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现代化需要文化反思,尤其是对"五四"新文化模式进行检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绩是伟大不朽的,但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负面效应。要开拓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的新界面,超越"五四"而重新理解和阐释中国文化传统,必须探索两个问题:一是中华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从传统拟家族性向现代个体性转化的问题,另一个是从排斥西方文化和文明到吸收西方文化和文明的优秀成果的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与人文科学的命运王岳川人文科学在20世纪初曾经大红大紫,但到了世纪末却面临诸多困厄,甚至在后现代平面地毯式消解中,人文科学连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丧失自己的地基。一、"尚力"意识形态与人文知识之"用"中国传统文化尽管也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  相似文献   

3.
高兴 《兰州学刊》2014,(4):80-86
中国现代作家的城市意识幽微复杂,它既关乎新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又折射华夏子民的城市文化心理。对通俗小说作家、左翼作家、早期海派作家、"新感觉派"作家关于民国上海的多元叙述进行话语分析,考察中国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谱系,可以透视中国人审视和接受现代都市的精神脉络及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在"失语"遮蔽了中国文论话语,中华文化严重"西化"的危机时刻,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当代文论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如何体认中国文化与文论的异质性,如何重建中国文论话语、重塑中国文论的学术主体性、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以及如何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又吸收作为全人类文化成就的新型话语系统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华语电影工业体系与市场体系的竞争,是电影产品在传播内容上的深化拓展以及思想与美学主题的进一步整合,伴随着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文化多层次全方位的聚合与重构过程。全球化时代,经济与文化高度互动的现实语境,要求通过华语电影产业的品牌化运营,更有效地构造"民族性"与"现代性"交织的本土文化时空,并能有效拓展东西方互看视阈中的新的文化视野,建构起与大国"身份"和"风度"相符,并具备国际化素质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现代发展的逻辑线索──论现代新儒学与中国哲学的三次转折吴疆学界倾向以"代"的概念划分现代新儒家的众多人物,但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划分方法却掩盖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中的逻辑线索问题。其一,以"代"来划分人物是从外延上来进行,这样就使"第一代"、...  相似文献   

7.
"现实主义"是中国"五四时期"引入的一个概念。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被选择并不是简单的偶然,而是基于"五四"一代作家"审美拯救"的乌托邦冲动,它在中国的接受与衍生,正应合了中国现代文学拯救与启蒙的文化工程之需要。"中国现实主义"有别于普遍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作家"审美拯救"的一种必然形式。  相似文献   

8.
吴雪丽 《兰州学刊》2011,(9):194-198
"文化寻根"作为一种现代现象,作为对"全球化"和普遍的"现代性"话语的反抗,包含了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文化认同和身份建构的复杂性。在民族文化的"自我"与"他者"之间、在"寻根派"的"本土"认同与"世界"镜像之间、在个体的记忆置换和真实的生命经验之间,"文化寻根"不仅构成了在"全球化"视野中寻求身份建构的中国经验,而且它所呈现的问题也具有丰富的文化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脱贫与中国乡村脱贫致富及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脱贫与中国乡村脱贫致富及现代化进程高长江吉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我们描绘了迈向21世纪的宏伟蓝图。对于我们这个刚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农业大国来说,"九五...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革命文学思想是他在域外革命文学思想和中国现实的主体体验中纠葛而成的,是他融会先进思想文化资源、积极批判中国国民劣根性、探求中华民族"固有之血脉"和追寻现代革命精神的结晶。鲁迅革命文学思想的发生标志着中国革命文学思想的现代生成,并与其创作、译品一起推进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进程,且使中国革命文化得到提升并成为世界左翼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刘英俊 《兰州学刊》2014,(4):203-205
2012年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的规定淡化了家庭伦理,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亲亲相为隐"原则背道而驰,造成刑事诉讼制度运行路径的不畅,制约了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现代刑事诉讼制度与传统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反映出惩罚犯罪和维护伦理这两大价值之间的利益博弈。就现代刑事诉讼制度建构而言,应该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以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2011年9月17日,由新疆哲学学会主办、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和新疆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承办的"新疆哲学学会2011年年会"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新疆哲学界专家学者和高校部分师生一百余人参加了本届年会。会议围绕"现代文化与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转型"这一主题,从哲学与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与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新疆精神、现代文化与新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四个方面展开了深入广泛的探讨和交流。现将此次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可以找到现代体育发展的需要。传统体育文化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观""身体锻炼全面观""休闲体育健康观""个人修养道德观"等,对现代体育的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元代农业职业教育超越了以往"农官劝农"的传统模式,在吸收历史经验基础上,诞生了"社学"模式。元代"社学"是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农民教育的创举。元代"社学"组织形式尤其是教育与生产的双重属性,普教与职教的双重教育,农师与经师的双师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法等对于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均有借鉴意义。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必须依托自身文化的土壤,在总结与发展历史经验过程中完成时代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试论儒学对日本古代法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儒学对日本古代法文化的影响何勤华孔子创立、并经其弟子们发扬光大的儒家学说,经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中国官方的统治思想之后,也开始浸入中国的法律之中,成为中国法文化的基础。这一过程至隋唐得以完成,中国的法律"一准于礼",儒学与法律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传统和传统的德育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文化传统和传统的德育文化杨启亮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它与中国的传统德育文化有哪些相关机制?说中国文化有"以德育代宗教的优良传统"。①,实际上已经提出了这个研究课题。当人们认识到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是人类共处的重要前提的时候,就认为考...  相似文献   

17.
维吾尔族文化转型所面临问题的解决路径: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增强"四个认同"教育;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提升各族人民整体素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逻辑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曾昭式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是从中国近代文化的嬗变开始的,它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的基础上,为着中国当时社会的需求,在与西学碰撞中逐步形成和建立的。逻辑学作为西学内容之一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产生一定的影响。逻辑学在中国现代文化的...  相似文献   

19.
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是近代中国人民检验一切文化的试金石。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各种"主义"与"思潮"纷纷涌现。面对形形色色的"主义"与"思潮",中国人民该怎样进行文化选择?根据文化的优势扩散原理,越是先进的文化越容易被人们优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优势"、"高势位"是其在中国得到传播的根本原因。其在中国的早期播扬经历了从"一鳞半爪"到"树根立魂"的过程,它符合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具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因子。而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读者———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实现了"视界融合",而且达到了"文本意义上的创生",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20.
郑春 《文史哲》2001,(6):30-35
现代作家在海外留学过程中的专业"转向",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所谓转向,是指放弃原来所学专业转向文学,如鲁迅、郭沫若"弃医从文"、胡适"弃农从文"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时代的作用、文学的影响、兴趣的转移以及留学生内心深处的开创意识。从科学到文学,表面上看是学人个体一种角色和追求的转换,实质上则是文化群体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思想和境界的超越,它标志着中国知识界思考、认识以及目标的提升和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