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斌 《理论界》2001,(6):60-60
任何教育都是“附属于社会的一个体系”的,是它的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展现社会根本理想、流行观点和主流信仰。 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也是新世纪教育精髓的体现。重视人的主体性,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构建主体性教育,它的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突破口。 什么是主体性教育?我们认为,主体性教育首先应承认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从人与物的关系角度看,物是客体,而参与认识和变革客观事物的人是主体,这是哲学上主体论。但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教师与学生是否为主体的问题,而是从教育培养学生以及教师…  相似文献   

2.
主体对我思哲学的反思,促进了对话哲学的出场,表现在三个方面的转变:从自我本位转向关系本位、从权威下的单向服从转向对话下的互动理解、从我思主体的同一性转向交互主体的约定性.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将人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历史主体.人文教育同专业教育的分歧不在于教育目标上的差异,而是达成目标的路径不同.前者,以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人文教育主张以"个人发展"为导向,培养人的理性能力;后者,以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专业教育主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的专业技能.两者分歧的实质是高等教育中"个人本位论"同"社会本位论"的对立.教育目标的同一性为两者的优势互补提供了可能,理性实践者是其融合的最终结果.理性实践者的要义在于:高等教育应当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人文教育为基础展开教学,力求开拓出一条以借助专业教育的提升,实现受育者全面发展,成为"适格"人才的教育进阶之路.  相似文献   

4.
权利本位是我国新时期法学领域最具引领性的法学理论之一,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新时期法学观念的变更和法学理论的更新。但权利本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从个人权利本位到社会权利本位的变革过程。社会权利本位要求以社会上的所有人、每个人为本位,人人是主体、人人有权利。而要实现社会权利本位,就离不开国家干预,国家干预是实现社会权利本位的基本要求,由此导致相应的法律发展问题。这是一种新的权利本位论。  相似文献   

5.
现代新心学是现代新儒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其哲学核心理论是心物论。本文从心物相即、心物合一、心外无物三个心学命题入手 ,分析了现代新心学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新心学的心物理论 ,表现了与西方唯心论不同的理论特色。把握新心学的心物论 ,可以把握心学理论的基本结构与中国唯心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恶·罪·善--康德的人性与宗教关系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批判哲学运用先验综合方法,从诠释知、意、情主体功能出发,在真善美三个领域中阐明了人能认识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人可以希望什么三大经典哲学命题,被称为“哥白尼式”的思想家。然而,当康德用其三大批判解决了三大经典哲学问题后,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更为深刻、宏大的哲学问  相似文献   

7.
胡静雪  闫莉 《理论界》2005,(10):132-132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应建构向类本位形态转变的新模式,提升人类的生命意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命是人类存在的载体,自然也是教育对象性主体的基础。而校长作为以学校为单位的教育组织的领导者,必须拥有较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探索民法追求作为民法本位研究的逻辑起点,梳理国内外民事实定法本位的流变规律,质疑民法社会本位说,提出作者的民法本位观即近现代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论,采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多学科、多视角的方法对民法本位的种种基础进行分析.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价值标准和中心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在形式.以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观作导引,对民事实定法析辨,结合司法实践,论析社会顾虑与本位原则.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建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9.
近十多年来,出现了关于教育本质的许多新的看法,而且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的本质到底有没有一个普遍的答案呢?本文从哲学的视角来探究"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一基本命题。基于对西方几个主要哲学家思想的探源,得出"教育的本质是实践的"这一结论。并且,通过对教育目的、教育主体、教育原则和教育过程的分析,来论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教育立美论──中国教育整体美育化的构想(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立美即教育美育化足是教育在哲学意义上的本质回归,是素质教育的美学命题和美学提升.其基本逻辑是:教育是塑造人的社会活动;而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其逻辑结论必然指向教育立美即教育审美化.具体说,教育立美包括教育的非功利价值取向、美学文化追求、情感特质、人格内涵、艺术教育、自由思维、形象思维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的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内造出了一个逻辑主义的知识论体系。这一体系以图象论为基础,以命题分析理论为核心,又以对自然科学命题的解释和分析作为其最后的落脚点。所谓图象论,简单地说,就是命题与事实,从而语言与世界之间是一种相互对应的图示与被图示的关系。其中,命题与事实之间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组成命题的初始符号与构成事实的客体之间处于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中——这两点是图象论的基本要求。基于图象论而作出的命题分析区分出基本命题、命题和逻辑命题三种不同形式。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逻辑特点。借助这种分析,维…  相似文献   

