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8月10日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的文章《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是作家梁晓声第二篇关于“教育的诗性“这一主题的文章,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2000年4月13日),题目是《论教育的诗性》.……  相似文献   

2.
2004年8月10日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的文章《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是作家梁晓声第二篇关于“教育的诗性“这一主题的文章,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2000年4月13日),题目是《论教育的诗性》.……  相似文献   

3.
当梁晓声用悲壮的笔调去写《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用充满激情的笔歌颂草原母亲,史铁生深情呼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时,另一位知青作家阿城却以平静如水的态度向我们讲述他和他同时代人的故事。1984年阿城《棋王》以其老辣清逸的笔调给知青文学带来了全新的意境,与此同时的知青作家朱晓平则以他相继发表的《桑树坪纪事》、《私刑》为知青文学展示了独特的视角,小说的悲剧意蕴无疑拓展知青文学原有的题材范围。创作上已有较大影响的梁晓声、史铁生也有了  相似文献   

4.
《金陵瞭望》2008,(22):93-96
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篇文章是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撰写原稿,后来经过多次修改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的。  相似文献   

5.
笔者近日从某地档案馆发现出版于1928年6月题名为《学蠡》的刊物上,登载有何家槐的一篇论说文章:《告青年作家》。何家槐是左联时期的小说家和文艺理论家,是左联后期和“文艺家协会”的领导人之一。以后也长期不辍地从事文学创作、文艺理论研究和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发表在《学蠡》刊物上的这篇文章,当系尚在金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读书期间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26日发表的长篇文章指出,美国国务院今年2月1日发表的1994年《人权报告》的中国部分(以下简称《报告》),是一个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报告。 这篇题为《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报告》的长篇批驳文章,分为“歪曲事实,欺骗世界舆论”、“颠倒是非,把维护人权说成是‘侵犯人权’”、“关心人权是名,推行霸权主义是实”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7.
评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两篇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分别见:1923年4月25日《向导》第22期;1923年12月1日《前锋》第2期。以下引文不注者,均见此两文)是陈独秀一九二三年发表的两篇主要文章。长期以来,许多人将这两篇文章作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理  相似文献   

8.
《欲说》知名作家梁晓声新作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知名作家梁晓声日前在上海书展上推出长篇小说新作《欲说》,以一个草根老板飞升与沉沦的故事解读当下中国社会。小说《欲说》的书名,极易令人联想到"欲说还休"。梁晓声告诉记者,他的小说想要表达的,也正是这样一种尴尬的  相似文献   

9.
1999年在《福建教育之窗》上发表了《唤起向上的信心》等4篇(组)文章。教育写作从这里起步,关注教育、反思教育成为自己每日的功课。1999年8月参加了由福建省“指导——自主学习”课题组举办的福建省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对“指导——自主学习”课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进行实验探索。2000年在《素质教育博览》(教师版)发表了《善待每一位学生》等3篇文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收入由中国教育报理论部主编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论文集》一书。2001年在《素质教育博览》发表了《让什么伴随着孩子》等2篇文章,《明日教育论坛》刊发了《尊…  相似文献   

10.
桐城派评价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关于桐城派的研究和讨论,建国之后,有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六十年代初,那次围绕“桐城派在社会主义社会有无作用”这一论题而展开;发表的文章大致有否定和肯定两种意见。一九六二年我们写了篇《论桐城派》的文章(见《桐城派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出版),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个辩证的论述。不久,《光明日报》发表一篇文章,全部否定了桐城派,连我们的持平之论也作了批评。这次讨论就在不容驳论争鸣的情况下结束了。第二次是八十年代初,由《江淮论坛》发起讨论,这次民主的气氛好,讨论也比较深入具体。好处是分阶级分作家的论述多,不足的是从宏观  相似文献   

