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以“变”论文是《文心雕龙》重要内容之一,特色鲜明,自成体系。刘勰指出:文学是不断演变发展的;文之所以“变”,是由文学的特性所决定的客观规律的表现;并深刻地具体探讨了文“变”的某些规律性。刘勰还认为:文“变”有两类:一是“通变”,变的结果是文学的创新、发展;一是“讹变”,变的结果是文学的停滞、倒退。刘勰提倡“通变”,反对“讹变”;并从理论上多方面地论述了如何实现“通变”。  相似文献   

2.
"通变"辨义     
笔者在前人对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文本细读 ,提出刘勰的“通变”观既不是今人所谓的革新变化 ,也不是今人所谓的继承发展 ,而是一种“循环相因”观念。  相似文献   

3.
刘勰的《辨骚》是楚辞学史上第一篇最精辟、最深刻、最具创见而最富赞美之情的《楚辞》专论。它从通变特征、艺术成就、文学地位、后世影响等方面 ,对屈骚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评价。不仅总结出了“酌奇而不失其真 ,玩华而不坠其实”的文学创作原则与规律 ,而且对于后人研究《楚辞》具有方法论意义。刘勰的楚辞观值得重视。此外 ,对“博徒”一词的误解应予以拨正———是褒词而非贬词  相似文献   

4.
刘勰论美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审美意识看美的创造与欣赏,其核心问题是美的理想。美的理想是艺术家和批评家(包括欣赏者)的最高美学标准。艺术家和批评家总是以自己的审美理想为准则,或指导艺术创作(即以美的理想为追求目标),或进行审美评判(即以美的理想为衡量尺度)。刘勰当然也不例外。谈到美的理想,有的研究者很重视“六观”,认为那是刘勰提出的审美标准。按“六观”见于《知音》篇①:“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  相似文献   

5.
再谈通变     
通变是《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之一,“通”首先指客观上过去与当下之间具有连接性,流动性,当代写作与前在文学具有同一性。变有变化,变通等义,指当代写作与前在文学的非同一性,非连续性,指当下的创造性。同时,变和通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刘勰的“变”不是随意的标新立异,而是在“通”的基础上的变。同时要以“变”补“通”,以“变”纠“通”,以“变”救“通”。要通过“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和“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达到真正意义的通变。  相似文献   

6.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特撰《通变》一篇,历述了从黄帝到“今代”文学的递变,认为:“文律运周,日新其业”,他的“通变”论建立在对文学发展历史宏观把握的基础之上,着眼点是很远大的;他说:“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木)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又说:“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目光所及,包括了文学创作中古与今(故实与新声)的融会贯通和内(情、气)与外(物、  相似文献   

7.
刘勰从“通变”和“时序”两方面研究:艾学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构成了《文心雕龙》文学通变论的理论框架。“通变”即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此为文学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时序”即时代社会的政治状况,是影响文学发展变化的外部因素。刘勰对文学发展内部规律和外部因素的探索,都受经学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8.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知音》篇《文心雕龙》中的《知音》篇,集中了刘勰有关文学批评的理论。这里提出的“六观”,到底是考察作品的批评方法,还是衡量作品的批评标准?目前在学术界还有争议。此外,“六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也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参古定法望今制奇先研究一下通变观的内涵。刘勰《通变》指出:“文律运周,日新其业。”文章是逐日发展的,因此他要求为文者“趋时必果”。又说:诗文“弥近弥淡”乃因“竞今疏古”,因而提出“矫恶翻浅,还宗经诰”。合起来看,他认为作文应当趋时而不疏古,也就是要求既趋时变新又法古宗经,贯通古今,统一因革。这就是他所说的“通变”。所以他说:“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怎样参伍因革呢?“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  相似文献   

10.
经学对刘勰文学思想的影响在《文心雕龙》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论篇中表现出的取经典为模范的思想,即刘勰有意识的"宗经"为其文学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依傍;二是刘勰的文学本质观与经学有显而易见的牵连;三是刘勰的文学作品论向经学的复归;四是创作论中的物感说与通变观对经学思想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文体学的角度看,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第一次将"骚"单列为一种文体,萧统的文学观显然受到刘勰的影响。《昭明文选》按文体编排,将"骚"单列,在"赋"、"诗"之后,位居第三。《辨骚》篇中由于刘勰的宗经思想带来了理论上的矛盾,并对楚文化及战国文化对楚辞的作用论述不足。  相似文献   

