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莽的头戴皇冠与最终身首异处 ,除了深刻的政治因素及复杂的社会原因外 ,与其个人善于阿谀奉承、喜谄乐媚有直接关系。以献媚摄权 ,以喜谄身亡 ,这一历史教训 ,值得后人为诫。  相似文献   

2.
南宋绍兴文坛的谀颂之风是特指阿谀秦桧之作而言的,为秦桧歌功颂德之作数量的巨大与吹捧程度的露骨,是其主要表现。谀颂之风的背后,固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即南渡士人重见中兴的期望,但究其产生的本质原因,绍兴文坛的谀颂之风,实际上是文字狱的另一面。阿谀秦桧与文字狱都是秦桧作为权相的特征,两者有着很深的连带关系,是同一根源的文化现象,前者是秦桧欲附己而发,后者是秦桧因排异而起。  相似文献   

3.
对韩愈及其作品之研究,历来甚多。对韩愈碑志文之研究,却微乎其微。而韩愈碑志之作约占韩文总数百分之三十,数量不可谓不多;其中不少篇什,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辉,质量不可谓不高。然而竟遭冷落,少人问津,这和长期以来所谓韩愈“谀墓”有重要关系。 刘禹锡说韩愈:  相似文献   

4.
孟称舜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家,但他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他入清以后的著述亦散佚殆尽。当今的研究者经过悉心搜讨,发现了孟氏的诗文若干篇。最近,我翻阅清人周亮工的《尺牍新钞三集》,见其中收有孟称舜《答人言谤书》一文,并有“子若子塞,浙江会稽人”的注释。此文迄今尚未被人提及,故迻录于下,供研究者参考。承示云:“韩子曰:‘道高而谤至。’今子谤言日闻,意子道高所至欤!”呜呼!足下之言,其谀我耶?抑讥我耶?不佞无退之之才,而同其阨,命坐磨蝎,动与谤俱。退之云:“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斯言若不以得谤为恨,而以得谤为喜。夫人之谤我者,将以毁我之名也;谤至而名随,则其谤我也,不滋以益我乎?顾舜但有其谤耳,  相似文献   

5.
学会动态     
俺与“媚”,形影不离如夫妻,“谄媚”者,就是“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俗叫“拍马屁”。俺与“谀”,难分彼此似双胞胎,其区别在于:“谀”者,一般用于言语奉承,而俺则不限于此。  相似文献   

6.
嘉靖中后期,严嵩擅权乱政二十余年,言官对他进行了长期的弹劾和抗争。由于世宗刚愎暴戾,厌薄言官,喜谀恶谏,严嵩善于趋媚迎合,并利用各种手段分化打击言官,因而言官得祸颇重,而严嵩则屡劾不倒。嘉靖时言官与严嵩的颃颉抗争是明代言官与阁臣关系的转折点,此后言官蜕变加剧,与阁臣閧斗不已,对明亡产生了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7.
潘岳二题     
传统批评对潘岳人格的否定,主要基于《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的有关记载: 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侯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构愍怀之文,岳之辞也。谧二十四友,岳为其首。谧《晋书限断》亦岳之辞也。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乾没不已乎?而岳终不能改。  相似文献   

8.
贺铸年谱     
贺铸,字方回,宋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宋太祖孝惠皇后族孙.状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俗谓之之贺鬼头.叶梦得为作传见《建康集》略云:“长七尺,眉目耸拔,面铁色,喜剧谈天下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词,故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程俱《宋故朝奉郎贺公墓志铭》亦谓:“方回豪爽精悍,书无所不读,哆口竦眉目,面铁色,与人语不少降色词,喜面刺人过,遇贵势不肯为从谀.”然博闻多志,喜校书,丹黄不去手.诗文皆高,尤工长短句.所为《东山寓声乐府》,脍炙人口.张来云:“贺铸东山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  相似文献   

9.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五门课。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这是指交友。爱人者,人恒爱之。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fù地同载zài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zǐ勿谄chǎn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jiǎo人  相似文献   

10.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一语,历来有三种解释:一、折取树枝;二、弯腰行礼;三、按摩。后两者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孟子“老吾老”的思想,多为训释家们采用。“折取树枝”则未然。说它是“攀折花枝”(朱东润语),似乎并非长者之喜求,说它是“取以为薪”,似乎并非长者之难为(可砍伐矮小的灌木或在野检拾)。但是,解“折枝”为“折取树枝”毕竟最是“尚简而通”,符合《孟子》文字浅近、语意明畅的语言风格。《庄子·人间世》:“夫柤、梨、橘、柚、果(?)之属,实熟则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又  相似文献   

