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发展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共享性”。共享是对“均享”与“私享”的超越。对共享发展之根本特征“共享性”的理解,需要从普惠性和公平性两个方面入手。普惠性是就共享的主体而言的,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公平性是就共享的客体而言的,不仅表现为发展成果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而且体现为社会成员之间权利与机会的均等。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价值导向,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而且为促进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不管是在物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风险社会理论深刻地揭露了现代性的"两歧":现代性的后果引起了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倾向——发展与风险。换言之,现代性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反对自身、对抗自身、消解自身的社会风险因素,并且这两种倾向都来自于同一原因。由于原因相同,在现代性的两歧之中,两种对立倾向是共生的、不可根除的,现代性的扩张同样引起社会风险性的扩张。因此,现代性存在的理由同时也是现代社会风险产生的原因,这是一种左右为难的处境。两歧性揭示了现代性的肯定性和否定性两个矛盾方面,这就不是对现代性进行简单肯定或否定的二元对立取向,从而为我们辩证地审视现代性的后果及其与社会风险根源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批判地借鉴吸收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有助于确立合理解决社会风险问题的科学风险观。  相似文献   

3.
共享发展理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发展于效率和公平间的动态博弈,是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致力于洞悉现代性风险,其理论观点对共享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研究颇有启迪。在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零和博弈思维、断裂社会、政府单一治理模式以及风险分配不公正从文化、物质等各大层面阻碍共享发展的实现。对此,我们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以社会公正价值观重塑正和博弈思维,以圆桌会议模式搭建共建共享格局,以风险共担机制守住共享发展的底线。  相似文献   

4.
大规模的工业技术生产方式的运用,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现代社会正步入如德国学者贝克所言说的"风险社会"。就刑法而言,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刑法的疆域已经扩展到风险规制的领域,从而"风险刑法"理论应运而生。在风险刑法理论的正当性根据的探讨上,从刑事本体性、刑事现实性和刑事政策性三个维度寻求了风险刑法理论的正当性根据,从而期待风险刑法理论得到更多刑法同仁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6.
"风险社会"理论已经成为理解和解释当今世界的一个关键概念。在风险社会中,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的社会情景致使社会信任结构体系断裂,产生了社会信任的非社会化、私人化和非理性化等危机。这种由社会风险造成的社会信任危机,可以通过强化信任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宣扬共同价值观重建社会信任文化,同时加强信任制度建设和构建"第三方"信任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信任危机,促进人们形成普遍信任的心态,提高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核电厂选址之程序正当性——基于风险社会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险社会对程序正当性原则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其做出调整。发达国家将核电厂选址程序作为核能许可的前置要件,确立了程序性正当原则,并在程序法定、社会可接受性审查和程序简约等相关制度设计上有诸多创新之处。我国相对忽略了核电厂选址的程序正当性原则,故应改进立法理念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核电厂选址程序着手规制核能风险。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0—2020年年度数据,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内宏观经济和国际输入性风险四个维度选取31个基础指标,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我国金融稳定综合指数(CFSCI),进一步探讨金融稳定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联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金融稳定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但外部输入性风险对我国金融稳定产生明显冲击;分析表明,金融稳定性上升能够降低经济波动,使得经济增长更加平稳;相比之下,宏观经济的运行对金融稳定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对分析和应对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所遭遇的风险具有很大的启发性。转型期和谐社会的构建面临着许多风险,突出表现在:贫富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社会风气及社会治安恶化、群体性事件和各种安全事故增多等。应对转型期的社会风险,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社会风险实施控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社会稳定风险是指社会秩序遭受破坏、导致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无法正常进行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社会稳定风险事件具有“人化属性”和“工具性”特点,从行动者视角可以调和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各执一面的风险本体观。基于行动者动机的内在需要可以抽象出行为产生的一般模型,从中提炼出基于需求层次动力学的“满足性失灵”解释框架,该框架支持相关的理论整合,同时对经验问题的动力因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以中长期经济运行和中央银行制度建设面临的风险为视角,文章探讨美联储应对2007-09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综合来看,恶性通货膨胀风险、金融市场扭曲风险、中央银行独立性风险和财务风险是美联储为稳定金融体系而带来的潜在隐患。