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中山和梁启超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但在文化上却有惊人的一致赋予中国文化以崇高的地位,重视发扬其优良传统;十分重视西学,而又注重中西文化的结合.他们均以开放的心态和世界的眼光观察问题.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兼采中西并融会贯通是这二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共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欧洲危机引起了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文化的严重危机感,促使具有宏阔世界眼光的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经历了急剧的变动,从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生存竞争、国家主义、财产私有到逐渐趋向于平民主义、互助进化、世界主义、财产公有,而集中辐辏于社会主义.从世界历史视野,用整体、统一的眼光看,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在世界文化变动催迫下引起的反响.  相似文献   

3.
近代,由于西方文化思想传入中国,产生了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国学大师梁启超的思想、文化及行动既带有东方色彩,也闪耀着西方的光芒。本文重点探讨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最早关注泰戈尔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清末民初,梁启超以"文学救国"为目的,一方面致力于翻译介绍西方文化,欢迎西方学者来华讲学,一方面完成了从崇尚西方文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宣扬东方文明的救世功能。就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背景,作为第一个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泰戈尔进入其视野并受邀于1924年访华。但在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下,梁启超与泰戈尔的真诚友谊却受到"别有用心者"的激烈批评。剖析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透视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矛盾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十五大提出的党在现阶段的文化纲领,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既深刻反映了人民的现实文化要求,改革开放对社会环境的文明要求,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提升要求;又深刻反映了党立足现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理论、先进文化武装人,加强社会价值观整合,应对西方文化挑战,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政治前瞻。  相似文献   

6.
作为晚清思想文化界的旗手,梁启超的救亡启蒙思想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其诗、文、小说,虽以经世致用为目的,却能以饱蘸感情之笔,怀抱未来中国的美好理想,在宣传启蒙救国的同时,构筑了一个人人摆脱了被奴隶的地位,获得个人权利和自由,傲视世界的未来中华"乌托邦"世界,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形成明白晓畅、摄人魂魄的文风。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梁启超所处过渡时代的精神需求有关,也与梁启超所接受的西方政治、学术和文学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论鲁迅的乡土小说与文化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反思观照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结构,他的乡土小说揭示了故乡人卑怯凌弱、节烈等第、中庸瞒骗等病态人生和心理,对以奴性文化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了深刻形象的批判。鲁迅立足于对人的启蒙,立足于改革,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自我的解剖反省结合在一起。鲁迅受到过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等近代文化批判先驱者的影响,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批判有着比前人更加执著的精神和更为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引入社会主义术语的第一人。在中西文明撞击和相互影响的时代背蒂下,他以贯古通今、执中鉴西的学术风格和思维范式,把先秦“轴心期”的大同思想与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相贯通,深刻揭示大同、小康、和谐、民生等传统命题与社会主义的密切联系,借以批判封建主义、判断资本主义和阐释社会主义,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进步要求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解读。这其中虽有一些误读和局限,但更包含着严肃的思考和独特的创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雏形,也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文化前提,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了政治文化的转型,这是历史转折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巨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他的民权思想,对于开启民智曾起过良好的作用,启发了年轻一代,客观上有利于他们的思想由臣民意识向国民意识的转变,有利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的转型。时至今日,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仍在继续。所以,重新解读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不仅使我们对他有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对现代中国的认识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0.
用中国人的眼光解读西方哲学赵敦华(教授):我觉得,相比之下,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中国文化意识,远不如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西方文化意识浓厚。我们需要用中国人的眼光来解读西方哲学,这是建设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关键所在。西方哲学当然是西方人发明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集中国现代化变革的先驱者和文化保守主义运动肇基人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与多变的时代一样,其文化思想也几经变迁,他处心积虑几十年探索中西文化问题、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给后人提供了极富价值的理论思考。中国文化的前景必然是选择现代化,一方面它将最大限度地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最大限度且毫无条件地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实现创造性的综合与再铸。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民权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思想界之“巨人”、舆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民权观是戊戌维新时代的一面旗帜,也是其变法维新思想的核心。梁启超借鉴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情况,深刻而系统地论述了其民权思想。包括民权与国权、君权、女权的关系,民权与自由的关系,民权与民智的关系,民权与绅权的关系,民权与宪政的关系,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民权理论的构建者。  相似文献   

