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曹丕和曹植的文学成就,早在南北朝时代就存在着不同意见.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篇》中就觉得世人对曹丕的评价过低.他说: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他这种议论,确较公允,而在当时似乎就不占上风.因为迄今存在的作品,当然曹植所作的要比曹丕多;就是从《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来看:“《魏文帝集》十卷,梁二十三  相似文献   

2.
赫然冠于《昭明文选》卷首的两部大作,就是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自从萧统把它们奉为文章的楷模之后,它们在文坛上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的。刘勰《文心雕龙》评论说:“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发以宏富。……并辞赋之英杰也。”评价甚高。自左思对此二赋提出批评后,历代论家,抑扬褒贬,莫衷一是。当代文学批评家,则多持否定态度。或褒或贬,一般都是把《两都》、《二京》作为京都大赋的代表之作相提并论,好象它们之间没有多少差别。其实两赋  相似文献   

3.
晏殊、晏几道父子二人,尽管职位上一个如坐春风,践履宰相之尊;一个蹭蹬槃姗,身沉苧下位。但古今研究者更看重的不是显赫的晏殊,而是位卑的晏几道。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曾对世俗扬曹植抑曹丕的评价深表不平:“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不过,人们对晏氏父子作此一轩轾估量,不全是二晏霄壤相隔的职位所致,更因为小晏的禀性及词作较之大晏,确实更加新奇、更加惹人注目一些。晏几道出身于宰相之家,本来只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优越的家庭条件就可以保障他走完无风无浪、无怨无艾的人生旅程。但他偏生就一副狷介孤特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心雕龙》与《文选》对论体的评录,二者同中有异。从论之名义而言,刘勰与萧统均能认识到论体析理的特质,但刘勰受其浓厚的宗经思想影响,将经论相提,以述经叙理为论,并突出伦理的内涵,实不符合论体文的实际。关于论之为文体制,刘勰提出"义贵圆通,辞忌枝碎"的总体要求,又拈出论体写作需要规避的嘲戏辞费、巧辞曲论等毛病,准确而具体。萧统亦强调论体文重在析理,要做到论述周密和文辞精当。从论体品类而言,刘勰将论体按题材析为议说哲理、训释经义、辨析政史、铨评文辞四类,涵盖广泛。萧统则分列"设论"、"史论"、"论"三类。其"论"体所选基本不出刘勰所析之四大类,仅缺训释经义之论而增针砭风俗之论。萧统将"史论"与"论"分列的做法,并不可取。在直面文坛出现"设论"专集的基础上,萧统将"设论"与"对问"、"论"分列,既符合"设论"创作之实际,又能突显"设论"既通于"论"又假设问答以明志之特质,这一做法得到后人的认同。在论体佳作的选录上,《文心雕龙》与《文选》选篇相同者较少。刘勰选篇注重辨析源流,体现出崇古的倾向,而萧统则多选辞义精美之作,具有强调词采、重视近代的倾向。刘勰选文反映出对玄学论文的偏好,体现了魏晋时期谈玄之论占据主流的事实,而萧统选文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尤重具有政治教化意义之论。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与《文选》都非常重视论体文。刘勰看到了玄学论文是魏晋论体文创作的主流,但《文选》显未反映这一事实。其中原因主要在于:一则《文选》所重在文辞富赡之作,《文心雕龙》则更重论体文的"理"性特质;二则萧统选文重视浸濡了儒家思想的篇章,所选论体文都有关国家政治、世道民心,刘勰一向重视各种学术思潮,自然包括玄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突出了论体文与魏晋学术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山水文学,虽然在《诗经》、《楚辞》中已孕育了胚胎,但正式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起于晋宋之交。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代替了东晋的玄言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件大事。山水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就以刘勰所处的齐、梁为例,《文心雕龙·通变》说:“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南齐书·文学传论》也说:“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论之,略有三体。”并具体说第一是沿袭谢灵运的一派,第二是追踪傅咸、应璩的一派,第三是倣效鲍照的一派。梁代裴子野《雕虫论》讲当时文学,也  相似文献   