从中得出的启示是需要客观认识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的作用,以求审慎平衡货币政策的积极效应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碎片化倾向。以协调、整合为核心内容的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养老保险的碎片化治理提供了思路。文章运用希克斯对新公共管理问题的批判,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的碎片化问题,提出了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作为后发型国家,中国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步入现代社会,在全球化的外力推动与国家内部转型的双重驱动下,社会风险日益增多。以贝克风险社会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中西方风险生成的动因、结构及后果相互比较,发现中国社会风险生成的动因在于制度变迁进程中总体性社会结构的松动,并进一步形成了传统、第一与第二现代性共同叠加的社会形态,社会结构也呈现出个体化、身份群体多元化与阶层固化的特征,其后果表现为社会中多重风险相互交织与对抗,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正是针对风险社会治理的制度化回应,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要侧重于本土化转向,从而为风险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普及推广普惠性幼儿园对于深化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涌现则需要政策的有效激励与有力支持。民办幼儿园是具有自主决策权的市场参与者,只有准确把握其办学现状、质量短板及紧缺资源、服务群体,才能制定合理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申请与认定标准、补贴与限价标准,从而引导民办幼儿园合理获取回报,提升教育质量。科学的财政投入体制和广泛深入的家长宣传则是构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生态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于保险的认识已从最初将其作为一种风险分散的技术层面,上升到将其作为一种经济金融制度的制度层面,并最终升华至社会安全与和谐战略的哲学层面。传统的保险研究较多地从微观主体的效率和福利贡献出发,因而越来越远离了其“控制风险”的本质。随着人们从对“风险社会”性质认识到“和谐社会”构建思路的日渐明晰,我们在发展经济和控制风险的双重任务面前,还原保险业的本质功能,认清时代特征下保险业的“社会效用”,将有利于认识在风险管理中政府的职责和未来保险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风险是现代理性极度扩张的产物,可以看作是人类迈向风险社会历程中现代性极度膨胀的副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人类对自身风险认知的缺失或严重不足。风险社会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亟须面对的新常态,现代风险的不确定性、整体性、平等性、自反性等特征,要求更多的治理主体协同共治。传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的“三层结构”仅仅聚焦于国家内部,割裂了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风险社会的特征。要克服“有组织的不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模式应向“三角结构”转变,逐步改变“政府预防”的传统模式,实现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社区)“协同预防”的三种治理能力联动发力的新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风险环境下,个体并不是一蹶不振,而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风险.文章在探索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就个体在意识层面上应对现代性风险的主要表现作了一些分析,认为它们实际上也是为了满足个体建立自己本体性安全的需要,从而为更好地拓展未来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县域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对提高县域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县域内学前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意义重大。研究发现: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县域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有公平正义、普惠优质、供需适配、协同共生四重应然表征。然而,当前我国县域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财政投入主体重心偏低,成本分担比例不明确;城乡幼儿教师资源配置失衡,学前教育质量差距扩大;对需求主体的内在诉求关注不够,供需错配现象突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专业管理人员缺乏。明确政府主体责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学前教育教师质量、构建需求表达机制、建立多元供给体系和制定质量标准是未来我国县域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国际金融危机是金融不确定性集中释放的极端形式。运用风险社会理论,深入探讨国际金融危机下的税收风险问题,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税收面临着收入、效率、分配、涉外等诸方面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结构性减税、适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完善税制是应对税收风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从"风险社会"到"风险刑法"的转向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的证成:其一,对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解读,风险社会理论面临社会学依据的三个质疑;其二,从"风险社会"跨越"风险刑法"需要哪些中继站,这里需要厘清两个疑问,风险社会中的"风险"与刑法中的"风险"的同一性以及该社会学理论对于规范刑法学构建的必要性;其三,"风险刑法"理论的立场倾向,这里需要检视其安全观和预防观。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展示,从"风险社会"到"风险刑法"不可行,至多可以认为风险社会所描绘的现实景象可能构成刑法理论变迁的宏观背景,但前提是不违背法治国刑法的基本精神。当前急需推进的是,对不断增多的前置化犯罪类型的教义解构与立法构造的思考,确立其处罚的边界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