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统照是中国新文学的元老之一,他同茅盾、郑振铎、叶绍钧、冰心等共同创建了“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为现代文学的建设与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近十年对王统照的研究较之“文革”以前有所深入有所发展,不仅发表了一批有份量的论文,也出版了《王统照文集》、《王统照研究资料》、《王统照的文学道路》等著作;不过尚缺少一部全景式的对王统照进行综合研究的著述,杨洪承同志的力作《王统照评传》可以说填补了这个空白。  相似文献   

2.
1 王统照的好友——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瞿世英说:在中国文学家中,最受泰戈尔影响的有二人,一位是冰心女士,再一位就是王统照,“他的思想受太谷尔(即泰戈尔)的影响很深”。王统照当时在座听了这番话,后来还将它加了按语,编入北京《文学旬刊》。可见,在唤醒王统照创作灵感的外国作家之中,泰戈尔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王统照对印度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20年,他曾在《曙光》杂志上发表《印度诗人葛拜耳之略传与其诗之表象》的论文。不过,他  相似文献   

3.
<正> 1987年6月10日至13日,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在济南召开了第三次年会,这次会议主要研讨了山东现代著名作家王统照、李广田的文学业绩。一、王统照研究(一)小说研究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创作从前期对“爱”与“美”的抒写到后期《山雨》中对现实人生的刻画,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如何评价他前期创  相似文献   

4.
<正> 一九三○年,在党的领导下于上海建立了左冀作家联盟。之后,一些地方相继建立了地区左联组织。但是,五十年来,新文学史的研究工作中没人提及青岛曾建立过左联。近些年来,上级公布了一批历史上党的文献,为三十年代青岛曾建立过左联提供了依据。我们为此访问了当时青岛左联的领导和成员,所谈的情况与文献是一致的。并且还了解到时居青岛的王统照曾是左联的重点联系对象,这对研究左联和王统照都提供了新的资料。中共青岛地下组织在1933年12月日21日,向党中央发出的《山东青岛工作报告》中,写  相似文献   

5.
谈及中国现代话剧的创作实绩,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曹禹、夏衍、田汉等人的剧作,很少有人知道诗人兼小说家的王统照“五四”时期也曾在戏剧园地里进行过笔耕。事实上,早在1921年王统照便发表了论文《剧本创作的商榷》,稍后又于1922年发表了七幕话剧《死后之胜利》。他在话剧理论倡导与剧本创作方面不仅时间早(《死后之胜利》与陈大悲的《爱国贼》、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同年发表),且剧本为多幕剧。在此之前,除陈大悲等少数人的剧本之外,一般以独幕剧居多。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文章具有鲜明的现代美学观念和剧本独创性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正> 诗人王统照在抗战前期出版的《横吹集》,收集诗人1937年8月至1938年2月的诗作12首,署名王健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于1938年4月出版。《江南曲》作为文学丛刊第6集之一,由文化生活出版社于1940年4月出版,诗集收有诗人1938年的诗作10首,1936年与1937年的诗作各2首。这两部诗集是王统照坚持新诗的探索与创作的新成果,均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思想力量而闻名于当时的诗坛。如果说当时的抗日诗歌组成了中国人民爱国抗日的一  相似文献   

7.
王统照(1897—1957)是五四文学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先驱者之一。他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艺理论等领域留下了四百万字的著述,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王统照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 关于王统照的早期创作方法,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议.我认为,作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的王统照,是同意"写实主义"的主张的.但他的早期作品,却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后来,随着时代的变革,作家渐渐面向现实,浪漫主义色彩渐弱,以至消失,终于在1932年写出了可与《子夜》齐名的现实主义杰作《山雨》.从浪漫主义的"诗的境界"到《山雨》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就是王统照创作方法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正>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辛勤耕耘者和积极倡导者。他的散文诗集有《夜行集》中的四辑和《散文诗十章》。散文集《繁辞集》和《听潮梦语》中许多小品也具有散文诗的特点。他的散文诗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较高成就,可以与现代散文诗大师鲁迅的《野草》相媲美。其情感的丰富,想象的奇特,思想的内蕴,形式的活泼都别具一格,富有艺术个性。王统照历来主张,“文学为人类情感之流底不可阻遏的表现,而为人类潜在的欲望的要  相似文献   

10.
丁玲的创作肇始于1927年。她以女性特有的感触,在作品中表现了妇女争取自由解放独立人格、追求美好生活而不得的悲惨境遇。她的早期(1927—1929年)作品《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十多篇短篇小说(后来分别收入《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  相似文献   

11.
<正> 《沉思》发表于1921年改版后《小说月报》12卷1号上,茅盾在《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曾把它与《微笑》并列作为王统照早期小说代表作进行过评析,解放后出版的多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在有关王统照章节中也都提及《沉思》。但除茅盾外,大多数论者都是从现实主义观点看待它,认为《沉思》是表现“美和美的理想被毁灭的主题,它反映了作家美好理想和丑恶现实的矛盾”①。这个判断是否正确呢?  相似文献   

