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乐青春》2010,(10):16-16
鲁迅先生从小就学习刻苦。 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为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到南京鼓楼街共把奖章卖了,  相似文献   

2.
与同时期的鲁迅、周作人、胡适、陈独秀、郁达夫等人不同,林语堂的成长过程比较特别.鲁迅等人走的是从"中"到"西"的路子--从小接受的是国学教育,长大后才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如鲁迅从七岁到十七岁读的都是私塾,到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后才接触西方教育.而林语堂从小学到大学读的都是教会学校,教会学校注重神学、外语而忽视国文,这就必然割断了他与中国文化的血脉.  相似文献   

3.
中国血统美籍著名教授赵元任,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邀请,来华作学术性访问,五月十七日抵京,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来南京,二十七日去常州市。赵元任原籍江苏省常州市,青年时期曾在南京就读于江南高等学堂,抗日战争前又在南京工作多年,南京又有他夫人的祖父杨仁山居士创办的金陵刻经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4.
伟大来自平凡 迄今我们所看到的鲁迅先生最早的诗歌是一九○○年写的《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这时鲁迅先生十九岁,正在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求学。这三首诗是作者渡年假后回到学校写的。诗句是:  相似文献   

5.
方伯谦(1854—1894)是清末北洋海军屈指可数的高级将领,他的一生与海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我国早期海军的建设曾有过一定的贡献。本文拟对他的略历及其海军生涯作一介绍。(一) 方伯谦,字益堂,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人。生于1854年1月14日(咸丰三年,癸丑十二月十六日)。1867年6月(同治六年五月)考入刚创办的福建船政局附设的英文学堂(又称后学堂)第一期,学习驾驶专业。这时他年方十三周岁。由此机缘,使他得以跻身于初创的中国海军事业。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他战斗的一生中,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教育工作上,也同样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一九○九年从日本留学回国以后,先后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绍兴师范学堂等校任教。到北京以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世界语专门学校、集成国际语言学校、黎明中学、大中公学、中国大学等八所学校兼课。后来由于军阀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南方,由厦门到广东,仍然从事教育工作。他先后教授的课程有生理学、化学、博物学、中国小说史、文艺理  相似文献   

7.
鲁迅诗歌的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因为鲁迅诗歌不但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旧体诗和民歌体诗、外国诗式而创作的宝贵文学遗产,是本世纪前三、四十年中国历史进程的艺术概括和伟大史诗;而且也是鲁迅思想的艺术再现,是研究鲁迅思想发展的重要依据。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期所写的诗,是迄今为止所收集的鲁迅诗歌的最早作品。这时期他的其它  相似文献   

8.
第二回 鲁迅等一行三十四人乘坐神户丸首途日本 鲁迅搭乘大贞丸到达上海,以后去日本的情况如何?首先,请看下列文件: 1.《公信八二号》(明治三十五年三月二十六日接受) 南京陆师学堂俞总办率领留学生出发来本邦之件: 江南陆师学堂总办江苏候补道俞明震,此次奉两江总督之命,兼任学务观察,率领该学  相似文献   

9.
孙尧天 《文史哲》2023,(2):31-43+165
自1898年进入南京的新式学堂,至1906年从仙台医专退学,鲁迅近十年的主业均密切围绕现代科学。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倡导科学救国并呼吁破除“迷信”,但从《科学史教篇》开始,他的思路发生了明显转变,并最终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鲁迅首先回顾了科学发展的历史,他指出科学应当以探求自然界真理为目的,而清末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同时,鲁迅也将西方科学史内在的认识论问题引入了清末知识界,他接受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家华惠尔、赫胥黎以及丁达尔的启发,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并依据人性的整体立场建立了批判视野。鲁迅由此形成的科学观深刻区别于清末科学主义者。在《破恶声论》中,他尤其重点反驳了《续无鬼论》与《无鬼说》中破除“迷信”的说法,鲁迅强调科学的边界并赞美“迷信”内在的道德及美学意蕴。从破除“迷信”到主张“伪士当去,迷信可存”,这种变化清晰显示出鲁迅早年科学观走向成熟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关于鲁迅生平赴日本的事,我国迄今为止的所有鲁迅年谱、年表和传记,都写着鲁迅一生共三次去过日本。这就是:一九○二年春赴日本留学;一九○三年夏暑假返家后再赴日本继续留学;一九○六年六月回家结婚后又再次赴日本留学。一九○九年夏天,鲁迅离开日本回国,经许寿裳的介绍,先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次年八月,回到故乡绍兴任教,直至一九一二年二月下旬离绍兴去南京教育部任职。那末,鲁迅在一九○九年回到祖国以后,是否再也没有去过日本呢?其实不然。最近,我们查阅了鲁迅在一九一○年至一九一一年间的书信,特别是一九一一年致许寿  相似文献   