7.
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至汉代而特盛。据班固记载,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的进御之赋就有千余首。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批评的兴盛和理论的拓展,汉魏以降,论赋之言日见其多。刘勰之前,已有不少论赋文字见诸文史典籍。但大都是零缣断简,片青只语,均有“各照隅隙,鲜观衢路”之弊。而求其能“弥纶群言”,“擘肌分理”者,当首推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诠赋》集前人赋论之大成并加以发展,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全面探讨赋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看法,认为刘勰把《五经》看作是文学活动的指南,如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宗经》),而把《诗经》作为创作典范是不行的。葛洪《抱扑子·钧世》就指出:“《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若夫俱论宫室,而奚斯路寝之颂(《鲁颂·閟宫》),何如王生之赋灵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乎?同说游猎,而《叔畋》(《郑凤·叔于田》)、《卢铃》(《齐风·卢令》之诗,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上林赋》)乎?”刘勰认为不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宗经)再看刘勰在《辨骚》里指出《离骚》“同于风雅”和“异乎经典”的两个“四事”,就能看到儒家思想束缚着刘勰了。以上这种看法,有不少作者不同程度地提出来讨论过,这里只想对这种看法,提出点商榷意思。  相似文献   

9.
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所谓“成心”是指作家个性。刘勰提出“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说,首倡以个性论风格,说明他对于文学特质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刘勰论创作个性,既有对其构成要素的静态分析,又倾向于动态把握作家个性和作品风格的变化发展。这显然是基于这样 的事实,即作家的创作个性并非才、气、学、习的简单相加,而必须经过诸种因素的协调整合,才足以形成一种文学风格的特色。有见于此,刘勰乃以先天的才、气为创作个性之基础 ,同时强调后天的学、习的重要作用,并紧紧抓住艺术实践这一中介环节,提出“摹体以定习 ,因性以练才”的创作方针。至于风格论的运用,则无论在观念上,或在实际操作中,刘勰都主张把研究风格之“异”作为文学批评和理论探讨的基点。讲清这点,也有助于认识和肯定“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即有记载,自西晋以来.以"自然"论文艺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直到魏晋六朝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发生上的"自然感吟",文章风格上的"自然之势".文学创作上的"率直委和"、自然"情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体系化、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第四十篇《隐秀》是全书中唯一有争议的篇章,其中“始王而末奇…闺房之极悲也”一段,一般认原文久佚,系明人伪造.《<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问题》证明所谓“伪文”,实由钱功甫据阮华山宋椠本《文心雕龙》补抄,应为文”.他还就补足的文本探寻刘勰“隐秀”论的理论内涵,其基本结论是:这一篇“论歌里顺情和柔情风格”,“刘勰所推崇的风格,不限于一种类型:既重‘凤骨’‘隐秀’.”发挥了先前刘师培的意见:“刚者以风格劲气为上,柔以隐秀为胜刚而无劲气风格.偏于柔而不能隐秀者皆死也.”《风骨》讲阳刚之美.《隐讲之美.  相似文献   

12.
自然是道家和玄学基本的思想概念,魏晋以来在玄学的影响下,自然被用于文学艺术批评中,成为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但是由于道家和玄学的自然观存在歧义,因此,以之为思想基础的文学范畴之自然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涵,这一点在《文心雕龙》中得到明显的体现。从《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来看,自然具有自然之道的文学本源论与自然雕饰的艺术论两种基本内涵,对这两种自然之间关系的处理是刘勰文学理论建构的一个基本课题。以自然之道的文学本源论为基础,而使雕缛成体的文学艺术具有自然之本质,是《文心雕龙》建构自然文学理论的基本思路,刘勰以体用结合的思想方法实现了文学的自然与雕饰之间的整合,深化了传统的自然文学论的内蕴。  相似文献   