11.
《厦门大学学报》创刊80年感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大学学报》的前身是《厦门大学季刊》,该刊物创办于1926年4月。在学报这80年的历史中,我既是它重要的作者,又是忠实的读者。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教授亲自筹划,于1952年7月复刊,成为解放后全国最早复办的大学学报,当时受到称赞。我在当年的《厦门大学学报》(财经版)第1期发表了《苏联预算制度的研究》。这篇文章也是我作为王亚南教授培养的全国第一期研究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成为我学术研究的起点。1962年我发表三篇系统倡导、论证国家分配论的重要文章,这三篇文章奠定了我成为国家分配论主要代表人…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10月12日,由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编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学术集刊《沈从文研究》第一辑在北京正式"面世"。集刊刊名由沈从文表侄、当代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先生题写。《沈从文研究》第一辑共发表20篇文章,主要围绕沈从文的《边城》思想情感内涵和语言艺术特色、沈从文的人类本体论艺术思想、沈从文的书法和画论的诗性构建、以及1949年后沈从文与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1994年作者曾在《哲学译丛》上发表了《转向时期的俄罗斯哲学》一文 ,现在这篇短文 ,是这篇文章的续篇。文章揭示了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哲学的基本走向以及当代俄罗斯哲学的特点 ,存在形态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少年作家》致同学们: 各位局学,自上期《少年作家》专拦与大家见面后,我们收到了不少同学和老师的来信,还接到了一些电话,有的老师把自己学生的作品推荐来了,还有同学推荐同学作品的,当然,更多的同学还是自己把自己的作品寄到了编辑部。看来,这个栏目还是受欢迎的。因为,能在《少年作家》发表作品的同学,毕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啊。在这里,我们再把栏目编辑方式向你介绍一下: 《少年作家》专栏每期隆重推出一位少年作家。凡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过作品的同学,均可加盟本栏。要求:同时寄来作品(三千字内,可多篇文章组成)、个人生活照片、作者简介、读书写作体会文章(千字以内)等四部分内容,本刊将邀请作家撰写评论文章一并发表。有的老师来信问:"能否把一个作者多种文体的作品同时发表?"这个建议很好,本期《少年作家》推出《李湛作品小辑》就是由童话、随笔、诗歌组成的,请大家品评--  相似文献   

15.
1999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在这里想介绍2月16日《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意思是说美国在亚洲大力推行资本的过分流动,促成了危机的发生,危机发生后又通过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要一些国家实行紧缩财政、提高利率等并不适合这些国家的政策,结果使金融危机加深。” 朱镕基总理所说的《纽约时报》文章是该报刊登的“漫谈全球金融危机”系列文章中的第二篇。这组系列文章共4篇,系统而通俗地介绍了至今已持续近两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本刊决定从本期起译载《纽约时报》的这组文章,本期刊登第一、第二篇,下期刊登第三、第四篇。  相似文献   

16.
在《忆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0月版)中,收有一篇《初次见鲁迅先生》的文章。文末注明的写作日期是“1926.3”。这是一篇鲁迅先生在世时就已发表过的文章,同时,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唯一的一篇中学生写出的鲁迅“印象记”,不失为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料。下面,就这篇文章的有关问题,提供几点新材料。一、文章的作者及文章发表的经过。《初见鲁迅先生》的作者马玨,当时是北平  相似文献   

17.
《新疆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发表了署名蔡德贵的文章《阿拉伯哲学家法拉比》。读后感受有三:这篇文章是有针对性的,即针对本刊1982年第1期发表的拙作《关于研究新疆兄弟民族哲学与社会思想史的初步设想》和同年第4期发表的阿不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的文章《论艾卜·奈斯尔·法拉比的逻辑学说》,此其一;其二,文章的作者断言法拉比是“阿拉伯哲学家”,“法拉比的国别是不成问题的”;其三,文章就“法拉比的哲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矛盾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大连图书馆所藏部分《越铎日报》中,发现四篇“古文”,分别署名“独应”或“独”,它们是:在社论栏发表的《望越篇》(载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八日)和《望华国篇》(载一九一二年一月二十二日),在“禹域秋阳”专栏发表的《尔越人毋忘先民之训》(载一九一二年二月一日)和在“黄钟”专栏发表的《民国之征何在》(载一九一二年二月二日),我们认为这四篇文章都是鲁迅佚文。现将全文试加标点抄录如下,并谨从几个方面做一考证。  相似文献   

19.
学术讨论时不应漫骂──兼评《汉字文化》1995年第1期的几篇文章伍铁平我发表了几篇文章,①其中批评了徐德江的错误百出的两本小册子和他在《汉字文化》上发表的一些同样是概念混乱、违背语言学基础知识的文章。徐德江利用他任《汉字文化》实际主编的地位,在该刊1...  相似文献   

20.
《于右任辛亥文集》中收入了两篇《民立报》上《骚心丛谈》栏的文章,一篇是1911年1月23日《吊摆伦》的诗及其说明,一篇是刊于次日的《歪得湖源》的诗及其说明。在这两篇文章题下,编者都注明了“署名耐可”的字样。由于《骚心丛谈》是于右任的专栏,因而这两篇文章被当做了于右任的文章,耐可便成了于右任的一个笔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