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文学自觉论”的迷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上流行已久的"魏晋文学自觉论",其理论支撑不外乎"纯文学"、"人的觉醒"以及"审美"等概念,而这些概念无一例外都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魏晋六朝时期不可能产生这些现代性的观念。用现代性支撑起来的"魏晋文学自觉论",不过是一个虚构,一个自觉不自觉使用西方观念改造中国传统的伪命题,它本身是经不起学理的检验的。  相似文献   

2.
文体自觉是指文人对某种文体的体制特征有了全面、准确而明晰的认识,并在文体写作实践中自觉遵循的文学现象。“中国古代文体自觉论”的提出背景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自觉问题的重新升温,并继续引发诸多热议。本文提出以“文体自觉论”代替“文学自觉论”。笔者认为,文体自觉论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也符合中国文论的实际,且理论上也是完全可行的。文体自觉应该有一个标准。标准问题是文艺自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衡量文体自觉的标准,扼要说有四点:第一,文体独立,体制健全,技艺纯熟;第二,出现专门的文人型作家;第三,读者云众,社会影响大,文化地位重要;第四,烛照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入。文体自觉主要包括诗歌自觉、古文(文章)自觉、戏剧自觉和小说自觉等,其自觉期分别在建安、中唐、元代、中唐等。  相似文献   

3.
《典论·论文》是魏晋时代个体意识自觉和文学自觉的产物。曹丕的个体意识贯穿在《典论·论文》文章整体之中。《典论·论文》中的文章价值论、“文气”论,以及“诗赋欲丽”的观点都与曹丕的个体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曹丕个体意识的自觉是其文学自觉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觉醒,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促进了文的自觉,其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个性的张扬发,二是个人情感的抒。当文人开始追求自我情感的抒发和个人价值的表现时,自我的外貌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也必然引起具有先觉意识的创作者的重视。表现在文学中就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刻意"修饰"和对美的追求。基于此,魏晋文人逐步认识到文学有自己的特点,是表现人的内心情感的,并且认为文章是需要有审美要求的,这就标志着文学的觉醒的肇始。  相似文献   

5.
随着文学地理学多部理论著作问世,学界对于文学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内涵已逐步形成共识,在基本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渐自明确的背景下,文学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应当完成从不自觉状态的文学地理实证研究,到文学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再到自觉状态的文学地理实证研究的阶段性跨越。重新出发的文学地理研究应具备理论、路径和价值的三重自觉:理论自觉涵盖理论渊源、理论体系、理论概念等的自觉;在路径自觉中,应明确文学地理研究的"当然"和"或然"论题,"当然"论题包括了"由地而文"路径论与"由文而地"路径论。在强调研究路径自觉的同时,也要对可能出现的研究误区加以反思,力戒空洞化、平面化、虚幻化倾向;价值自觉旨在确认文学地理研究的价值意义在于"三原论",即版图复原、场景还原和精神探原,尤其强调只有"精神探原"才应是文学地理研究的最终价值落点。  相似文献   

6.
魏晋书法是中国书法的重要转型期,其中楷书、行书、草书等多变与兼容的书法形式可以说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这一时期的书法不再局限于一般的实用性需求,而是进入审美自觉的艺术领域。从魏晋书体视觉形式的嬗变中,阐释和证明魏晋士人在书法上审美的觉醒与自觉。通过视觉形式呈现出点画、线条以及空间上墨与色的关系,以此表达审美内涵中的自然韵味和生命精神,从而达到魏晋士人对艺术自觉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将曹丕《典论·论文》论述的问题作为整体理解,并将它放在具体的时代文化背景中来认识,不同意学界将《典论·论文》看作“文学的自觉性的表现”的观点,也不同意将“文学的自觉”与“为艺术而艺术”作不同质的理解,认为“文学的自觉”在本质上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典论·论文》是“人的自觉性的表现”,同时也为“文学的自觉”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8.
由于玄学思潮的特殊作用,魏晋文人的山水自然观出现了不同于先秦两汉的质的变化,士人逐渐形成了山水审美的自觉,主要表现在当时形成了以洛阳和会稽为轴心的南北两个山水审美旅游活动中心;而这种时风和文学观念的演变又最终影响到魏晋山水文学的创作,实现了当时文学创作中山水自然题材的广泛扩展,而在形式上则孕育了山川景物记、山水游记等新的山水文学体裁的兴起。  相似文献   