12.
《逻辑哲学论》中的神秘主义是前期维特根斯坦的重要思想之一。西方学者对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它同《逻辑哲学论》中其他思想之间的关系评价不一,而且这些评价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事实上,如果从全局的视域来考察《逻辑哲学论》就会发现,通往神秘主义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语言哲学的路径;另一条是逻辑哲学的路径。神秘主义是维特根斯坦对有意义的科学命题和缺少意义的逻辑命题进行分析所推导出的一个逻辑结论,它与《逻辑哲学论》中的图像论和逻辑哲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整体性表明维特根斯坦力图实现经验的自然科学、先验的逻辑学和超验的伦理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西方理解论的冲突与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各派哲学始终关注理解问题,并建立了各种理解论。近代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解论和当代流行的人文理解论,是西方哲学两种主要的理解论模式。科学理解论从科学认知出发,在主客关系中片面追求客体性;人文理解论从人际理解出发,在主体间关系中片面追求主体性。二者都未能全面地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基本关系和基本属性,在尖锐对立中陷入了理论困境。只有从马克思实践论世界观出发,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在实践的主客关系与主体间关系、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中,才能建立完整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新哲学理解论──实践理解论,进而从根本上超越西方哲学理解论。  相似文献   

14.
罗浩波 《天府新论》2008,(5):13-18,143
文明哲学是关于人类社会文明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是认识和研究文明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在整个文明学科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马克思主义文明哲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文明本质论、文明结构论、文明互动论、文明主体论四个基本层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明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5.
章礼强 《北方论丛》2006,1(3):145-148
国内外民事实定法本位不断变迁。民法社会本位说多存疑问,所谓民法本位观,即近现代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论,则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理论基础。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价值标准和中心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载形式。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设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是进化的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对民法的哲学思考--以民法本位为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价值标准和中心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载形式。本文以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观作导引,析辨民事实定法,并结合司法实践,论析社会顾虑与本位原则。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设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17.
韩璞庚  樊波 《学术界》2003,(6):73-77
卡西尔从康德哲学出发 ,拥有了两个新的思想法宝 ,一是符号论 ,一是文化论 ,也就是卡西尔哲学的基本命脉 ,同时也是卡西尔美学思想和艺术思想的主要基石。卡西尔认为 ,艺术符号不同于科学符号的创造 ,也不同于神话符号的创造 ,还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符号。它认为艺术符号具有属己的审美特征 :丰富性、普遍性、真实性、间隔性、解脱性。  相似文献   

18.
人、主体在哲学中赋有特别的意义,哲学史也可说是一部主体观念史.主体范畴的演变,依其自然的次序为渊源、奠基、凯旋和衰亡四个阶段.古希腊文明里,智者派普罗泰戈拉首次将人提升至度量万物的衡准.近代之初,笛卡尔则于经典命题"我思故我在"中为主体哲学作了奠基.及至康德、胡塞尔,最终将现代主体性哲学推向了顶峰.然而,20世纪前期和中期,人们却见证了"主体终结论"的狂欢.当今的主体论域内,多样化的理论正在展开:个体、主体间性、后现代主体等.  相似文献   

19.
“哲学的终结”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结论,后现代主义哲学彻底否定了传统哲学,得出了“哲学消亡”的命题。本文从对这一问题主要涉及到的三个层面再探“哲学终结论”。  相似文献   

20.
“天人之辨”、“天人合一”问题历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之所在。那么,如何对这一古老的命题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评估呢?我们认为:一、“天人合一”究其实质是个哲学命题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奥义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哲学精神在神州大地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已积淀,凝结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天人合一”首先是个哲学命题。说它是个哲学命题,因为它是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这样一些永恒的哲学主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历史表现。对此,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