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贾平凹的书法艺术对其散文创作产生了无形的塑化与熏染作用,其书艺精髓渗透到其散文境界、语言、结构诸方面,并由此酝酿出他近期散文质朴古雅的审美风格,帮助他实现了散文创作上的自我涅槃。 相似文献
2.
危磊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3):51-54
中国书法从古文字发展到篆书、隶书、草书 ,再发展到楷书 ,虽“随体诘诎”的曲线趋于平直 ,但曲线之美的生命之形式与意蕴 ,却越来越深地沉淀于这契合宇宙自然之“道”的灵动圆活的曲线之中。中国书法艺术正是在这循环往复的曲线的流转运动中 ,生动地再现了客观事物及生命物体的形象美 相似文献
3.
董菱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在书法创作中,灵感是闪耀在创作过程中的光点。在此状态下,书法家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助。书法创作灵感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偶然性、突发性、易逝性。情绪性。创作灵感飘忽而来,悠然而去,十分神秘。但只要具备了一定条件,灵感还是有迹可寻的。创作主体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历,良好的人格修养是获得灵感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郑小平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4-130
基于书法实践和历代优秀书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人员能力测评理论和技术,从事书法艺术需要天赋才能和后天修炼等禀赋素质,阐述影响书法艺术境界的各种因素,然后从书法艺术的表情本质出发,以情感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为标准,提出书法艺术境界的九重划分法,并进一步建立书家艺术境界和其作品质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孙杰军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2):16-19
本文试图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在唐初的特定文化背景下论述初唐诗人卢照邻及其诗歌创作。文章将卢照邻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认为其前期诗歌体现了唐初注重自我价值的时代精神,中期诗歌则暴露了诗人的性格卑弱怯懦的一面。两个时期的创作精神反映了诗人的二重性人格,其性格的二重性在后期表现为生与死的冲突选择,价值选择的最终结果导致了诗人生命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7.
刘翠红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3):23-24
审美化的、和谐自由的人生境界是自古至今人格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王夫之的思想代表着中国古典人格培育思想的最高成就,他在气一元论的哲学基础上探讨了至真、至善、至美而又和谐自由的理想人生境界,这是其人格培养的终极追求。王夫之的理想人格论启示我们再次思考现代化的终极意义和人类共同的终极价值所在,启示我们思考并提升出一种人类共通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林荣松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7-70,73
中西文化中的生命宇宙观深刻影响了郭沫若的文学审美建构。郭沫若认为生命与文学同样归属于一个具有本体性质的"Energy",即宇宙意志。郭沫若笔下个体生命与宇宙的关系无非两种:一是用宇宙的无限来充实和扩张个体生命;二是个体生命向宇宙与永恒的融入。在郭沫若早期创作中,生命宇宙化是生命本体的"主观的燃烧",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的呐喊,彰显了个体生命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曹晓金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2(2):43-45
海明威在其创作中以死亡作为主题,展开他的思想,传递人性及对人性的理解。作者在对待死亡方面,是将死作为活的手段,在作品中既将其作为主题又将其作为线索而运用的。海明威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积极的,他对死亡的思索是为了活着的需要,是从活着的角度考虑死、认识死、对待死,用死亡去维持盛誉从而实现一种生命境界的圆满。 相似文献
10.
杨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294-296
中国书法艺术之所以具有长盛不衰的艺术胜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它同中华民族的审美心态是相合相融的。书法艺术体现了中国人对朴质的崇尚,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以及对境界的升发的重视。它以实用性记录着这一切,以审美艺术再现着这一切。 相似文献
11.
张志攀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1):115-119
书法创作是一件复杂的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者必须做到:一、文字内容上,要选择好诗妙词和佳文警句;二、创作条件上,要抓住能使作者神融笔畅的五合交臻;三、艺术风格上,要吸收融合多种风格因素;四、书法成品上,要既重视神采,也重视形质。 相似文献
12.
陈金兰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3):19-22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是其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文章从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立足点和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主要贡献三个方面对邓小平制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龙鸿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49-52
继承和创新 ,是书法艺术发展无法回避的两大主题。文章概括总结了当前书坛的发展面貌 ,并指出了存在的六大误区 ,为书法走向真正的繁荣和超越书法历史高峰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杨丽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2-117
创世造人神话属释源神话,包括宇宙起源神话和人类起源神话。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宇宙的初始状态;第一个事物的出现;相继出现的事物的创造途径;神与人的联系;神与神、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人具有的特点;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等。创世造人神话是人类先民对万物起源的深深思索和郑重的解释,是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一种终极探寻。 相似文献
16.
杨竟成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3):74-75
随着中西方艺术的不断交流、吸取和融合,水彩艺术在中国得到空前的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但中国水彩艺术要想提高自己的地位,成为有影响的大画种,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其中,中国水彩人物创作成为中国水彩艺术发展中最为明显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认识自我”是诗人所必然面临的人生课题,自然也会体现在诗人的诗歌创作中,不管是对社会“大 我”的歌颂,还是对自我生命的沉思,以及对民族身份的认同,“认识自我”都是牟心海的自觉追求,也是其诗作贯彻 始终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朱乐朋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39-43
清代乾嘉学者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为中国学术事业的繁荣作出了承前启后的巨大贡献。乾嘉学者于治学之余,雅好翰墨,友朋之间多有书法交流,他们围绕书法艺术而发生的纵横交错的联系展示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相似文献
19.
刘成才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纵观石天河六十年的文学创作,以《星星》诗案为转折点,经历了由歌到哭的转变,特别是后期创作更加显露人性的光辉。六十年来,他在文学的道路上默默地耕耘,在文学的暗夜中留下了珍贵的思想珠串,为一个时代的苦难提供了忠实的见证,为一代人的精神演义作了最好的注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而弥坚、上下求索的高贵灵魂。 相似文献
20.
包明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92-193
“流动语言”促整体的歌唱技术中所揭示的本质内涵是在歌唱或训练中牢牢抓住此中心环节,并以此中心环节促整体的科学机制,依据与整体歌唱相关所固有的机能,有目的的、可感知的自然优化组合,由抽象变具体,由被动变主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