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唐景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7(3):68-71
元代发行的纸币,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大银钞、至正交钞等四个阶段,并制定了较为系统的纸币管理制度。元代末期出现罕见的恶性通货膨胀,成为元政权崩溃的重要诱因。研究元代纸币制度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下半期是世界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时期.这时期构成世界经济的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资本主义发达 国家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市场经济规律和现当代经济学理论发展经济,拥有巨大财富 ,都是富国.社会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曲折前进,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差距甚大.中国经济的和平崛起对世界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装饰艺术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0世纪中国装饰艺术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促使中国装饰艺术出现不同于传统的面貌 ,西方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传入影响了 2 0世纪中国装饰艺术的发展。在经历了“西化”和“民族化”曲折历程以后 ,中国装饰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回顾 2 0世纪中国装饰艺术的历史 ,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 ,为新世纪中国装饰艺术的发展 ,为创建中国现化装饰艺术学派而努力。 相似文献
4.
成学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对马克思的货币理论需要进一步认识:马克思把货币看作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纸币并不是具有内在价值的商品;马克思认为只要贵金属才能执行价值尺度、储藏手段、世界货币职能,而纸币却在事实上执行着这些职能;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是对货币运动的高度理论概括,但这一规律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也有不适用之处。 相似文献
5.
刘玉峰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4):39-43
中国古代的货币理论和铸币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既是政府调节经济的手段,同时也是古代王朝币制混乱的理论根源。通过对中国古代货币理论和铸币政策的回顾及评议,探究货币制度与治乱至盛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辛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66-66
我国古代的纸币产生于公元10世纪,比其它国家早二百多年。在正式使用纸币之前,汉武帝(公元前一世纪)时的白鹿皮币就具有纸币的性质。唐宪宗(公元合世纪初)时的“飞钱”曾被史学家们公认为纸币的滥觞。“飞钱”类似汇票,是一种兑换的票券。后来真正的兑换券,也带有“飞钱”的性质。兑换券和纸币是由“飞钱”发展而来的。 我国古代最早的纸币是由兑换券演变而来,而最早的兑换券是北京四川商人先行使用的。当时四川使用铁钱,一贯重25斤,携带很不方便,于是四川商人便印制了一种纸券叫做“交子”代替铁钱流通。 最初的交子是用楮… 相似文献
7.
论黄金货币地位的演变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翀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1):186-192
黄金早在约2600年前就充当了国内货币。当国际经济活动变得比较广泛的时候,黄金又由于其国内货币的地位而成为了国际货币。20世纪30年代,黄金失去了作为国内货币的功能,但它仍然作为国际货币存在。20世纪70年代,黄金最终失去国际货币的地位而演变为一种近似货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黄金不可能恢复货币的地位而仍将以近似货币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8.
杨萍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6-7
20世纪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不但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精神 ,而且进一步发扬光大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形成了 2 0世纪中国精神。在新世纪之初 ,认真总结中国革命传统精神 ,深刻领会理解其内涵 ,对于继承和发扬党的传统精神 ,加深对“三个代表”思想的认识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平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1(1):111-116
文学革命启蒙主义的社会目标和白话文体的文化策略,决定了它理论建构的学术框架与基本范畴。科学精神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石。与文艺价值社会学、文本社会学相一致的,是以反映论为内核的文艺本质社会学和以作家论为中心的文艺创作社会学。创作社会学的理论探索,主要沿着作家与社会环境、世界观与情感态度、生活实践与民间立场,以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理论维度展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县政权力架构的演变是具体历史情境下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演绎,又因其自身权力的“两面性”表现出了相对于整体国家制度构建的独特的演变进路。在20世纪前半个世纪县级权力结构关系重点表现在“官治”与“自治”的不同结合方式上。在20世纪后半个世纪则突出表现在党与政、国家与社会的不同结合方式上,其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构成县级层面党与政结合方式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1.
陆敏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0(4):110
纸币在宋代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史上的大事,但从它一出现,社会上便有了伪造纸币的现象。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却尚付阙如。宋代纸币的作伪手段已相当丰富,一宗案例涉及伪造的人员往往少至二三人,多至几十人。为对付日益猖獗的伪造活动,宋政府除采用严刑苛律外,还不断地改善纸币的工艺质量,加强纸币制作部门的管理,强化伪币的鉴定工作,并采取了增加工匠的工资、防止纸币的制作方法散布民间等措施。即便如此,有宋一代,纸币的伪造仍屡禁不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上看,假造货币、非法获利的问题并非宋代纸币所独有的现象,中国历代铸币强调“重如其文”,一旦币材值低于币面值,民间私铸即大肆兴起。除此之外,政府所立钞法的不合理,某些官员的徇私枉法、玩忽职守以及纸币本身的可伪性,也给伪造者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2.
