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Leonard Koren想要还原的日式美学是二战以前,欧美式的西方审美还未深入影响日本的传统日式美学。他试图描述这个美学宇宙中包含的诸多面向,而非定义wabi-sabi。因为wabi-sabi衍生出来的形式,会因时代而改变。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生态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美学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其中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生态美学的异军突起等都是美学界引人注目的理论现象.我们认为 ,无论实践美学还是后实践美学,都是某一阶段的重要理论现象,它随特定历史环境而产生,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另一种学说所替代.生态美学的出现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又全面激活了美学的理论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因此,当代中国美学走向应该是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3.
从"方言性"亦即本土文化针对性的角度观之,中国生态美学与西方生态学有着根本的分际.作为一种"和合美学",中国生态美学在自然观上秉持物我无分、人与自然同情同构的"生命整体观".就现实起点而言,其忧患意识及人文关怀则基本呈现为一种"生存忧患",也就是对13亿国人尤其是草根民众的物质-精神生活与当下生存状态的人文反思,而非西方语境中的生态忧患.  相似文献   

4.
从学术上来说,生态美学作为美学是不能成立的,其原因在于:从文明发生学来说,文明与生态是天敌。从审美发生学来说,美在文明,不在生态。从审美本体学来说,审美是人的自由意识;审美是主观的,而生态是科学的对象,它是客观的。造成生态美学成立的两个误区是:将生态审美看成自然审美;将生态审美看成生命审美。生态与审美只能在生态文明的统一上实现兼容,而这属于生态文明美学的范围。环境美学是生态文明的生发地,它们都是文化美学,但是生态文明美学是全局性的美学、时代的美学,而环境美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生态文明美学的主体在环境美学。生态文明美学是一种新兴的美学,它以生态文明美为核心范畴。这种美学具有强烈的科学色彩,生态科学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生态文明美学的核心是清晰的,但边界是模糊的。生态文明美学的建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而进行,其前途无量。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紧密交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本质上体现了注重和保护人民群众由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生态权益交融在一起的"五位一体"的总权益,而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公民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理性人建设则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任务。三个"五位一体"形成的强大合力推动着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美学是美学的一种新维度,为美学与艺术带来新的视域,产生了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生态舞蹈、生态美术。而环境是一种审美对象,环境美学的本体为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这是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本质区别。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另一个区别是其人文性。环境美学以生态性为基础,而生态美学要通过景观来表现其生态观,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7.
政治美学是政治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是以美学的视角展开对政治理论及其实践的学理性关照.政治和美学在源头处即有着天然的联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实施的治国理政方略在多个方面均呈现出了鲜明的审美意蕴.具体分三个层面:从观念层次看,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审美意蕴的意识形态意符;从制度层面看,新时代的制度体系建设呈现出了和谐、节奏和透明简约之美;从人物层次看,新时代的政治权威展现了超凡的领袖魅力,迫切需要进行系统论证和阐释.  相似文献   

8.
"生态美学"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美学观点和主张,譬如"生态中心论"、"美者自美"、对自然的"复魅"等.但是,这些观点和主张不仅带有它自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而且根本就缺乏可操作性.而东方哲学和美学则认为,自然生命与人的生命价值同等,脱离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事实而片面地去谈人或自然的价值是错误的.正是在生命的观念中,人与自然达到了物我不分的亲和之美,从而弥合了主、客体之间的鸿沟,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总之,东方美学思想不仅涵盖而且远远超越了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9.
"荒野"或"自然的野性"创造并赋予了生命世界多样性的美。这一点是"荒野"极可宝贵的品性,关键在于学会体验和欣赏"自然"或"荒野"之美。哲学走向荒野,在荒野中体验生命或自然的宁静、神秘、广阔与美;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学会回归自然、敬畏生命的真理。  相似文献   

10.
11.
儒家人生美学推崇“诚”,认为“诚”生“天”生“地”,既是“天之道”,又是“人之道”,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生成与构成的原初.人只有顺应自然,还原到自然的“诚”的心性,才能感化他人,化育万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按探源—征实—发微的顺序,描述了理范畴的历史展开及基本涵义,评述了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尚理倾向的得失,并对理在艺术中的应有地位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生态审美观的创新意义是通过生态观中的"存在"观念体现出来的.生态审美观的"存在"论关怀主要表现为对人的自然生存及地球生态系统之平衡的终极关怀.生态审美观在新的本体层面实现了审美价值与伦理的善的融合与统一.生态审美观具有与时俱进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和现实看,人们普遍憧憬“美好生活”,没有例外。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是“过上好日子”的应然状态,这种状态由人民来“定义”,并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来体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实然行动实际上就是不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过程。应然状态与实然行动之自然契合,架构了“美好生活”的内在意蕴,即什么是美好生活与美好生活实现条件——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人类美好生活的真正本质在于社会实践——过程性与结果性的统一;实现什么样的美好生活与怎样评判美好生活——目标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谁的美好生活与谁来创造美好生活——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小说创作处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回旋之中,自身陷入瓶颈区,受到诸如生态伦理过度诠释、生态乌托邦化,甚至是生态法西斯主义的诟病.对中国生态小说创作困境的形成原因和新启蒙转型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倡生态小说创作需要与国情相结合,应该与中国民族特色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增强前现代、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对话和融合,同时融入更多的民族区域性,产生新的特质,实现其“新启蒙”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考察了“文明”的流行含义和词义的渊源流变后 ,认为“文明”应该是指人类在争得自身解放过程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总成果 ,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史 ,实际上就是人类关于思索和创造更好“保护人、尊重人”的方法与制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有人认为阿多诺《美学理论》“并非一个理论的圆圈,而是一种思索的过程”[。1]这同样适用于徐岱教授《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该书在揭示美之奥秘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思”的魅力。其实,“美”与“思”从来就没分开过。“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的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的思想。[”2]《美学新概念》的“美之思”不仅以重建现代美学为己任,还担负起重振人文学科的历史使命!《美学新概念》纵横驰骋于美学领地的同时,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通过对美学问题的具体论述澄清了人文思想的某些困惑。这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现实,以及与此潮流相呼应而出现的新的文化与文艺现象,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有人称,进入20世纪,审美由于社会的发展开始降低姿态,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寻常百姓家到底是何种类型的百姓家?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在中国特定语境中的有效性需要双面分析,既要明确其存在的依据及合理性,也要考虑其解释当下中国审美现实问题所遭遇的尴尬,同时也要看到,审美的全面泛化存在着忽略生活本真和一定程度上造成价值真空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电影艺术具有与生俱来的生态审美性。因为在电影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电影艺术有着不同的艺术之境,不断地生发出了依生之美、竞生之美、共生之美,并可望走向整生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