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认识中,社会是外在于个人而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个人相对立的。在马克思的思想中,社会是标志人的社会生活空间的关系范畴,社会化是衡量人的社会丰富程度和社会普遍程度的范畴,人的价值的历史发展和人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构成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社会化还反映了其对特殊性和普遍性范畴的深刻思考。马克思的社会观既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也具有积极的社会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的个人理论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统一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马克思文本为依据 ,认为马克思的个人理论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具有统一性 :表现在出发点上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 ;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出发点 ;而这二者又是内在统一的。表现在内容上 ,一方面 ,现实的个人自主活动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价值底蕴 ;另一方面 ,社会基本矛盾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运动是现实的个人发展的社会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3.
“个人自主活动”与社会发展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把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个人自主活动”概念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社会发展理论联系起来考察后,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不过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自主活动能力不断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提升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批判性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生命力之所在。本文作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批判性的基点是他的主体本体的价值方法论,个人、劳动(实践)、社会、历史的“四位一体”学说,说明了批判现实社会历史的可能性;而社会历史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证方法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批判性的具体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思想中既有对宏观历史规律的探究,也有对现实个人的考察。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虽然花了较多笔墨阐述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但最终却把落脚点放在为“个人”寻找最终的归宿上。由此生发出对其不同时期思想中“个人”维度的整理,从而得出结论:马克思虽然非常重视历史总体的辨证运动,但并没有使个人完全消融于这种宏大的整体之中,而是把个人的存在看作任何人类历史的先决条件,也视之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是与马克思对个人本质的揭示过程相一致的。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就在于马克思从个人的概念、本质以及它与群体的相互关系出发,指出个人是一个表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个性解放的科学概念。在这个概念中,个人既是历史的起点,同时又是历史的目的。真正的社会革命即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的经济生产条件和一定的人的条件是一个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而人的解放的标志,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个人"的实现。个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阐释了人和社会的本质是在现实的活动中相互生成、相互规定、内在统一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视角,就是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关注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其当代价值,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注社会主体,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晚年的“世界历史”理论对社会发展尺度进行反思,指出社会发展不能遵循单一的生产力尺度,否则会导致对人的现实生存状况的忽视,出现生产力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对立,进而论述社会发展应当遵循发展生产力的客观尺度与人的主体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在社会发展中实现对人的理想生存状况的追求和对现实个人生存状况的改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发展有三种状况 ,即无独立性的人、片面独立的人和自由个性的人 ,它们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是在个人与整体的不同关系状态中产生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不仅显示了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种价值观所倡导的个人与整体的关系 ,对人的发展的消极影响 ;而且揭示了只有在集体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 ,个人才能获得自由个性 ,从而为当代提倡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杜林在批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的个人所有制思想时提出了个人所有制何以又是社会所有制的问题即“杜林问题”。这一问题的答案蕴含于马克思早期的法哲学思想之中。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国民经济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把社会理解为个人活动的社会性质,另一方面又把个人理解为社会存在物,把社会和个人看作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财产之本质的时候指出劳动产品是一种感性的社会联系纽带,赋予了所有制以实践、总体性与所有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私有制作为所有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结果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对社会关系的控制,是人对人的剥削。社会所有制的目的则在于更好地保证个人对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与利用,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真正的保障。因此,把社会所有制称作个人所有制更能体现其本质内容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曾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规定为人类历史的起点,进而也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那么,“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乃至人类社会的成因何在?这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根源性问题。恩格斯在1876年写作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里,阐述过“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5页),但受当时人类学研究状况的限制,也由于当时具有唯物论倾向的历史学家只是单纯研究历史中变动的因素,至于历史中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含丰富的个人理论:"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理论的前提;"社会中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问题研究的方法论;个体主体性的高扬是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核心;个人生存的悖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体人的生存矛盾的揭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个人理论的价值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准确把握马克思个人理论对于深入理解、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要准确把握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其理论前提和基础就在于要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本身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明确其研究的中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因而无法给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导。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主要在于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价值目标,这也是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仍能在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中占据重要理论位置的原因所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方法的当代价值在于:用历史生成性的眼光来研究社会的发展;从世界历史的宏阔视野来看待和研究某一国家的具体的社会发展道路和途径;只有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才能坚持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批判性方法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前进。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还体现在把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未来理想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4.
作为毕生追求着人类解放的思想家,马克思在其社会历史观中不可能无视人的主体性问题。然而,以什么样的方法去理解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中的主体性思想呢?这是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得出不同观点的关键。作者认为,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中,客体的线索和主体的线索是以一种复杂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个体主体性、社会关系的发展性、革命性三者的统一是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深层内涵。文章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来源、历史发展等几个角度对这一观点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篇重要的哲学文献。它包含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萌芽",但其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其主要表现是:文献虽然弘扬了实践观点,但这里的实践概念还仅仅是一个包含了主体能动性的抽象的实践概念,而成熟的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则是一个现实的实践概念,即社会历史的概念。由于《提纲》还没有提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历史的解释原则、历史的思维逻辑和历史的评价尺度,因而在关于社会和人的理解上,《提纲》也未能实现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社会向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的转变。因此,我们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不能完全以此文献为标准,特别是不能用《提纲》的观点去消解和贬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6.
许华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8):4-6,13
人的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基本原则。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主体性向度以现实人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现实的人既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最终归宿。作为社会和谐的实践主体,人的创造性、明确性的实践活动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向着完善和谐的社会形态前进。现实的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主体。作为价值主体进行价值追求的和价值实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和谐不断实现的过程。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和谐发展程度的最高标准。因此,现实的人是社会和谐的评价主体,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理论是围绕着世界历史语境中人与社会的“双重变奏”而展开的。马克思不仅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指出了社会是人类交往的产物和共在的方式,更是从哲学高度阐述了社会是人类的生命共同体。与社会发展相对应,人的发展也有三个基本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阶段。通过分析我们得出马克思社会观追求的是人的社会性的不断扩张、积累和发展。这对我们当前进行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旧哲学理路的、实体的、自我意识的历史和古典经济学的非历史性。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确立了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存在,并且第一次科学地揭示出了人与社会的三重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不仅实现了科学认识的变革,也实现了价值取向的变革,这集中体现于其批判继承了近代人道主义的优秀价值取向,体现于对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追求。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的双重变革使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成为完整严密的社会历史观,也使之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这就是关注人、肯定人的价值优先性、追求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理念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价值意蕴的当代体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价值意蕴,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当代建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看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是对其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有机体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体。站在这个理论视角上,我们能探索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如下的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