9.
哲学自觉是一个政党思想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而 “存在论” 自觉是哲学自觉的思想前提。 中 国共产党从接受马克思主义起, 就注重从哲学的层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并逐步构筑起自己的 “存在 论” 基础。 马克思通过 “存在论” 革命开启了 “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的新的哲学范式; 中国共产 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和认识工具,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哲学自 觉;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赓续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血脉, 承袭了一百多年来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传统, 不断推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当代实践内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进一步增强 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 “存在论” 自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一篇属作家论性质的文学理论专篇。它从文人的修养、文学批评的态度、作家才性与风格的关系、作家创作的动力以及文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展开议论 ,为建安时期的文学自觉开启了理论先声  相似文献   

11.
"忧"是<诗经>时代人们的普遍心理状态.士大夫为国为民而忧,体现出走出宗教神权阴影之后人类对自身行为处事的"忧患意识".普通百姓为个体、生命、家园、爱情等忧愁,无不体现出人们在一个动荡的社会中,对脱离兽性的人性的思考,及对人类社会价值观念的思考.所有这些都是魏晋时代个体的人对人类整体的自觉.<诗经>中展现的人的感性自觉最终汇成先秦诸子对人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12.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美学史上一篇影响深远的重要论文。音乐的"自然之理"是音乐美的来源,"和声无象"涤尽了音乐中的情感、政教伦理内容,"自然之和"是最高的音乐境界。至此,音乐真正的走向了艺术的自觉,从而唤起了人的自觉,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人开始重新关照自我,理解自我,渴望回到自由生命的本真,即:无限自由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13.
鲁迅"文学的自觉"说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迅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精湛研究,开创了中古文学研究的新格局,具有堪称典范的意义,但并不意味着其研究中的所有观点都是不容置疑的.他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出建安"文学的自觉"说,很有可能借鉴了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的观点.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他讲演中提到的一些关于魏晋文学的见解,并未经过严格的学术论证.对于其中的几处疑点,值得我们再商榷.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关于文学自觉的时代始于魏晋的看法是在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中形成的,是中国文学观念西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中西比较视域、形式美感视域和情感视域三重视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自觉"说,其论断的局限主要在于:一、鲁迅对"文学自觉"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并不清楚;二、文学史研究中的自相矛盾;三、不能有效解释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功利主义与审美主义的内在关系;四、对文学自觉的标志的看法也并不全面.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化自觉是结合生态学和文化学的新范畴,是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新尝试;文化自觉论提倡建立和谐的世界、一个多元文化共同体,维护世界文化的生态平衡,这与当今所倡导的生态文明观在人文旨趣上不谋而合,文化自觉论适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要对生态文化有"自知之明",要了解生态文化的由来、现状和发展趋向,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一句话,生态文明之路始于生态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6.
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变革时期,人的觉醒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由人的个性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全社会对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的认识,进而促成了文学的自觉。正是这种对个体生命的重新审视而激发起来的人的觉醒,使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人的觉醒引发"文学的自觉",从而导致文学创作、文学观念的自觉。  相似文献   

17.
古代赋的兴起、繁荣、发展及现代辞赋的创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赋"源远流长,汉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源头,更是我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期间经历了汉大赋、魏晋抒情赋、唐代律赋和晚唐小品赋、宋代的文赋等成就卓著。元科举不兴,明八股取士,但文人赋作仍有很多。尤其明末清初一批抨击阉党乱政、反对异族入侵和清末富有爱国情怀的赋家和赋作,更加拓展了赋的题材和内容。明清已还,赋论和赋集渐多,为研究辞赋奠定了基础。汉赋繁盛乃盛世必然。21世纪初,正逢盛世,新赋创作蔚为壮观,但是作家的国学修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向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作家和文赋作品学习。  相似文献   

18.
分析指出,六朝时期,文学迅速发展,进入文学自觉阶段。认为文的自觉是人的自觉,诗歌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是诗人情感的真实流露。"诗缘情"、"情者文之经"等文艺理论的提倡,对文人的创作颇具影响。特定的时代背景,文艺理论的影响,文人的自觉,使六朝诗歌呈现了尚情倾向。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一动荡的岁月里,儒家传统的理想完美人格———名实相符、德才兼备、忠孝双全逐渐解体。面对苦难的现实和理想破灭的精神痛苦,魏晋士人对两汉以来的神学化儒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同时把智慧的触觉伸向了对人的自我存在的价值的探寻。这种探寻赋予了魏晋士人冲决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精神束缚的力量,同时也使他们逐渐走向"自觉"。教育也随之实现了一种历史性的转向:由偏重伦理道德教化功能到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教育走向了"自觉"。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曾经提出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 ,但并未对此加以论证。本文则从“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文学流派的涌现”和“文学理论的创新”三个方面论证了文学的独立和自觉自魏晋始 ,魏晋南北朝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学的独立和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