11.
建国前的中国海军主要有四支,即闽系(或称马尾系)海军、青岛系海军、电雷系海军、黄埔系海军。在中国近代史上,闽系海军主导着中国海军的活动,因有中央系海一军之称。一、福州船政局创立与闽系海军的诞生1868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清在马江建厂造船,创办“福州船政局”,培养近代技术人才,附设学堂,以创建中国近代海军,不久,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由沈葆桢接任船政大臣。马尾造船厂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1870年8月,沈葆桢奏请以李成谋为福建水师提督,将马尾厂自制的兵船和英、法购回的蚊子船,建成近代海军一一福建水师。1878…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日本时期对"尼采主义"的接受、进化观的形成,以及上海时期"共产主义"信仰的成熟,都与他南京时期的感性生活和理性反思密不可分。南京为鲁迅提供了政治生活、科学思潮、文化模式等多元的生态场域,尤其是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时代主题与个人理想的碰撞,信仰建构所涉及到的知识构成、精神诉求、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参照资源。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一生用熔铸着民族传统经验和个体生命体验的思想,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不可取代的精神资源,而"海洋"元素也可视为理解其创作与精神的新思路.从地域空间来看,浙江绍兴、南京、日本仙台、厦门、广州、上海等地都留下了鲁迅的足迹,面海而居的环境与对生命人生的思索相遇,使其精神世界更加敞开,作品中多样的"海洋"物象更是开拓了他的创作视野.从精神层面来看,鲁迅有着开放探索、追求个体自由与独立的思想,正与海洋文化精神具有某种同构性.尽管鲁迅一生似乎并不热心"海洋",但这并不妨碍他生命中与"海洋"的邂逅,以及文学作品与精神气质中浪漫的"海文化"气息,以此可以窥见"人间鲁迅"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近现代文化史、文学史上,鲁迅是引进外国文化、文艺,交流中外文化的杰出人物.他所从事的翻译、介绍、评论、研究外国文化思想和文学作品的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一、从文艺为"立人"、"治人"到"新人"鲁迅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始直接受到外国文化思想熏陶.在南京求学时期,严复译述的《天演论》,便象一阵清新的空气,扑进鲁迅的心胸,一新鲁迅的耳目.它成为鲁迅最早  相似文献   

15.
谢茂发 《云梦学刊》2007,28(6):49-51
19世纪80年代后,晚清海军教育逐渐展开,北洋海军、福建海军、广东海军都创办了海军学校。1891年,南洋海军也创办了自己的海军学校江南水师学堂。学校最初招生严格,课程设置适当,管理较好。进入20世纪后,学校的招生放松,教学、管理也相应松懈下来。结果,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6.
宋朝的时候,有个非常爱动脑筋的小孩儿叫毕升。毕升家里很穷,没钱供他上学。小毕升非常羡慕那些在学堂里读书的小朋友,他经常站在学堂窗外偷听老师讲课。每次偷听、偷看学到的字,他都牢牢地记在心里。家里没钱买纸、笔和、圣,他就在地上写,用树枝当笔;在墙上写,用木炭当笔;在桌子上写,  相似文献   

17.
王瑶,山西平遥人,著名的文学史研究专家。鲁迅研究只是他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1953年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这为他后来从宏观角度研究鲁迅打下了基础。此前,出版过《鲁迅与中国文学》。1983年,他把近三十年来所撰写的论文,分别编为《鲁迅作品论集》和《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前者是研究鲁迅专著,后者有些篇也论及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还有一些研究鲁迅的论文,散见于各报刊。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现代中国真正做到严格意义上认识自己的少数哲人之一。鲁迅的思想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他敢于拷问自己的灵魂,他思想理论上激烈的反封建与生活实践中对某些传统的妥协退让形成了深刻的矛盾和反省;他承认并不断清除自己灵魂里的“毒气和鬼气”;他从外宇宙和内宇宙的不同层面来解剖自己,用“中间物”的思想为自己定位,咀嚼着痛苦,顽强地承担起人生和历史的责任。鲁迅的伟大源于他对自我的认识和解剖。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一个离却故乡,走进"荒原"的"独行者",又是一个时时怀念、眷顾故乡的游子。从1898年鲁迅17岁离开绍兴赴南京读书起,除了1910-1912年在家乡任教两年和1919年的一次短暂的回乡搬家外,鲁迅就再未回过故乡。可以说,他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他是一个失却家园的游子。但是,鲁迅在其孤独、痛苦的精神世界中,还是为自己找到了一块温情的、诗意的空间──故乡。鲁迅心目中的故乡,是他平衡心灵冲突的域阀,慰藉情感寂寞的梦幻,缓弛精神焦灼的清醇,是他精神家园的写照。"作为一个二十世纪接受了现代文化的知识者","价值上早已告别了'故…  相似文献   

20.
我们是在伟大的时刻,纪念一个伟大的人。 鲁迅在孙中山逝世一周年的时候,写过一篇题为《战士和苍蝇》的短文,引了叔本华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这个话今天应当用在鲁迅自己的身上。二十世纪初鲁迅进入思想界和文学界,直到现在的历史进程表明,随着时间距离的远去,愈来愈显示出鲁迅思想的伟大生命力。鲁迅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灵魂的解剖,难道不是被二十世纪已经走过的历史证明了么?鲁迅的思想是现代的,他是二十世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是现代中国的思想先驱,不认识思想家的鲁迅,也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革命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他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伟大的思考者,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