已成为世界各国迫切需要共同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能源需求与阿拉伯石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国已被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看成是未来最大的石油市场之一。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石油生产和消费的缺口不断扩大。因此,我国的石油进口可望迅速增长。由于历史原因、传统友谊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OAPEC成员国很愿意同我国进行能源方面的经济合作,为此,正在重新拟订、完善它们的石油发展计划,以便在未来对中国的石油需求做出响应。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仍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让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增加了对人民币的信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是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极力推崇的政策,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是今后我国货币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当前我国人民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利弊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定性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1990年至2013年间俄罗斯一次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运用ADF平稳、JJ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俄罗斯一次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是石油和天然气依赖性的,而水电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依赖性的。  相似文献   

20.
穆静静 《职业》2012,(25):61-64
在能源和气候危机的背景下,绿色经济和绿色职业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对绿色职业的研究起步较早,多个地区已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调查研究并已取得大量有用的经验。本文对美国绿色职业的调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