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文从生态语言学批评角度对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系统考察,具体分析了该作品中旨在加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态命名”、恢复人与自然连续性的“生态语法”、建立人与自然平等对话关系的“生态叙事”、促进生物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的濒危语言拯救的诸种表现和可能。生态语言学批评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式之一,其批评对象主要集中在一般语言系统和非文学性话语文本,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生态语言学批评,既可拓展生态语言学批评的应用范围,也可拓展《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批评路径,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生态语言和生态精神。  相似文献   

2.
《藻海无边》续写了《简·爱》中被幽禁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的故事。本文试图通过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文本视域,对《藻海无边》中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予以阐释,指出小说中女性的命运与土地的命运具有"复杂的关系",透视男性的行为模式如何影响父权体制下女性与自然同被宰制的命运。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为解读该小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领域中颇引人注目并已取得大量学术成果.但是通过对生态批评当前现状及其内在逻辑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批评形态实际面临着某些困境.这些困境包括生态批评理论基础的学理困境、生态思想与文学文本的兼容困境、生态批评的对象困境等.通过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入,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可能使生态批评成为一个结合了社会批评、文化批评和形式批评的全新批评模式,也使生态批评在文学的人学品格上阐释文本的生态意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后期起,美国的"生态批评"在美国西部大学中得到相当的响应并广为传之,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中既反映了美国固有的西部文化传统,也体现了当代文化批评的开拓精神和全球意识;在中国当今的生态建设中,文学文本、传统意义、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可以看到生态与人文的密切关系;"全球意识下的生态文化批评"是一个亟需开拓的文化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生态批评,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前沿话题,刘文良的学术著作《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是该学术领域颇富创见的一项研究成果。鲜明的创新意识,精巧的辩证之思,突出的文本意识,浓郁的中国情结,是该著鲜明的个性。该论著着力于构建一座带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诗意之厦”,为中西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研究实现良性互补和共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视野里的《狼图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狼图腾》引发的讨论主要聚焦于国民性问题时,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切入,更能突显作品作为生态主义文本的价值。通过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群,深入发掘“狼图腾”中蕴藏的朴素生态信仰与草原式生态理性,可以进一步得出《狼图腾》作为生态文学作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文学研究的对象、历史相当窄,相当短,至今还没有新的空间、新的领域,研究的基本方法还沿用社会意识的批评模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批评模式曾显示过自身的优势,对许多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进行了比较深刻、中肯的批评,对推进文学创作繁荣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唯一的社会意识批评模式面对众多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又无可奈何、束手无策,难以给予合理的解释、恰切的评析,造成了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疑案”。譬如鲁迅《离婚》中艾姑的形象;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春宝娘;巴金《家》中觉慧的形象;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构成故事的主线好象不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学领域中的隋炀帝故事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隋炀帝故事主要文本的作者与成书过程研究,以《隋遗录》、隋炀"三记"、《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最受关注;二是隋炀帝故事的文学形象研究,包括隋炀帝及后宫女性形象研究;三是隋炀帝故事的比较研究,包括作品内部不同人物形象的比较及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的人物批评大体可分三个阶段:以《金瓶梅》刊刻时的序跋为代表的原始批评多滞留在小说名实的判断上;以张竹坡评语为代表的高峰批评则深入文本"脊髓",放射出理性的审美光芒;《金瓶梅》的人物现代批评呈现出多角度、多领域的纵深发展趋势。这三个阶段都是借人寓意的心态写真。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三人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这个术语自2002年被引进我国之后,短短的几年里,已经引起学界高度的重视。曾繁仁、鲁枢元、王宁等知名学者发表著述对其进行探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报》、《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重要刊物都刊发或转载了相关的专题论文。