12.
左思《咏史》八首,冠绝千古,备受后人推崇。文章通过对唐前"咏史"诗体(诗题、诗风和诗材)纵向发展的剖析和比较,力图阐释左思《咏史》八首在"通变"和创新方面的艺术成就。进而指出,左思不仅在继承前人艺术特质的过程中有所突破,而且开创了"咏史"诗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刘勰《文心雕龙》所勾勒之文学史,非仅止于文学经验的集合,更是一必然规律的实践,文学史与“文律”是一体发生的.刘勰的态度表现在《通变》篇对文体、文数之常、变原则的讨论中.然而,在文律之外,现实中确实可见众多外于文学的偶然出现,却又作为文学创作背景之因素,特别是因君王好尚与世道盛衰所造成的时代整体境况,更是刘勰回顾文学发展过程时不能不正视的另一类变因.在文章历史中,“时代性”作为变因,其影响并不明确,不具绝对、全面的主导效力;若真有时代对文章必然之影响,唯出现在世况有道的前提下,但一旦有道,亦已因道所具有之恒常性而取消了时代的个别之特性.文律故始终是决定文章历史的最大关键.  相似文献   

14.
《神思》篇“虚静”说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神思》篇“虚静”的语义本于老庄哲学认识论的虚静说。刘勰以之论述作家创作的艺术想象活动 ,是对老庄神秘的直觉主义审美观的转用。其文学理论意义即在于揭示了作家展开艺术构思活动所应备有的主体条件 :“虚静”就是要求作家临文创作应实现由生活态向审美态的转换 ,排除世俗尘杂而生成审美心胸 ,在由“虚静”心态所拓展的艺境之中 ,凝神结虑 ,驰聘文思 ,从而创造出妙造自然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5.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刘勰在吸取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在其著作《文心雕龙》里对楚辞及赋进行了系统化的论述,并对前人的观点进行了拓展。其关于骚赋的论述主要集中于《文心雕龙》的《辨骚》篇及《诠赋》篇。本文主要结合刘勰以前研究者的论述来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关骚赋的论述进行分析,以探究刘勰之骚赋观。  相似文献   

16.
刘勰《辨骚篇》列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总论 ,是第一篇全面而高度评价《楚辞》之专论。然龙学界却普遍认为“博徒”与“异乎经典”之“四异”皆为贬词。其实不然。它们恰恰是充满感情色彩的褒美之词。《楚辞》之所以能够博得“《雅》、《颂》之博徒、词赋之英杰”之美誉 ,关键是因为它“取熔经意 ,自铸伟辞”的通变创新精神。刘勰由此而归纳出“执正驭奇”的文学创作原则 ,迄今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朝人刘勰与萧统对乐府的认识均持传统观念,目的均是 为针砭时弊,试图拨乱反正。但刘勰推崇先秦雅乐,贬责汉魏以下俗曲,主要受儒家诗乐理 论影响;萧统则强调乐府诗的艺术性,偏爱汉魏旧曲,希望通过乐府作品的选录来为文人创 作提供借鉴,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8.
《通变论》之中心论题"二无一"命题的本意,是指在一个兼名中不存在任何具有独立符号性质的单名。在《通变论》中,公孙龙深刻阐明了兼名的独立性,正确揭示了兼名的合成规律、特点。因此,从《通变论》的思想意蕴来看,它实际上是一篇探讨兼名问题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19.
“传移模写”与刘绍祖没有必然的联系.对刘绍祖而言,“移画”仅仅表示他有能够超出一般画家的精密细致的描写能力.“传移模写”和临摹没有联系.“传移模写”以自然为粉本,“传移”强调创造性,“模写”强调细致的描写.张彦远提出“传移模写,画之末事”应当在他所提及的语境中去理解,从张彦远批评当代艺术家绘画只顾及形似、色彩,而失其笔法,没有气韵以及艺术家轻率的创作态度看,“末事”不是小事,而是大事,它与“经营位置,画之总要”一样,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移模写”要求绘画应该包含形、色、笔法,甚至气韵,它是对画家提出的高标准.张彦远和谢赫都对他这种画风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文学思想,渊源于群经,宗经思想是贯穿《文心雕龙》的一条大动脉。"宗"与"经"的字义与"经"名的由来隐含了"宗经"的基本要求与意义,刘勰对"经"的态度与认识,源于儒家传统,他奉孔子删述之六经为正典,处处推崇备至,并总结五经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依经树则,为作文效法之圭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