13.
《辨骚》作为《文心雕龙》之“文之枢纽”的有机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刘勰的文学发展史观,其意义在于和《宗经》篇构成互补。即既主张原道、征圣、宗经,又肯定文学必须发展变化;既主张以儒家经典为评判后来文学优劣的尺度,又肯定文采之不可少。正是着眼于楚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价值,刘勰给《离骚》以至楚辞极高的评价,并与其文学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14.
刘勰文气论     
先秦汉魏时期关于气论的代表性观点可归纳为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三种形态,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文气论思想的来源。刘勰主要继承与发展了《周易》阴阳刚柔的气论思想与曹丕文气"清浊"说。刘勰文气论内涵多样,最大的贡献有两点:一是在文论史上首次确立了刚柔风格类型说,并以"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的理论支撑,推演出了《体性》篇"数穷八体"的八体风格类型;二是以文气论风骨,提倡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15.
刘勰的作家主体意识论·漆贤泉·作家的主体意识,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刘勰总结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宝贵经验,通过对“物情文”关系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建立了一个以作家的才、学、识、德为中心的主体意识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既反映了当时儒学衰弱...  相似文献   

16.
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钟嵘的《诗品》都多次用到"奇"这一术语,但两人所论之"奇"的内涵有很大区别,他们对"奇"所持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折射出两人论文指导思想和著述目的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神思》在《文心雕龙》之“下篇”中占据核心地位。刘勰所谓之“思”,实包含内外两面。“思”之内关乎“意”,“思”之外形诸“言”,二者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却并无决定性关系。《神思》全篇均围绕着“思”之内外两面展开,而《文心雕龙》的“割情析采”部分(《神思》至《总术》,共十九篇),亦环绕着“思”之内外结撰而成,且分为两个层次:《神思》《体性》《风骨》三篇为枢轴,《通变》至《总术》十六篇则围绕着枢轴从宏观、微观等不同层次展开作文指导。通过对《文心雕龙》“神思”的准确分判,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神思”这一概念的所指与文学批评史价值;还能使“风骨”之意涵得到准确疏通:“风”与“骨”即“思”之内外两面得到妥善发挥后的效果;更能明晰“割情析采”十九篇之两层结构。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南北朝时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巨著,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日本东海大学高木正一把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誉为“六朝文学评论的双壁”(《钟嵘诗品》日文版)。近年来,日本明治书院户田浩晓对刘勰的传记及其文学论的基调均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分上下两册对《文心雕龙》作了译注。至于国内历代学者对《文心雕龙》的赞誉与研究,则更是屡见不鲜。但由于史无明文,加之史料匮乏,对刘勰的生卒年及《文心雕龙》的成书时间,向无定论。清纪昀认为:  相似文献   

19.
朱清 《南都学坛》2005,25(6):62-66
南朝刘勰的不朽之作《文心雕龙》是深受汉代象数易学影响的。刘勰对汉易象数之学中一些重要解易体例的吸取主要是通过承袭马融、郑玄两家《易》注中本于京氏易的解易体例而实现的;但又以古文经学的治学理念为尺标,对今文经学的象数易学加以取舍,从而扬弃了象数易学中繁琐的解易套路,也抛弃了今天经学中论阴阳灾异的神秘主义内容。《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是:就易学史而言,《文心雕龙》的易学基础是汉代象数之学,而不依取魏晋王弼派易学;就经学史而言,属古文经学系统。总之,《文心雕龙》归属于儒家经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才”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自先秦至魏晋,“才”这一术语逐步由论人到评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文才观,主要包括“才源天授,才主学辅”“骋才驭奇,修德为器”“因性练才”三个方面。文学场中的才性论中杂糅着诸多社会因素,魏晋时期奉命创作与即兴创作使“文才”受到追捧,作者地位与交际圈影响了才名的评价与传播。刘勰以“才”论文,重视文才的观念符合魏晋时期逐渐兴起的崇才思潮和文学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