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约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发展的两大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人文学术的显要问题是学术操作的规范意识薄弱,所产生的学术成果由于缺少规范性的制约而比任何时候以及任何其他学科都更显得鱼目混珠,良莠难辨。这样的尴尬现象导源于同时也进一步导致了学术评估和学术批评的价值失衡,无论是学者自身还是相应的管理机构,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几乎完全失去了学术特别是人文学术质量评价的自信力。这些现象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文学术运行机制基本上照搬了科学技术运行体制,一定意义上忽略了人文学术发展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不必都是“纯学术”——回应李伯重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读李伯重先生的《论学术与学术标准》①,对于文中浸润的纯正学术精神以及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忧患意识,我深为感佩。惟作者所说“学术就是学者在‘象牙塔’中进行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探索工作”,我觉此问题比较复杂。如此界定“学术”,可能体现了“学术”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的民族学术正遭遇安全危机。由于学者们自身失当的学术行为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学术语言、话语、资源、方式等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遗忘、遗弃,本土学术被西方学术侵蚀、殖民和置换,并遭遇严重的生态与生存危机。学术安全问题产生的诱因在于作为文化精英的学者在学术上的全面失语,这些失语行为和安全问题包括学术语言、学术话语、思维模式、写作范式、学术评价标准等诸多方面,又在整体上导致和加重了民族学术安全问题。学者的学术失语与文化大众的失语一起,共同引发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要捍卫中国的学术安全与文化安全,必须着手推进中国学术的中国化。捍卫中国学术安全,不仅是对自身民族文化、学术负责,同时也是对世界、人类文化、学术承担责任,因而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术一词的考证分析,提出学者应该有从事纯正学术的道德自律,而不应该以学术为谋取私利的手段,不应该做违背学术规范的“喻利之小人”。“正其学于先”,即学者先要端正从事学术的方向和目的;“慎其术于后”,即学者的治学之方应遵守具体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5.
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九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新的关注热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九十年代以来 ,缘于中国大陆学者治学旨趣的转变、学术商品化现象的开始形成并日趋强化以及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的熏染 ,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成为了中国学术界新的关注热点。本文对学术界这一新的关注热点做了简要的评述 ,以期引起学术界更多的同仁对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理解、关注、支持 ,乃至能够以“铁肩担道义”的学术使命感积极地投身其中  相似文献   

6.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术一词的考证分析,提出学者应该有从事纯正学术的道德自律,而不应该以学术为谋取私利的手段,不应该做违背学术规范的"喻利之小人"."正其学于先",即学者先要端正从事学术的方向和目的;"慎其术于后",即学者的治学之方应遵守具体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研究会(ISHSTC)于去年底在杭州举行。与会的除中国大陆的学者以外,来自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德国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共4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何丙郁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桥本敬造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并由我国科学家,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卢嘉锡教授担任国际学术委员会主任。这是一次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奉献智慧和共同切磋的国际学术盛会。  相似文献   

8.
陈国庆 《中州学刊》2004,(5):118-122
清代学术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清一代,宋学、汉学抑或今、古文经学,均获较大发展,且取得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清代学术史再度引起学界普遍关注,海内外同行学者对清代学术思潮、学术流派、著名学者以及他们的学术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就目前情况而言,清代学术史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学术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20世纪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界却频频出现违背学术道德,无视学术规范的种种不端行为。尽管绝大部分学者对此持批评态度,近几年学术界以及学术管理部门为了遏制不正之  相似文献   

10.
张奇珍 《云梦学刊》2011,(1):159-159
2010年10月下旬,“2010年中国·平江不肖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平江举行,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和中国内地与台湾的四十多位学者共同研讨平江不肖生的学术问题,与会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对平江不肖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恰当的定性,对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沈玲 《云梦学刊》2013,(4):37-39
一什么是学术评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余三定在其《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一书的第四章中专门对新时期有关学术评价的讨论进行了评述。他分别以百度网的词条、学者刘明、叶继元的观点为例,对有关学术评价的界定进行了梳理分析。比如刘明先生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评价,即由学术共同体主持,以学术水准为对象,以推动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者在<自然>与<科学>期刊上学术发表呈现出数量上升的态势,但在论文数量增长的情况下也潜在着独立作者减少、国际合作增加以及中国通讯作者比例降低的趋势.对中国在<自然>与<科学>期刊上学术发表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论文数量增长与学术进步、国际合作与学术独立、大学科研与学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案例资料.  相似文献   