12.
<正> 王统照(1897—1957),是我国新文学史上著名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优秀的作家和诗人。长篇小说《山雨》,是他的代表作。当这部小说在一九三三年出版的时候,文学批评界曾把它和茅盾的《子夜》并列在一起,作为那一年革命文学创作丰收的一个标志。这样提,固然对《山雨》的称誉过高了一些,但也确实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王统照这部长  相似文献   

13.
王统照,谦虚、淳朴、恳挚,无论在生活还是艺术上.都堪称一位永远进取的探索者。他始终孜孜不倦地开拓着生活领域和艺术天地,以其坚实的脚步走向现实主义创作高峰,是文史界公认的新文学运动较早出现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王统照的现实主义之路有一个颇长的过程,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序言中对王统照的创作作了中肯的评价:“早年追求‘爱’与‘美’,从这理想的境界达到《山西》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当然是长长的一条路。”而作家二十年代的创作中,作品数量最多,最能充分体现这长长过程中的种种发展变化。探索作家在二十…  相似文献   

14.
丁玲《意外集》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在丁玲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意外集》是比较不为人知的。她说这个集子里的作品是“在极不安和极焦燥的里面”写的。集子中除了附录的《莎菲日记第二部》、《不算情书》和《杨妈的日记》写于她被捕以前外,其他几篇,包括《松子》、《一月二十三日》、《陈伯祥》、《八月生活》、《团聚》,都写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她被国民党反动派绑架幽禁的三年间。这些作品有小说、速写和报告文学,也有属于抒写个人生活与感情的日记和书信体的散文。她在序中还说到自己很不满意它:“我实在不希望读者花钱来买我这本书,我汇集起来不过作为我自己的一个纪念。我以后大半还要写文章,也许写得更坏,但将不写这一类型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精神史上,民国理想和"民元记忆"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精神事件,也是鲁迅创作深层意识中难以抹除的历史烙印。鲁迅先后创作的《药》、《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三部与民元革命相关的小说中,分别塑造了的夏瑜、N先生、假洋鬼子三个面貌各异革命党形象。这三个革命党形象出现在民国革命的不同阶段,体现出民国革命不同时期的革命观念和精神状况,成为鲁迅探讨民国理想失落和民国来源失传的形象表述。  相似文献   

16.
<正> 王统照属于我国新诗开拓者的行列。他从1919年开始,就一面写小说,一而写新诗。解放前他共出版过五本新诗集:《童心》(收入1919——1924年的诗作)、《这时代》(1924—1932)、《夜行集》(1933——1936)、《横吹集》(1937)、《汪南曲》(1936——1938)。严格地说,王统照的新诗创作起点并不算高;但他能够踏踏实实地攀登不懈,不仅在思想上紧随时代的脚步,而且在诗艺上苦心探索,很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编写《中南五省图书馆馆藏稿详提要》的过程中,在广东中山图书馆发现《赴厦日记(附公文倍件)》稿本一册。时间起于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初九日,记于同年十二月初六日,记录了作者奉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魏光素之命与西班牙驻华公使贾思理由南京前往厦门会审西班牙商人玛甘保与闽商黄子德互诉一案时经过,是有关清末厦门会审的重要资料。《赴厦日记》作者黄洁字宣廷,沈阳人,生卒年不详,时为江苏侯补道。作者首先纪叙了魏光存对他的传见,“午帅交出八月初八日外务部来电一纸,内开日斯巴尼亚(西班牙)商人玛甘保因行快亏欠银两…  相似文献   

18.
<正> 《山雨》是王统照的长篇巨制,也是他的主要作品。除了《山雨·跋》之外,作者自己很少谈到它的孕育过程,但我们从《山雨》问世以前作者的其他作品,诸如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还是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它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酝酿过程的。这诚如茅盾所说,王统照所以能“走到《山雨》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当然是长长的一条路。”(《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 一《山雨》的背景是紧靠胶济铁路的陈家庄和帝国主义侵占下的T市,内容是写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盘剥下农民的悲惨命运及其觉醒。作者在探究农民的痛贫根源时,始终沿着两  相似文献   

19.
丁玲是1986年春天走的。她离开我们已经九年了。 人们没有忘记她,还一直想念着她。她和她的作品,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1990年10月25日,上海《新民晚报》上发表了杂文家林放(赵超构)的《丁玲的日记》。他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  相似文献   

20.
<正> 青岛自一八九七年沦为帝国主义殖民地,历经德、日两国二十四年统治,一九二二年回归祖国。德帝国主义占据青岛期间曾办有德华大学(亦称高等学堂),只有工科、铁路管理科等;一九二四年建立私立青岛大学时也只有工、商两科,都不设文科,因此文化十分荒凉。我国新文学著名作家、“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王统照,一九二八年来到了距诸城家乡很近的青岛市,于市立中学(即今青岛一中)执教。他看到报纸上的副刊大都是些无聊的打油诗之类,于是积极筹备并主编了《青潮月刊》,于一九二九年九月一日出版。这是青岛第一个新文学刊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