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近年笔者在整理明代回回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关西域回回入附内徙中原的记载数量最大,始自明太祖洪武中,迄至明神宗万历初,历时二百年,年年有之,月月不乏,可谓是继元代以后中国历史上西域回回入附中原的又一次高潮。兹仅就明代西域入附回回的人口及其分布情况作一简要介绍,或可有益于明代回回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明代西域回回入居内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洪武至宣德年间(公元1368—1435年)是入附初潮期,有三个特点:其一,入居回回多为西域各地入贡使臣,而极少商旅,且多是单人匹马,绝少联络成队、聚族内徒者;其二,自永乐以后,对入附回回的政治、生活待遇,已形制度,多授以官职、赐以财物;其三,洪熙以前,入附回回多处京外卫所,宣德以后,则多安置京师。第二阶段,正统至正德年间(公元1436—1521年)的入附高潮期,有四个特点:其一、入居内附回回多成群结队,人数甚伙;其  相似文献   

3.
明代西域回回循丝绸之路大量涌入中原,经商营利,多不思返,定居中原各地者多达十数万,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继元代以后西域回回入附中原的又一个高潮。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迫使入附回回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就必然要引起其职业结构的变化,而职业结构的变化又决定了回回民族经济特点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又促使了回回民族本身的最终形成。笔者将明代史籍中的有关史料整理归纳,缀连成篇,按入附回回的职业门类分别论述,以飨同人。  相似文献   

4.
关于回回姓氏何以马姓居多的问题,甘肃省伊协副主任薛文波撰文陈述了自己的见解:我确信马姓来源是由于回回名字的译音。这和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译音有关.如《明史》载:“天方古筠冲也,名天堂,又曰默加……相传回回教之祖曰马哈麻者……”。明代马欢《涯瀛胜览》载:“到一城,名蓦底纳,有马哈麻圣人灵寝”。又明代黄瑜《双槐树钞》:“今所谓回回历者,相传为西域之地,年号阿剌必,时异人马哈麻之所作也”。以上  相似文献   

5.
有关明代蒙古与西域的关系,往昔论著极少涉及。由于史料缺乏,笔者只能勾画一个粗略的轮廓。至于深入探讨,恐还有待各种民族文字资料的发掘和整理。本文拟就大漠东西蒙古(主要是瓦刺)与西域的关系以及回回人在蒙古统治机构中之作用等问题试加论述[注1,下同],也许对西域史的研究有所裨益。一蒙古与哈密、沙州三卫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即挥戈西向,征服了天山南北和中亚各地,并置达鲁花赤进行统治,又命回回人牙刺瓦赤总督一切军政事宜。后西域诸地或直属元廷  相似文献   

6.
季潭宗泐是元末明初的临济宗名僧,明初先后住持中天竺寺、径山寺、天界寺,担任僧录司右善世,是当时佛教领袖.他撰《献佛乐章》,成为明代国家佛教法会的献佛歌曲;讲经说法,与明太祖唱和诗赋,拒绝还俗为官;奉命注释《心经》等三经,颁行天下;奉使西域取经,招徕藏民朝贡;推动设立僧录司等僧司衙门,管理佛教;推荐释道衍侍燕王朱棣,终致靖难之役;修建寺院,特别是主持徙建天界寺,成为南京三大寺之一;能诗善书,与来复并为明初最有名的诗僧.他既曾受到明太祖多年宠荣,名噪于时,最终又被牵连进胡惟庸谋反案,遭到皇权抛弃.  相似文献   

7.
流人,《释文》解为“有罪见徙者”。《隋书刑法志》说:“流刑谓论可死,原情可降,鞭笞各一髡之,投于边裔,以为兵卒,未有道理之差”。这就是说,因罪而被流徙者,均谓之流人。关于明代四川籍流人谪戍辽东,《明实录》、《辽东志》、《全辽志》等均有记载。那么,他们是在怎样一种情况下被谪戍辽东的呢?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有明一代所实行的残酷的流人政策。明初规定,犯有二十二条“合编充军”罪中的任何一条,都可定罪充军为流人。所谓二  相似文献   

8.
张文德 《西域研究》2013,(3):122-131,156
明代士大夫尤其是江南士大夫在他们的笔记中记载了大量的回回形象,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汉地回回人的现实生活,也反映了汉族士大夫对回回的评价。回回入居中原后,坚守其宗教习俗,张扬其义气性格,汉族士大夫对其有褒有贬。明代士大夫对回回形象的描述反映了汉文化与回回文化之间的接触与碰撞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农耕与游牧、农业与商业两种文化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发展演变也是回回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进程之一。  相似文献   

9.
萨都拉是元代著名的诗人。他是山西雁门(今山西省代县)人。有《雁门集》传世。共收其诗作六百首。关于他的族別问题,有人说他是蒙古人,有人说他是回纥人(即今维吾尔族人),也有人说他是汉族“冒为回回人”。据陈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一文确认是回回人,这  相似文献   

