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江淮地域概念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封建社会自唐中叶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日渐显著,继至五代两宋,这一南移的行程大体完成,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超越了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经济重心的转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地域概念上也必然存在着一个过渡地区。然而,当今史学界在研究唐代经济发展时,虽有众多的文章专著论述过江淮,但对江淮地域的具体规定,却缺乏一致的理解。这样,势必给唐代经济史的研究带来许多困难和混乱,因此,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深入研究唐代经济及其重心转移的历史过程,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爱平  刘季富 《殷都学刊》2001,(2):46-48,95
宋以前,中国经济、文化、人口重心一直在北方,所以,军事优势也在北方.宋以后,经济、文化、人口重心南移.到明清时,南方表现出军事潜力.鸦片战争以后,军事重心移往中国南方.  相似文献   

3.
张家驹先生著"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一书,1957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的内容是从北宋政权的建立和南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谈到金人统治下北方的残破、南方人材的勃兴,着重说明了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完成其南移行程的时代.张先生试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来阐述历史、分析问题,从繁杂的史料中,以社会经济作重点,突出地以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作为一条红线,把两宋的历史面貌勾画出一个轮廓来.张先生的努力是有成绩的.但我认为这本书在观点上是有错误的.张先生把历史的发展几乎完全归功于封建统  相似文献   

4.
继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后,由于沿海客观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明代统治者开始在东南沿海建立海防体系,沿海设水寨、卫所、城堡三重防线。这是海防史上首次在沿海布下责任、分工明确的长期防御线。这是防务重心南移的开始。在明代海防基础上,清代东南海防进一步加强。水师营制更为完备,防守汛地也更为明确。逐步完成了防务重心的南移。从明代东南沿海抗御西方殖民者、平息倭患,到清前期统一台湾、平定海盗,维护沿海社会稳定的效果看,明清时期构筑东南海防体系的历史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已基本完成.在此过程中,北方战乱、封建王朝的有意识引导、生产力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两宋之际的气候变迁,也是影响这一过程的又一重要因素.宋代以降,北方气候日趋寒冷,导致北方农作物大受影响,从而又间接影响了手工业发展,进而波及商业;而南方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所受波及较小.这一气候变化进程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民生 《殷都学刊》2004,1(1):47-58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 ,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 ,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从上世纪 30年代开始 ,学术界对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从而使经济史研究进一步立体化 ,拓展出新天地。但在许多重要问题上如 :何时形成、何时南移、为何南移等众说纷纭。如何时完成南移 ,就有从魏晋到南宋差距千年的 9种观点。在许多概念、关键词、客观标准等方面还存在着误区和混乱。而且迄今还没有一部全程的、全面系统的专著予以总结。本文对此做了综述与分析 ,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7.
试论六朝家庭伦理观念的演变刘振华六朝时期,一方面是南北分裂时间较长,全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南移;另一方面是社会动荡不安,思想相对解放。就婚姻家庭及其伦理观念而言,也经历了一个上承两汉、下启隋唐的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六朝这一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今天江苏的政区在唐代分别属于河南道的徐州、泗州、(治今宿迁县)、海州(治今东海县),淮南道的扬州、楚州(治今淮安市),江南道的升州(治今南京市)、润州(治今镇江市)、常州、苏州,计9州40县。它位于长江、淮河下游,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的前沿阵地。那么,在唐代经济重心迅速南移过程中,江苏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究竟怎样?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一、州县级别与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9.
程民生 《文史哲》2003,(6):81-86
我国古代北方地区长期以来是赋役并重,唐宋以来尤以劳役特别沉重为特色,而南方地区劳役相对较轻。这是历史形成的社会地域分工。北方役重的原因,主要是政治中心所在,各种社会活动和工程众多,又是防边备战的军事重心,国防、战争需要大量兵员民夫,加以黄河河患频繁,常年劳役着数以万计的沿岸人民。北方人民为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主要的社会劳动生产力,劳役地租转换的经济、财政价值同样十分重要,并体现了与政府之间的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沉重的劳役严重影响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儒学的发展过程既经历了时间中的历史展开,也涉及空间中的地域分化。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心南移,儒学也出现了某种地域上的变化。与经济文化的南移相联系的是江南地区的地位逐渐突显,后者在儒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之一,是所谓"江南儒学"的出现。江南儒学作为儒学的地域性形态,无疑包含儒学之为儒学的普遍品格,但同时又呈现了自身的发展趋向,并有其具体的个性特点。同时,正如广义的儒学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取得新的形态一样,江南儒学也并非仅仅是以往的历史陈迹,而是面临在当代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这种发展既基于时代的具体背景,也以不同学术观念和取向之间的互动为前提,后者不仅关乎儒学自身不同取向之间的交融,而且展开为儒学与其他学派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11.
在义净时期,中国同南海的海上交通重心已经实现了南移。昔日的海上帝国——扶南已经没落,室利佛逝正在迅速崛起,为中国同南海海上交通重心的南移奠定了政治基础。中外的航海技术交流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和阿拉伯在航海术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为中国南海海上交通重心的南移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2.
六朝商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两汉到隋唐,是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重要时期,偏居江南的六朝,在这一时期对南方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作为一个时期社会商业活动状况的晴雨表的商税,在六朝有着明显的反映。因此,考察六朝商税的征收税目及征税状况,对于分析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就得到开发,是我国西南边疆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变化,却一直是西藏重心所在,在西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影响古城形成的因素很多,诸如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但地理因素在拉萨的形成过程中,无  相似文献   