11.
通判的创立是宋代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论官秩虽仅七品,但却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若把它置于宋代集权政治中考察,通判正是“分化事权、互相牵制”集权原则的体现。一、通判之设关于通判创设的原因,马氏《文献通考》概括为“宋艺祖惩五代之弊,乾德初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所谓惩弊,自然是惩唐末五代以来君弱臣强、方镇专擅自肆之弊。对此弊端,清人王鸣盛评论说:“节度益多,列衔往往称某军节度、某处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则权尽归于一家,而守土之臣,几无复有分其任矣。”这些集地方权力于一身的节度使,“始各专其地以自世,既则迫于利害之谋,故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伦理观既否定“为己利他”又否定“单纯利己”,而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人们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因而仍属于利他主义而渊源于儒墨.只不过,儒家的伦理观是爱有差等的利他主义,主张爱“亲”多于爱“民”、先“亲”后“民”、“亲亲而仁民”;墨家的伦理观是儒家的否定,是爱无差等的利他主义,主张同等爱“亲”与“民”;我国现行伦理观则是对墨家的否定、儒家的否定之否定,它主张新的爱有差等,即爱“民”多于爱“亲”、先“民”后“亲”、“全心全意为人民”。  相似文献   

13.
在对墓葬这一文化事象的反映和传承中,形成了一套相关的称述形式,我们即称之为“坟茔词”。考察坟茔墓葬的历史状况,有助于坟茔词的认识;面对坟茔词的训释与考辨,则又可比较具体地认识古代的墓葬以及相关的思想观念。一孟子日:“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所谓委,即弃。《释名·释丧制》说:“不得埋日弃,谓弃之于野也。”到后来,或许见“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活着的人于心有所不忍,(?)梩,于是,掩埋死者的“墓”就出现了。考古发掘表明,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已有了掘穴掩尸的意识,新石器时代则更见有集体的公墓,  相似文献   

14.
《当官铭》     
才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这个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无小兵。可以搞特权,结帮亲。无批评之刺耳,唯颂扬之谐音。  相似文献   

15.
原文: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í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子曰:"由也事亲,  相似文献   

16.
颜之推的孝亲观在某些方面与先秦儒家思想家是一致的,但也在诸多方面异于后者。从孝德的养成看,先秦儒家认为是天经地义;颜之推则认为父母威严而慈爱是前提条件。从事亲的内容看,先秦儒家认为敬亲、顺亲更为重要,强调精神事亲;颜之推认为养亲最重要,强调物质事亲。从事君的内容看,先秦儒家重视以“心”忠君,颜之推更重视以“才”忠君。从事死的规定看,先秦儒家要求厚葬,并祭之以礼;颜之推反对厚葬之风,并认为不必拘束于繁琐的祭祀之礼。  相似文献   

17.
“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句在《诗经》中凡三见,即:见于《幽风·七月》、《小雅·大田》、《小雅·甫田》.当前的《诗经》译注本多选《七月》,也有的兼选《大田》.对其中“田畯至喜”句,各种注本,多沿用朱熹旧说,解作:田畯至而喜之,即:田畯来到地里,看到农夫们在尽心耕作,所以很高兴.间或有的注本(如林庚、冯源君的《中国历代歌选》),沿用郑玄旧注,以喜为(饣喜)(音chi,酒食),解为:农夫在田间吃饭,田畯来了,要设酒食招待.  相似文献   

18.
汉代酒风的炽盛是汉赋中酒文化的社会原因。调和人伦、献谀神灵和祭祀祖先是汉赋中酒的基本文化功能。以审美判断来审视汉赋中的酒文化,可见以乐为本是汉人酒文化的精神内核,而汉末则成为酒文化以悲为怀的开端,此后借酒浇愁、寄酒为迹则成为中国文人酒文化的常态。  相似文献   

19.
《山西老年》2011,(11):46-46
原文: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个朋友很苦恼地请教与妹妹、妹夫的相处之道,因为她的妹妹、妹夫常常问她借钱,甚至她的老母亲也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来说合。现在的家庭其实成员不多,但是总还有表亲姑亲,好友兄弟相关的转折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