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拜伦在中国清末民初的译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从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的"豪侠式拜伦"到鲁迅的"摩罗式拜伦","符号化"是拜伦形象最典型的特征。"拜伦在中国"与"军国民主义"的时代要求和译者主体性操控密切相关,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的政治审美化和审美的政治化。"中国的拜伦"作为"社会集体的想象物",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甚至民族精神建构的一部分,被赋予了极强的隐喻性和象征性色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末文坛的拜伦热给鲁迅带来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漂泊、孤独和具有反抗气质的“拜伦式英雄”已经深入到鲁迅文学创作的灵魂,他结合中国的实情,发掘其可利用的价值,在自身的文学创作中使拜伦式英雄中国化.鲁迅在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些中国语境下的拜伦式英雄,对拜伦式英雄这一异域形象经历了由乌托邦式的憧憬到遇到卷土重来的传统势力后在妥协中求生存的转变,不同层面地展现出拜伦式英雄的质疑精神和抗争元素.其小说精心刻画的拜伦式英雄为改造国民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3.
拜伦的诗作《唐璜》具有一个突出的特征──“主观战斗精神”。这种“主观战斗精神”就是诗人拜伦在诗歌中用投枪式的锋利语言,对19世纪初欧洲黑暗社会的深刻揭露和大胆抨击。“主观战斗精神”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原因。这一特征具有深广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中国的拜伦形象变迁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近现代中国产生过约三十年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在此期间,基本上以1919年为界,拜伦的形象却经历着较为明显的变迁。本文拟从分析表象来揭示规律,在梳理和描述英国诗人拜伦在近现代中国的形象的同时,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加以阐释,说明文学接受国的社会因素在文学接受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拜伦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杰出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有不少关于女性的评论,他既洞察和同情妇女的苦难,对妇女受到男性自我中心的歧视而被排挤到边缘的命运有一定理解,渴望女性的精神慰籍,同时又对她们抱有很深的偏见,轻视嘲笑女性,本质上仍然是父权意识形态的"厌女"传统的继承者.拜伦女性观的形成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及周围的女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诗歌中的女性人物缺乏主体性和真实感,折射出拜伦对女性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6.
拜伦以一种反叛的姿态登上文坛,他借助诗歌创作挑战整个旧世界,其批判锋芒首先指向强大的封建势力和污浊的社会现实;在这一挑战过程中,拜伦才情横溢,所向披靡,逐渐形成了其情感大胆热烈、主观色彩浓厚、批判讽刺倾向辛辣和艺术上讽喻夸张的浪漫主义诗风。  相似文献   

7.
拜伦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崇尚自由,赞美自然。拜伦作品深情地歌唱自然,呼唤人类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精神力量,蕴藏着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拜伦主要选择《圣经》故事中的英雄和女性题材进行创作。尤其是对失败的英雄和年轻、驯服、善良、美丽的女性,拜伦更是偏爱有加,其诗歌中充满了对英雄的赏识与同情,英雄的复杂心情在诗歌汇中体现得清清楚楚,给人一种英雄虽败犹荣的感觉;拜伦笔下的美丽女性神圣、纯洁,仿佛他们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女神,各个出神入化,有血有肉。拜伦利用圣经组诗《扫罗王的最后一战之歌》、《耶弗他的女儿》、《致伯沙撒》来体现他自己的思想与感受,将自己内心世界里的苦闷与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提倡思想自由、要求社会平等、呼唤独立人格,是五四时期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方面,都是围绕着天赋人权论而展开的。人权的提倡,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潮演进的必然结果,且在五四时期发展为民主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拜伦《哀希腊》先后有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胡适等多种中文译本。诗中反问对比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韵律的巧妙安排等是其富于诗美感染力而广为传诵的本体原因。同时梁启超等译者的个性化翻译或曰“创造性的叛逆”对开发原诗所蕴含的巨大的革命鼓动力量也不容忽视:《哀希腊》对马君武《华族祖国歌》、胡适所谓“试验的态度更显明”的《自杀篇》及蒋光慈《哀中国》等诗作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世界语运动从发轫到“五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五四时期尤为显著,但未遂五四先驱们所愿的成功。究其发展的原因:一是合乎当时社会需要;二是世界语本身的优点;三是其顺乎人类共同理想。而其受挫的原因:一是汉字存在的合理性,改行世界语不现实;二是其传播时间不长,人们对之了解不深;三是世界语运动者目标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论五四乡土小说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 ,论者早已经注意到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存在和影响。但是对于乡土小说的性质问题 ,或者就乡土小说研究乡土小说 ,或者还缺乏文学史意识。这表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尚未实现从现实性批评完全转化到历史性研究这样一个必须转化的过程。本论题讨论的要点是 :思考五四时期中国乡土小说与五四精神的相一致性 ,以便回答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乡土小说的一个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不仅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现代”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美学精神从“古代”到“现代”的转折点。新的美学精神以科学化、民主化、民族化和大众化为特征。体现在新艺术形象上有三个特点:高扬典型化,摒弃类型化;高扬平民化,反对贵族化;强调科学化,摒弃神秘化。而这些,不仅是属于古代范畴的“近代”与属于现代范畴的“现代”的历史分界线,而且还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真正起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阐释"西化"字面上含义,进而说明其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过程,然后阐明五四"西化"是中国近现代学习西方逐渐深入发展到精神文化层面的结果,最后论及五四"西化"的内容和三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近二十年来,随着文学价值观的多元化及文学批评的渐趋规范与独立,国内拜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特别是在对国外拜伦研究成果大量译介的基础上,我国的相关研究领域尤其是综合研究与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  相似文献   

16.
"五四"前夕诞生的中国新诗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关系,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两者关系的考察,认为两者之间既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又有重大的变异与发展,笼统地说"断裂"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7.
湖南人的“独立之根性”是湖湘文化精神特质的一种人格化表现。这种“独立之根性”使以政治为本位、以“经世致用”与“原道”作为人生的基本的行为主导方式的湖湘士人特别重志节,特别重独辟蹊径,特别重天下苍生,特别重“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而表现出一种“宏识孤怀”、“敢为天下先”的“原道”的襟怀,乃至“殉道”的英雄气。五四时期的湖南报人,在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最充分地表现了这种“独立之根性”,最充分地表现了一种探索大本大源的血性、刚性和智性。具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刚正不阿的人格精神,一是独辟蹊径的求索精神。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的工具层面和思想层面来观照"五四"文学语言的建设问题,分析了从古代走向现代的特 定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学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领导下,五四运动实践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五四运动昭示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的基本思想;五四运动体现了《共产党宣言》所表明的一切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都是意识形态革命的基本认识;五四运动彰显了《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世界性的基本特征。五四运动与《共产党宣言》基本内容的高度契合,推动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表明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启蒙运动。从此,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新时期。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的领袖不是一个,而是一个"领袖群体"。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这"四大领袖"在运动中各有独特贡献;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激进主义与自由主义四面旗帜,他们各举一面,各领风骚;他们之间"颜色相同","主张不一",这是中国现代化应走什么道路的歧见,当时还不是敌我问题;"四大领袖"的历史地位过去长期不被承认,"唯阶级斗争史观"是其祸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