14.
程民生 《中州学刊》2007,1(2):168-171
中国古代的河内地区曾是国家的经济重心所在。在北方地区,以地理环境优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稠密,生产发达,人烟繁庶为特色,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即使在经济重心南移以后,北方地区经济普遍衰弱的大背景下,仍长期保持着富庶地位,稳定性极强。是三河地区唯一没有衰退的地区,在北方经济史中有着独特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一、历史上的江西 江西省区有与现在范围大致相同的行政区域建置,始于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 从隋唐开始,由于全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江西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 初唐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阁序》中,形容江西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证之史实,确非虚言。 1、从江西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处的地位来看  相似文献   

16.
福建区域文化对河洛文化的承接与创新,顺应了中国古代社会于唐宋间由前期向后期过渡,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吾道南矣”表明中华文化文脉的向南延伸;“道南理窟”的形成,表明以朱熹为代表的福建及南方诸省学者继往开来,以儒学为主干,吸收融汇佛、道思想,创新儒学,完成中国文化重心完整南移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7.
北宋前期,鄱阳湖经济圈以核心城市为支点,以传统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新产业的迅猛成长为亮点,成为王朝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在其发展的带动下,该区域的文化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该地区由此逐渐成为北宋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南移的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18.
安徽位于我国华东腹地,襟江带淮,西承中原,东附沿海。安徽的历史源远流长,上溯五十万年,人类的祖先“和县猿人”已生活在江淮丘陵,在原始社会之初,淮河流域已进入农业开发阶段了。自秦汉以降,安徽的经济开发,由此向南推进,经济重心亦逐渐南移。安徽地势扼要,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自秦汉以来,是历代封建大一统王朝政治统治的腹地。安徽的地理位置,安徽的历史发展,制约着安徽古代城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浙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以来形成的浙江地域文化,是中国最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隋唐以后,随着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南移,特别是南宋定都杭州以后,浙江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重镇.深入研究和发掘浙江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从学术的层面说是中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的意义说,这一工作将有助于当代的浙江人更深刻地认识浙江省情,总结浙江经验,弘扬浙江精神,从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创造出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唐代朔方军何以未割据自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明方军是唐王朝的一支边防军,也是唐代活镇中势力较强的军队。安空之乱后,各地藩镇先后不同程度脱离甚至反叛中央,唯朔方军始终恭顺中央,并且在平定安由之乱以及削平各地落镇叛乱战争中超过很大作用,写真名割据藩镇形成鲜明对此。对于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史学界大多认为,朔方军对中央经沂采源的过分依赖,决定了它只能恭顺中央而不能割据自立,这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考察唐代历史,自安由乱后,唐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唐政府也曾于南方设立了为数众多的节度使、经略使晋,而这些地区导明方军镇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