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初唐作家生平仕历琐考吴在庆初唐不少作家的生平仕历因史籍所载不详及漏略讹误,故存在的问题不少。而因这些问题又较琐杂,缺少研究,遂使不少作家的生平仕历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初唐文学的深入研究。今将初唐部分作家生平仕历琐考公诸同好,或可给研究提供些便利。张...  相似文献   

2.
王育红 《兰州学刊》2006,(10):60-62
中唐诗人王建,一生命途多舛,仕宦不显,生平史料罕缺。本文以现存史籍、诗人作品为据,参以近现代学人的研究成果,对其生年、仕举、仕历三个问题进行梳理、辨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审读意见》体现了四个原则:1.依据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严格把握政治分寸,将"张国焘路线"之类的不实之辞全部删节;2.将西路军失败原因的分析等议论性文字和不妥当的字句删节;3.删节了容易产生误解或麻烦的内容;4.删节了少量与西路军无直接关系的内容。西路军回忆录及相关调查采访著作的史料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1.其专题性,为相关阅读和研究者提供了方便;2.其真实性,为研究和写作党史、军史提供了有益的补充;3.其具体性,为了解和撰写革命历史人物事迹提供了线索和生动资料;4.其丰富性,对了解革命历史的复杂性有益。其局限性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往往冠以"张国焘路线"等不实之辞;二是由于回忆者、口述者及撰写者个人身份、视野、经历、文化背景及记忆力的局限,往往不够全面,甚至有疏漏和错讹。克服这些局限性,需要与多种材料特别是文献资料核对,也需要新材料、新成果的出现,需要时间。发现错讹,应及时修订。  相似文献   

4.
一、文献资料的校勘文献资料由于年代久远,时过境迁,加上当时条件限制,难免错讹,必须做细致的校勘工作。所谓校勘,就是同一个文件或文献资料,用各种不同版本相互校核、比勘其异同,订正错讹缺漏。因此,必须选择最权威的版本作为底本,进行校勘,才能事半功倍。所谓权威,是指当时当地的印行本、作者本人修改过的手稿本、第一次编辑出版的初版本、国家出版社的版本等。其他版本,可能作了个别的文字校订,改正了某些明显的错字,也有参考价值。所以,收集的版本(包括报刊杂志)越多越好。在校勘的基础上,订正错讹。如毛泽东同志《长冈乡调查·合作社运动》1941年本  相似文献   

5.
皮日休(约公元833-884年),唐代襄阳人,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一位献身于农民革命战争的杰出文学家和思想家.封建阶级官修史书《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未给皮日休立传.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试图通过否认皮日休参加过唐末农民起义的事实来"抬高"皮日休的地位,但并不为人所信服.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除继续谴责皮日休"从贼"外,在学术上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认为《皮子文薮》中"书序论辩诸作,亦多能原本经术,……不得仅以词章目之."李松寿《重刊宋本文薮序》  相似文献   

6.
抒写避世之志与山林之趣构成了《天籁集》贯穿始终的主旋律。白朴对隐逸的选择,不存在以此表示民族气节和欲仕无门的问题,导致这一选择的最根本的原因当是其思想中的历史幻灭感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生悲剧观。其幼年经乱失母的遭际对其人生价值的取向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士林风气的裂变主要表现在隐逸不仕之风渐盛、忠君观念渐衰、士人独立意识觉醒、世务交游和百家兼修。诸葛亮隐与仕的选择,既有东汉末士林风气之共性,又有其自身特色,同时也折射着汉、魏之际士风的承上启下。  相似文献   

8.
孟子认为,伯夷、柳下惠、伊尹、孔子分别代表了在进退问题上的四种不同做法,而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趋于仁以及"归洁其身"。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于恶人之朝,可谓"以去为洁";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可谓"不以不去为不洁";伊尹秉持"何事非君"的观点,去就于两君之间,而他"自任以天下之重"则为孟子所赞许。孟子推崇孔子是"集大成"者,其进退观在相当程度上吸取了孔子的主张。他还指出孔子有"见行可之仕"、"际可之仕"与"公养之仕",这也代表了仕的三种层次。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青年时期既对日本废夏历改用阳历不满,又对新鲜的阳历表现出猎奇心理,中年之后则明确指出日本迷信西法、轻易废除夏历不对。支配黄遵宪改历的思想历程的是民族主义、国粹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他的改历观的思想历程揭示了两历遭遇之初,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情感与理智的二难矛盾。他的"余意改历似可不必"的主张,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环境里,亦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陶敏 《云梦学刊》2006,27(6):106-108
刘崇远系出河南刘氏,黄巢乱中南迁,仕吴及南唐,历上饶、晋陵二县县令,中主保大中官大理司直。相传其所著《耳目记》一书,乃後唐人所作,非刘崇远作。其著作今存《金华子杂编》,但传本并非原书之残本,而是後人辑本,尚有较多佚文可辑。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隐逸不用隐士,因重点放在论隐逸这种社会文化现象,而非论隐士其人。简单的说,隐与仕相对,可以仕而不仕即为隐。用这种眼光看,孔子可以仕而不仕即是隐。元代有《隐居通议》一书,刘凝序其书曾比较仕隐优劣,其云:“孔子为鲁司寇……六经之述,必于辙环之余,则仕又不如隐也”。可见说孔子之隐,并非我凿空乱道。一、无道则隐——正义孔子论隐逸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大概要算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特点及其成因石荣伦魏晋南北朝之史学,灿若星辰,乙部之作达千部之多,在“二十四史”中独占5部,仅次于唐,其史学史地位令人瞩目。本文试就此间史学的特点及其成因略陈管见。由附庸到独立:史学受到重视史著大增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撰述、历史学和历...  相似文献   

