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兴起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土地退化、森林锐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富不均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严峻的现实形势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价自身的社会经济行为和所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通过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发布的以大规模的行动保护环境,包含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2.
王禹 《现代交际》2014,(4):95-95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自然资源为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资料。自然的恩赐保障了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同时人类也按照自身的需要不断地改造着自然。受到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还不能随心所欲地开发自然资源。如不自觉地协调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使人类走向资源枯竭的道路。本文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及解决途径,为使自然资源能够成为人类永久的财富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3.
水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卫华 《城市》2003,(3):14-17
一、水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水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水生态系统,是水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统一体,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稀缺资源。水环境与水资源既密不可分又有不同的含义。如水取之于环境,作为资源用于发电,其中的一部分,在利用之后又回到了环境中,经过环境—资源—环境的循环,成为资源的水和环境的水,虽然自然形态相同,但经济意义不同:水资源在经济活动内部被当做经济财富利用,而水环境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是间接的经济财富。当作为资源的水受到污染或因浪费而枯竭时,水环境又成为环境破坏或公害问题。水环境是历史的结晶,是…  相似文献   

4.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课题,人地协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5年望城区人地关系协调状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望城区人地关系协调状态总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但是不稳定,离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人地协调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耕地资源、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而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地矛盾使生态安全受到严重挑战。未来应全面提高望城区综合竞争力,缩小区域差距;合理开发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尊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促进要素的有效配置,健全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补机制。  相似文献   

5.
任娟  殷亮 《城市》2013,(6):45-48
可持续发展概念自从1987年被提出以来,已被全世界普遍认同并成为人类发展重要的衡量标准,可持续的规划与建筑设计要求规划师、建筑师以空间的思维同时解决环境、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的问题。自然系统本身是可持续的,地球上的能量来源于太阳的照射,使整个生态系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6.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每个城市行政区域内,都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复合系统.在规划中,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技术体系的选择,要制订10种技术体系,作为促进和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无法替代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和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大力推进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于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之全 《城市》2002,(2):47
提到城市人们并不陌生,因为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中心。人类活动当然也离不开城市的空间艺术及环境景观,使人类活动更有意义的是城市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改善人们的空间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推进了城市现代化进程。而推进城市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应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发展生态旅游应以生态学为准则 , 一个良好的生态旅游系统能适应自然条件变化 , 具备高效而经济的物质能量转换与和谐 的结构 , 还要具有净化环境污染的能力。生态旅游 , 其旅游的物件是自然环境 , 主体是人类 , 由于旅游行为本身就是人为的一种活动 , 在活动的过程中与自然生态系统能形成复杂的人、自然复合系统 , 而人类在活动时又能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因此 , 管理这样的系 统应从生态学规律的角度出发 , 以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 , 协调好经济、环境、生物、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不断的对自然社会的开发和利用资源,为了发展经济不停的破坏环境,今天,自然社会开始报复人类,我们是时候考虑保护资源环境,同时对于资源环境的保护我们也要辩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适宜的人居环境对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社会、经济、生态和自然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评价系统,以大连市内四区为例,运用熵值法,SPSS,ArcGIS软件等工具,对研究区的人居环境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连市内四区的人居环境适宜度差异明显。中山区综合、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适宜度评价值均最高;西岗区自然环境适宜度评价值最高;沙河口区各项评价值排名均靠前,相反甘井子区的各项评价值均靠后,不具有比较优势。概括分析了各行政区存在的问题与优势,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需对这些问题投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围绕土地资源永续利用这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的一系列研究近年来广泛兴起,土地健康(Land Health)就是其中重点研究的一个内容.土地健康是指土地维持自身正常新陈代谢的一种状态,其自身恢复能力可缓和外界对土地生态系统的不良冲击,使土地与人之间、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生物体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生、互生、再生过程得到持续发展.我国人多地少,土地退化现象比较普遍,开展土地健康研究,拟定土地健康评价标准,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是我国土地资源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对土地健康及土地健康评价的基本内容方面进行介绍与分析,以期对我国开展土地健康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世界土地资源及经济发展状况入手,比较了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并分析了影响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因素;指出土地资源的自然环境、自然丰度、自然区住等自然因素和人口、经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结构,集约化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出现粗放利用的现象,并且人地矛盾凸显[1]。以上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土地利用过程中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资源的不均衡利用,而土地资源的均衡利用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土地是一个综合经济-社会-自然的复合系统,土地利用效益可以反映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程度。为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均衡发展及落实“生态文明”战略,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正处于以市场经济扩张、信息经济联网和生态环境互动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化时代。随着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人和自然的生态矛盾,已成为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中国人和中国自然环境、资源等具体的生态矛盾及其解决,是决定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除了调整科技、经济发展战略外,还有必要提出和实施生态德育。在我国大力倡导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生态德育有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程丽琴 《城市》2004,(2):52-53
面向新世纪的居住环境应当具有高品位的文化特征.居住区不仅要有幽雅宁静的居住场所,而且应当通过规划设计对居住环境的自然与人工设施赋予文化内涵和艺术意蕴.居住区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是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基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2018年国家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复合生态引导的国土空间规划将指引下一阶段的城乡建设工作.而乡村作为建成环境(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模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贵阳市麦翁布依古寨为例,探讨中国西南地区城郊"特色保护"类村庄的振兴模式.提出了以"自然(生态)—社会(生活)—经济(生产)"复合...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近年来的几起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成因及应对方案来看,灾害与贫困在实践活动和政策框架两个层面显现出高度的关联性.其一,灾害的巨大破坏性使灾区和灾民步人贫困状态或走向贫困的边缘,或加重了地处贫困地区的灾民的贫困程度,所谓"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灾害成为一项重要的新型致贫因素.其二,贫困与灾害在分布区域上具有高度的重合性,灾害高发地区往往是自然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贫困进一步加重了灾区与灾民的脆弱性与受灾程度,降低了其灾害应对能力.其三,也是最关键的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灾害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它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因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可持续性为价值目标,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进入了热切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这是人类对20世纪下半叶开始显现的危机和挑战的主动响应。根据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渐进性的动态协调过程。它为了当代人的利益和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以协调的方式组织经济运行,改善环境治理,维持社会进步和健康。它特别关注和重视的是生活质量与人的发展。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是“不要花掉本金!”而人类活动所依赖的除经济资本外,还有以生态能力存在的自然资本形式和社会、文化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活动的“本金”。因此,科学发展观导航下的可持续发展也包含了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四个方面的科学协调和综合。  相似文献   

20.
一、生态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一般是增加人文景观,减少自然景观.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工环境的无序膨胀使自然环境和历史遗存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在享用城市的便利条件与优越经济文化环境的同时,也在破坏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本世纪初召开的第五次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与第三届世界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主题都是要建设生态城市、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并着重提出生态城市建设五个层面: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生态意识培养."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设计与规划界探讨最多的词汇,也成为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生态的城市不仅维护了植物及动物的生存环境,同样,也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渴望:在一种不被干扰、生态的条件下享受城市便利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