13.
值得关注的学术集刊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玉圣 《云梦学刊》2004,25(4):29-30
专业性、学术性集刊之异军突起,是最近十余年来中国学术界、出版界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之一。这些学术集刊往往由学者个体或群体、学术组织或学术单位主持编辑,由相对固定的某一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些学术集刊的编辑情形有异,学术旨趣亦不尽同,但大都以追求高学术品质为依归。除个别例外情况,基本上都是连续性出版物。跨学科性、综合性是是这些学术集刊的“重武器”。如《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学人》《中国学术》《现代中国》《学术思想评论》《人文论丛》《国学研究》《公共论丛》《学术集林》《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视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术为何缺乏创新活力?文章透过R.柯林斯的学术变迁理论视角,把这个问题放入中国学术传统和学术制度中加以反思。其结论为,中国学术形态为学院型学术仪式而非创新型学术仪式,其中缺乏乃至没有生成思想创新的社会要素,文本而非智慧被捧为学术仪式中的神圣客体,创新思维饱受冷遇和排斥,创新学者遭到流放,创新情感能量无法得到孕育、积累和提升。在此情境下,创新学术活动的仪式化诉求成为泡影,从而失去了有效激荡思想创新的学术生活形式。把中国学术推上创新轨道的一个必要和重要手段是设立原创讲席。  相似文献   

15.
学术自由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是其容易遭受侵犯的主要根源。大学学术自由主要体现在学术思想表达自由、学术活动自由、学术成果发表自由、学术职业保障自由等方面,各方受法律保障的程度不一。大学学术自由的实现离不开政府法律保障的完善、大学良好学术制度的构建和学者对学术规范的恪守。  相似文献   

16.
作为有着相似的学术起源、类似的话语结构与知识体系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构成的学人共同体,学术谱系在知识传承过程中起到了维系纽带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五四时期推崇全盘西化的后遗症抑制了当代学术谱系的建构,造成了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谱系的危机。根据对陶行知研究史中学术谱系的分析,只有努力突破"当代人不做当代史"的局限、适度缓解学者们对"拉帮结派"的顾虑以及中西学之间的隔阂、为当代学术谱系的构建寻找到诸如口述史等合适有效的方法论,庶几可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学术谱系体系。  相似文献   

17.
茅盾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他对中国古代文学有精深的研究,涉及范围也较广泛,有小说、诗歌、散文以及戏剧.他的研究有三方面主要特点:时代特色鲜明;崇尚现实主义文学;学术方法灵活多样.茅盾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袁玉立 《云梦学刊》2009,30(4):24-26
陈平原在《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书中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展示了清末民初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精彩画卷,通过回顾“章太炎在‘求是与致用’之间的抉择.胡适之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徘徊”,揭示了那个时代学者们的人生焦虑状态。在陈平原看来“实事求是”与“经世致用”,是传统学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思路或学术宗旨,此种不同的学术追求及其对这不同学术追求的辨析,迄自先秦,“但真正标榜并实践儒家经世之学的,当推明清之际诸大儒;而把求是之学推到极致的,则是随之而来的乾嘉学派。清代学者谈求是与致用。态度都较决绝;到了晚清,求是与致用之争更演变成了既含学派又含政术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对整个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影响,至今未消除。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是非之争,更多的是体现适应传统变革要求以及面对西方思想文化冲击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这是一个寻求政学分途而又需要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改变了学者获得学术资源的传统手段,赋予了学术传播新的特点和意义,对学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术传播由过去的学术机构处于主导地位,进入到"以学者为中心"的时代。当前,学术传播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学术成果的品质,而且与其表现形式、传播模式密切相关。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学术传播,学术机构必须要快速适应变化,积极探索学术传播新模式,帮助学者更容易地获取文献资源,鼓励学者的新观点通过新媒体优先发布。同时,学术机构应该有文化担当的责任意识,提供理论性强、有深度、有前瞻性、有吸引力的学术产品。  相似文献   

20.
学术规范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雪峰 《学术界》2002,(3):156-162
本文认为 ,建立中国学术规范的主要目的应该服务于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 ,以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为目的的中国学者 ,没有必要与西方社会科学作盲目对话 ,不需要西方社会科学的关注 ,不能够以西方社会科学的标准来评判中国问题研究的优劣。建立中国学术规范的关键是要形成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