许霆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5)
在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有六个诗学核心观念,内在地规定着中国新诗的历史分期和审美品格.这六大诗学核心观念的提出、发展和消亡,自然地造成中国现代诗学的更迭嬗变,贯穿起来构成百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发展的完整历史. 相似文献
13.
范培松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0(1):76-82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与理论初创时期。中国现代散文批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0年代的"三足鼎立"———言志说散文批评、社会学散文批评、文本说散文批评。第二阶段,30年代至70年代的政治化散文批评。第三阶段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散文批评开始蜕变,从"自我"解冻深化为启蒙;后期从80年代后期开始,散文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田中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6):81-86
在20世纪的市民文学中,"尚金"成为它的文化价值观的主脑,它是一把两面都锋利无比的双刃剑.作为市民文学的创作者和出版发行者,他们创作的目的和出版发行的目的都离不开商业性因素,把文学当成一种商品,把创作和出版发行当作一种挣钱的手段、谋生的方式,在他们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明确的意识.在市民文学的文本世界中,金钱亦是主脑,它成为创作的动力、作品表现的题旨、情节结构的枢纽和支撑点、人物性格的驱动力、叙述的主脑. 相似文献
15.
王钟陵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2):71-80
20世纪中国杂文理论的变迁,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鲁迅时期,鲁迅不仅赋予杂文以战斗性,而且赋予杂文以社会学、历史学与民族心理学的重要价值;二是40年代,为杂文的衰落时期;三是50年代,杂文比较冷寂,并引发争论;四是新时期,关于杂文的讨论实际是40年代就开始的关于鲁迅式杂文是否过时争论的继续,提出了“新基调杂文”的概念。从40年代到60年代,杂文命运多舛,多次在与政治的短兵相接中一败涂地,“新基调杂文”实际是杂文领域中一股向着政治叛降思潮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周扬文化人格与20世纪中国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4):7-11
周扬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位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身上牵连着许多尚待评说的是非功过.从20世纪80年代起,围绕其文化人格产生了激烈争论.在这一问题上,要力避情绪化,要力图还原历史的客观性.从"革命"这一视角解析周扬的文化人格,也许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现代性冲突与阶段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余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内在动力是文学现代性、政治现代性和经济现代性的冲突。此一冲突决定着文学革命不同阶段的特征。概言之,90年代以前的文学革命由政治化的新文学工具论和美学化的新文学自主论之冲突所推动,90年代以后的文学革命由市场化的新文学消费论和先锋性的新文学自主论之冲突所推动,此间还包括80年代中后期先锋实验派文学自主论与文学保守主义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易崇辉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3(5):17-21
革命是20世纪中国公共领域最大的事件,恋爱婚姻是个人私人领域能自主决定的最重要的事件。在20世纪这百年时间里,在不同的"革命"阶段,革命与恋爱先后呈现出合一、磨合、革命规范恋爱、革命禁锢恋爱、恋爱与革命相剥离以及革命消失后恋爱呈现出的身体性情形。革命与恋爱关系的变化,可以折射出20世纪中国社会变化的轨迹,映射出百年来人们不同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张颂之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3):268-275
20世纪儒家哲学研究可以1949年为界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其中1949年以前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新文化运动前西方哲学理论的初步输入时期、新文化运动前后儒家哲学研究理论框架的形成时期、三四十年代儒家哲学三大研究局面的确立时期。1949年后的儒家哲学研究可从地域上分为中国大陆、港台、海外三部分,其中大陆的儒家哲学研究又可从时间上分为文革前、文革十年、文革后三个阶段。各时期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方法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其中儒家哲学史分期问题、儒家哲学能否成立及如何成立等问题,作为儒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为各时期研究者所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中西诗学从对立走向融合——论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诗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旭光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中国现代主义诗学是在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双重文化背景下生成的 ,是本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和诗学融会的产物 ,它的成熟构成了对古典诗歌美学传统的“二次革命”。在这一生成过程中 ,西方现代主义诗学 /中国古典诗学、现代化 /民族化呈现出互相消长、对立、融合的态势。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古典诗学的纵向制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横向影响的双重作用下 ,在诗歌观念、诗思方式、诗学策略等方面产生了从古典诗学到现代主义诗学的种种变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