与20世纪许多批评流派产生的原因不同,生态批评的兴起和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不是来自批评家标新立异的冲动,而是来自生态危机的现实压力和迫切需要。放眼当今世界的学界,几乎所有人文社科学科都出现了与生态相关的新发展,世界范围的生态思潮越来越波澜壮阔。在愈演愈烈的生态灾难危及整个自然连同整个人类之存在的时期,文学批评怎么能够不直面如此严重并且还在不断恶化的生态现实?生态批评是在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存在危机这个大背景下形成并发展的,是人类对防止和减轻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批评领域里的表现,是在具有社会和自然使命感的文学研究者对拯救地球生态的强烈责任心驱使下出现的。外在的压力甚至可以说外在的强迫,与批评家内在的生态责任、自然关怀和人类终极关怀相结合,为生态批评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蝇王》被国内学术界视作20世纪的男性经典,戈尔丁也被冠以男性中心主义的罪名.然而,仔细阅读文本却有相反的发现:虽然《蝇王》以女性缺席为背景构建文本,但其整体结构却呈现女性写作的特征,是一部旨在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现代文本.在女性主义批评的视阈中,《蝇王》可以被阐释为"菲勒斯文化确立--女性诱惑与挑战下男性的恐惧与分裂--菲勒斯文化崩溃"之历史进程.女性写作特征的挖掘可以消解将作家性别等同于文本性别的批评定势,给《蝇王》的人性恶主题以及叙事结构重释带来一线光明.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批评的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倡导两个方面对路易丝.厄德里克写的印第安小说《爱药》进行了解读,探讨了这部小说中蕴含的生态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是西方最新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和视角。可以说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因为它试图从文化领域来探索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时代,以生态文学批评独特和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劳伦斯在小说《菊馨》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批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批评长期关注英美文学作品,而对于俄罗斯文学关注较少。同时,国内对于俄罗斯经典文学《猎人笔记》的研究,多半集中于书中自然风光描写的美学研究和作者的自然观的研究,而对于文本中自然描写的自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生态研究较少。本文试图结合生态批评理论,从表面的自然风光描写切入,深化对于自然内在价值的理解,关注生态批评的拓展,努力为这部经典名著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欧美生态批评发端于上个世纪70年代,并渐次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至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领域里的显学.中国的相关研究基本与之同步,至90年代末,生态批评无疑已成为文艺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生态批评和文本细读的方法,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西语裔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短篇小说集《喊女溪》中的一个短篇小说《萨帕塔的眼睛》进行了分析,发现桑德拉·希斯内罗斯是一个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旨在推动西语裔文学在中国的研究并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7.
学界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泄密的心》是爱伦·坡的哥特式恐怖短篇小说,缺乏伦理关怀,充满了不可靠叙述。从听觉叙事的角度来看,该小说充满了听觉意象,主要事件都由听觉勾连起承,作者在故事世界中建构起了比“视觉空间”更大的“听觉空间”,其中的声音景观从可能世界理论看来,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与真实性。这样,当我们将文本中的叙述者“我”当作文本现实世界中的一个真实人物进行分析时,可以更好地阐释其中的伦理意义。叙述者“我”和老头身份的模糊化使该小说的伦理批评更具有普遍意义。叙述者“我”的幻听将自己的谋杀行径暴露是该文本正确的伦理取位的结果,符合了阐释社群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18.
诞生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格林童话》作为世界文化经典之一,已经有很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但从生态批评角度对这部经典进行解读的尝试尚不多见。尤其是在德语文学领域,就国内外而言,生态批评都可以称得上是研究《格林童话》的新视角。通过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旨在激发当今社会的人们重新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9.
威廉·福克纳的作品《烧马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短篇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在面对父亲用暴力解决一切矛盾的处事原则时所做出的抉择。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父亲阿伯纳与儿子沙多里斯在道德观念上的冲突与矛盾,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的批评理论解读《烧马棚》中的主要人物沙多里斯.斯诺普斯——一个十岁的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以生态批评角度全新诠释了美国当代小说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自然生态现象来反思文化生态从而成就了一种对自然和人类关系思辨的跨学科的生态自然观,突出了现代人的焦虑和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以探求生态危机根源为契机,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显性层面分析,以文学的眼光研究生态问题并触发将自然生态观引入人文价值领域的生态批评意识,深入挖掘了人类的情感、思维、理念等隐性层面,将批评的视角向人的心理延伸。在人类精神生态失衡的情况下,发挥文学的审美功用,以文学研究促进人重新回归自然,进而最终回归本我。通过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让绿色的人性价值得到终极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