13.
出仕与归隐是我国古代士子所面临的人生选择。晚明随入学生员数量增多,众多士子沉滞,科举陷入危机,大量山人群体涌现,陈继儒便是其中较杰出的一个。通过对晚明特有的世风世态和陈继儒仕隐人生轨迹之把握,可以深入研究其仕隐生活及心态。  相似文献   

14.
黄周星是清初重要戏曲家之一,关于他的传记资料不少,但陈轼《道山堂集》中的《黄九烟传》似未见治戏曲史者征引。该传对黄周星明亡后供职于南明隆武朝的仕历与死因的记述,或为他人所未及,或不同于流行的说法,其史料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康熙朝诸皇子奏折是康熙朝奏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初奏折发展中也居于重要地位。通过对已刊康熙朝诸皇子奏折数量、分布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由于整理不当,今刊诸皇子奏折内容及进折时间多有错误,无年月奏折甚多。同时,由于康雍之际皇室内部斗争和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时未行全译,致使其中阙漏严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一书的学术质量。通过考辨,还可看出,奏折起源于顺治时期,其原始形态是皇室戚属致送皇帝及皇太后之请安折。康熙间,奏折使用范围扩及内外臣工,内容也改以政事为主。与之同时,在上行文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作为奏折原始形态的继承,康熙朝诸皇子奏折亦呈现过渡状态。这些变化,对于当时政局和此后奏折发展方向,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现在的各种通行本《水浒传》中,仍然“顽固”地存在着一些错讹,这些错讹实由草书形讹所致。比如,在《水浒传》现存最早的百回本完整刻本“容与堂本”中,使人困惑不解的“狮子腿”之“腿”乃“髓”之讹,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三寸钉(丁)谷树皮”之“谷”乃“枯”之讹,令人不知所云的“用五轮八宝萬着两点唇水眼”之“萬”(万)、“着”、“唇”分别系“左”、“右”、“神”之讹,“眼”字衍。“容与堂本”中的这些草书致讹例实可视作其源出祖本的“遗传”特征,表明它与祖本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许南英先生所著《窥园留草》乃是台湾近代文学的珍品。许南英(1855—1917),号蕴白,自号窥园主人,台湾省台南市人。许南英的一生跨中国近代史的前期和后期,历甲午之役、割台之议、日人据台、辛亥鼎草、袁氏称帝诸历史事变;其《窥园留草》正是“一个台湾名进士家破国危,幽忍凄切的心声,交织着很多地方掌故以及当时文人风雅际会言行的纪录。所以留草的文献价值,好象比同时代的一些诗文集更高得多”。  相似文献   

18.
简讯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秘书长沈伯俊最近指出: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版本,由于作者知识的局限或一时笔误,或由于传抄、刊刻之误,存在着大量的“技术性错误”,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人物错误。包括人名错讹、字号错讹、人物身份错讹、人物关系错讹。如张飞本字“益德”。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沿用无误,毛宗岗却擅改为“翼德”。(二)地理错误。包括:政区概念错误,如“沛国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洛阳伽蓝记>、 <魏书>、 <北齐书>、 <北史>和隋唐有关文献的考察,街之应为"杨"姓.从<广弘明集>衙之小传和晋唐记载人物籍贯的体例分析,衙之的籍贯应指西晋时期的幽州北平郡.街之的生平及仕历,从现存的史料大致知道他曾任过奉朝请、期城太守、抚军府司马和秘书监四个官职.<洛阳伽蓝记>的创作当始于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543),约至武定五年(547)的七、八月之间完成.完成此书大约用了五年的时间.记载人文地理的"<庙记>体"地志著作对<洛阳伽蓝记>创作的影响应引起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十二月初三,诏命国史馆编列明季《贰臣传》。所谓“贰臣”,是指王朝易代之季,兼仕两朝的大臣。乾隆认为,在明朝已登仕途又在清朝做官的人,明史里不能为他们列传,把他们和一般汉臣同样载入清史列传里,“亦非所以昭褒贬之公”①。所以,他决定“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各事迹,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②。谕旨最后说,让国史馆总裁“查考姓名事实,逐一类推,编列成传,陆续进呈,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