10.
明代瓦刺是蒙古族的一支,元代称之为斡亦刺。十三世纪蒙古人统一西域,建立了四大汗国,在西域各地广辟官道,遍设驿站,减少了丝绸之路上的艰难险阻。而紧随蒙古人入主西域的回回凭借其出类拔萃的商业才能和得天独厚的多语言条件,很快与西域的商业前辈畏兀儿人齐驾并驱,并取而代之,成为继粟特人,畏兀儿人之后,垄断丝绸之路的最后一个商业民族。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但对陈诚《使西域记》的提要出现严重失误。作为明代唯一的一份使西域报告,《使西域记》的记实性、广博性是毋庸置疑的,由于陈诚亲历其地,事事当心,如实记录,细致入微,这份西域考察报告所涉及的社会内容是极为广泛的,蕴涵了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它对15世纪中亚社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有着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诚和《西域行程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诚是我国明代卓越的旅行家、外交家,他虽是“草莽一书生”,却先后五次攀雪山,越葱岭,渡湍流,过荒漠,奉诏出使西域,行程数万里。他不仅开拓了明代中西陆路交通的新局面,而且根据其西域的亲历目睹,撰写了《西域志》二卷,这是有明一代有关中亚历史地理的唯一著作。其《西域志》上卷为《西域行程记》,下卷为《西域藩国志》,通称《西域行程记》。拙文拟就陈诚出使西域的行程及其著述的价值试作论析。一 陈诚,字子鲁,约生于1365年,江西吉水县人,洪武甲戌进士,授行人。诏往北平求贤,山东蠲租,安南谕夷,皆不辱命,曾升翰…  相似文献   

13.
<正> 读《文史哲》八○年第二期孙达人同志《明初户口升降考实》一文(以下简称孙文)颇有启发。然而,对文中关于从洪武初至洪武十四年的十多年间户口增长661.6%,洪武十四年后明代户口基本上没有什么上升,及明初南北户口的升降已出现“绝然相反”的趋势等一系列论断,我们却不敢苟同,特提出来就教于孙达人同志。  相似文献   

14.
我国研究回回民族史的论著不算很多,迄今涉及元代泰不华这位历史人物族源的论述尚不多见。陈垣的《元西域人华化考》认为泰不华是钦察人,但未论述是否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还有一些研究回族和伊斯兰教的论著,所列举的《元史》以及其他史书里的西域色目人中可信为穆斯林者,也未提到泰不华,甚至泰不华误为蒙古人者也不少。可能泰不华之名似属蒙古名之故,许多史料里又寻不到泰不华是穆斯林的蛛丝马迹,因而很难被人们所注视。笔者试图探讨泰不华的族源和穆斯林问题,籍以弥补回回人的族源史料,由此证实回回民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的密切关系及其所起的作用。笔者根据泰不华史料和江苏省六合县达氏族谱资料试作一次初探,希由此能引玉,获得更深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吴与弼(公元1391—1469年),字子傅,号康斋,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是明初重要的理学家、教育家,其所开创的“崇仁之学”,对明代学术思潮和教育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的作用。学术史家黄宗羲编撰《明儒学案》时,以吴与弼的“崇仁之学”为开篇第一卷,其原因正如黄本人所说:“微康斋,焉得后世之盛哉?”(《明儒学案》卷一,《崇仁学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明史·西域传》中的黑娄传的史料来源以及"黑娄"译法的产生、修改、沿袭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明史·黑娄传》主要来源于郑晓《皇明四夷考》中的黑娄传和《明实录》中有关黑娄(楼)的记载;黑娄即哈烈,黑娄和哈烈的译法可能分别来自于高昌馆和回回馆中的通事;由于黑娄贡使入明必经土鲁番之地,并与该地使团一道进贡,这是产生黑娄"地近土鲁番"的误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陈垣《萨都刺疑年录》说:“萨都刺为元朝著名回回诗人,有《雁门集》传世。萨都刺虽有大名,但《元史》无传,《元诗选》、《元史类编》、《元书》、《新元史》虽各为补传,而碑铭墓碣挽词之属,至今尚未发现。”然《四库全书总目》谓萨“实蒙古人”。与萨同时之孔齐《至正直记》亦言:“京口萨都刺……本朱氏子,胃为西域回回人。”柯绍惫《新元史》本传谓萨为“答失蛮氏,后徙居河间,本朱氏子。”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谓萨为“蒙古人,其祖萨拉布哈,父傲拉齐,以世勋镇云代,遂居雁门。一说本朱氏子,后阿鲁赤养为己子。”王叔磐等《元  相似文献   

18.
《陈竹山文集》是明代西域使者陈诚的个人文集,对考察陈诚及明代西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为研究陈诚的家世、生平、交游、仕历明王朝的西域经略及《使西域记》的版本源流提供了大量的新资料,陈诚及其西使记研究中长期隐晦不清、久悬不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由此得以廓清。《陈竹山文集》有明刻本两种、清刻本两种,其中明刻本已佚,清刻本两种传世极稀。目前,易见的是《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收录的雍正本《陈竹山文集》。  相似文献   

19.
王彝《文妖》一文对杨维祯的批评,是明初官方意识形态下,建立新朝自身文学体统的反映,既有理学渊源也有个性言说。王彝以"文妖"指斥杨维祯,其批评并不仅是指向杨氏个人,实则含有区别元明之异,着意凸显明朝文学典范的目的。明代文学批评建设的始功当归于王彝,同时,其"文妖"说也是明初文学批评风气之坏的开始。  相似文献   

20.
明初军额考     
明代军队分京营、边兵、外卫三种,其军额变化情况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明初北边官兵约有69万,而《万历明会典》有关明初军数“原额”的记载只有大同一镇比较符合史实。京营方面,洪武朝“居重驭轻”之制根本没有得到贯彻,永乐时期才是真正的实施阶段,而且不久便趋于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