13.
卫礼贤是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来华的德国新教传教士。他在青岛生活、工作 2 0余年 ,致力于办学、研究和翻译中国古典经籍等文化活动 ,把《论语》、《道德经》、《易经》等十余部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作品译介到德国和西方社会。卫礼贤通过反省 ,对西方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他从东西方比较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文化 ,揭示出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从而指出人类今天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创造一种新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4.
现代艺术“审美自律”“审美自主”观念对西方诗电影产生过深刻影响,然而在“后文化”时代却面临危机,其根源在于西方哲学难以解决的二元对立。《周易》以“观”的方式认识世界,奠定了中国哲学主客融合的基础,并在美学上表现为整体的美学观点。因此,中国诗电影内含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品格,与西方诗电影普遍追求个体精神世界与现实的分立不同。中国美学具有美善真相统一的特点,电影中不论是审美地传达儒家的仁义、至善,还是道家所追求的本真人格,都使人通往“诗意生存”的人生境界,这即构成了中国诗电影的核心内涵。中国诗电影的人文和审美特质,使其在新时代仍能够发挥自身功能,并在当代社会文化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19年写成的《欧游心影录》在梁启超的文化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它是梁启超晚年文化观改弦易辙的预告:一方面对西方物质和科技文明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批判,与1919年以前梁启超对待西方文化的立场和态度有了一个很大的反差;另一方面时中国传统文化又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推崇。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中国未来文化建设的基本主张:偏于“中学”的调和主义路线。这既体现了梁启超思想中理性的和辩证的一面,又不免具有幻想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文化名人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文化名人在澳门的活动,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文化名人与文化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文化名人的活动对于本民族价值观念影响深远,对于统治者的思想影响深刻,对于文化价值系统的更新,和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的进程,具有无与伦比的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晚清以来中国文化转型问题时,梁启超的语言文字研究常被忽视.事实上语言文字问题与文化变革紧密相关.梁启超的语言文字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倡导国语,进而倡导新小说,这是民族国家意识的体现;(二)推进汉语研究现代进程,具体体现在比较眼光、历史意识、科学精神三点;(三)坚持语言工具论,但晚年已意识到文学革新与语言之间存在的复杂关联,认识有所突破.梁启超的研究决不只限于学科意义,它实际关联到中国文化现代性以及文化认同的问题.这也是五四一代学人所面对的重大文化课题.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文明的载体,是各文明国家之间彼此理解、相互沟通的媒介。然而,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文化冲突却愈演愈烈,强势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要求全世界都接受西方文化的使命,导致其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冲突无法避免,甚至造成大量流血冲突,既不利于文化多样性保护,又将损及每个人的文化权利及相关国家的文化主权,甚至会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国际法作为调整国家间各类冲突的法律,对此类文化冲突具有当仁不让的调整义务,但相关的国际文化法律制度却面临救济困境,文化包容互鉴是走出救济困境的根本依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包容互鉴观为引领,探索构建文化包容互鉴的国际法体系,以“一带一路”中我国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交流时的实践经验,展望文化包容互鉴的国际交流范式的中国方案,呼吁保护文化权利、文化主权,保持文化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由来已久,20世纪初,中国具有世界眼光的一代文化精英,用现代的开放的文化理念,参照西方高等教育和其它文化事业的模式,把中国的现代大学教育、现代新闻出版搞得生机勃勃;20世纪90年代以来,咄咄逼人的全球化的渗透和影响,使中国进入一个后现代景观凸现的文化消费时代。面对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大众的多元选择,当代作家刘震云坚持艺术追求,注重市场经济,打乱小说与电影剧本《手机》的写作程序,大力宣传推广自己的作品,他不但适应全球化语境下的创作需求,并且创作出迄今自认为最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文化的强势语境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并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下,以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全球化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文化应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发展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心态,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最终实现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