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第一个教会印书馆--墨海书馆①在其存在期间,除了出版宣传宗教的书籍外,还出版了大量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的出版,对近代中国人的思想变化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墨海书馆也引进了先进印刷设备,对我国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墨海书馆及出版的西书,说明它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降,伴随着西方侵略势力的东侵,近代西方印刷技术亦传人中国,近代中国第一家出版机构——墨海书馆适时而生.本文试图就墨海书馆及其编译出版的西书,阐述其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五口通商以前,传教士在南洋的马六甲、新加坡和巴达维亚各有一个印刷所,出版宗教书刊,影响不是很大。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WalterH.Medhurst)把巴达维亚的印刷所带到了上海,依旧以出版宗教书刊为目的。而这个取名为墨海书馆的印刷所,却成了从上海开埠到《北京条约》签订这一二十年间西学东渐的重要据点、中国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摇篮和上海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甚至在中国印刷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胡道静在《印刷术“反馈”与西方科学第二期东传的头一个据点:上海墨海书馆》一文中,对墨海书馆在印刷史和西学东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开拓性的研究。熊月之在其著作《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对墨海书馆的出版物作了全面细致的列举与分析,对这些出版物的作者,特别是其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也作了详细介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掌握的材料,作如下补充,希望有助于理解墨海书馆兴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近代新疆少数民族的出版事业乔伦夫1895年,新疆维吾尔族人努尔阿吉在喀什创办曙光印书馆,亦称努尔印书馆。石印出版了《阿拉伯语法》等8部维吾尔文书籍,发行于喀什城乡各地。1896年,英国传教士来迪化(今乌鲁木齐)传教,设立福音堂。他们在英国圣经公会赞助...  相似文献   

5.
周其厚 《东岳论丛》2004,25(1):141-146
西方传教士因传教之需要而在中国建立出版机构和参与清政府官办出版事业,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印刷机器技术和新的出版理念,并不自觉地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出版家。近代民营出版业因之而兴,标志着中国出版从外在设备到实质内容上的近代化,它在沟通中西文化、推动近代新文化的形成和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木书业”即雕版印刷业。民国时期,由于成都有雕版印刷的传统,加之社会对雕版印刷书籍的需求,以及雕版印刷比机械印刷成本低廉、简便灵活等原因,使成都的“木书业”久盛不衰,在当地印刷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成都“木书业”虽然数量遥遥领先,但多系资金薄弱的小型店,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成都“木书业”出版了内容包罗万象的各种书籍,为便利民众生活,保存古籍,传播四川的近代文化,支持私塾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新疆维吾尔文化促进会的主要活动是宣传政府的政策、兴办教育、发掘和保存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在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的指导下,维文会积极发展新闻传播、印刷事业,出版书籍、报刊及各种杂志,推动了新疆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了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 ,作为其传教的手段 ,《印支搜闻》即是新教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的最早的外文期刊。这些报刊开我国近代报业之先河 ,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创办、出版机构的建立以及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均起到重要作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迎来了又一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担任了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导,广学会是其建立的一个颇有影响的规模宏大的文化教育团体。它通过出版书籍、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等诸多形式,传播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风土人情知识,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鲜的信息。其不仅成为晚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和桥梁,而且对于中国近代的社会思潮与政治变革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广学会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应当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
西夏的书籍及制作技艺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书籍业的发达与否,又为一个民族或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西夏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党项羌族所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它从公元1038年正式建立到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共计存在了190年,曾先后与宋、辽和宋、金鼎足而立。西夏在其存在的近两个世纪里,曾致力于发展自己的书籍事业,引进、翻译。编纂出版了大量书籍,尤其是西夏文书籍,从而丰富了我国多民族文化宝库。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由干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缺乏,人们对于西夏的书籍业很难窥其全貌;许多书籍史和印刷史著作中,几乎没…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 ,活跃于中国报坛的基督教传教士所办报刊 ① ,无疑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工具 ,但它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和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近代报业文化的引入  十九世纪初期 ,当表露了西方近代报业文明的传教士报刊最早出现于东方之际 ,清帝国统治下的中国报业 ,仍然是封建官报的天下。自封建官报之后 ,又产生了民办的小报和《京报》。小报的出现 ,虽然突破了官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 ,揭开了中国民间办报历史的第一页 ,但是作为非法报纸 ,面对无休止的封建限禁 ,终难实现自身的完善。而对社会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2.
经济特科,是清末科举中特设选拔“洞达中外时务”人才的科目。它倡之于光绪戊戌,举之于光绪癸卯,是当时科举改革中的一件大事。但由于事后不久科举被废除,清政府亦迅速走向覆亡,故而此举一直未能引起史学界的重视。笔者认为,清末经济特科,是近代激烈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在文化教育领域里的突出反映,是中西文化冲突和交流的产物。它的提出到终结的全过程,反映了近代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趋向。虽然它对清末社会的影响不大,但对当时中国新学风的兴起及新式学堂的设立,却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最早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期刊,刊登了大量西方文明的知识,传播了国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信息。期刊中的史学篇章,通过中外比较的方式概述了中外历史发展过程,绍介了西方国别史、英雄人物、史学家,并发表了一系列评论。这些史学信息在近代早期士大夫中产生了回响。它成为近代前期中国人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也是中外史学交流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4.
洋务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作为中国近代首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它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史上却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它的成功与失败向后世昭示出:中国近代化运动是在异常艰难中起步的;权威政治对落后国家的近代化运动起过推进与阻滞的双重作用;中国近代化运动是在被动中开始,在自觉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期刊。该刊内容丰富而庞杂,它将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介绍到中国,推动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不仅对先进的中国人士有着启蒙作用,而且有助于中国早日开启近代化,同时也为中国近代报刊业提供了先进的模式,对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圣经是基督教的唯一经典,圣经翻译则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重要事件。当时的中国境内,出现了包括汉语汉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众多圣经译本,这不仅使圣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出版发行量最大、翻译版本最多的书籍,而且对中国的汉语汉字的近代转型和少数民族文字创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3个方面对圣经中译的历史、资料、研究及展望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17.
近代出版新知识群体几乎全部集中在南方出现,这和南方出版活动的兴起并渐领风骚有着很深的关联,和南方地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前方以及中西文化交汇点有关,也和近代商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一、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近代出版的第一个群体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洋务派在1867年兴办的译书机构,也是晚清由官办的历时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出版机构。它是由徐寿、华蘅芳等建议曾国藩上奏获准设立的。1868年翻译馆在上海正式开馆后,先后聘请参加译书的有英国人伟烈亚力、傅兰雅、秀耀春;美国人有玛高雅、林乐知、金楷…  相似文献   

18.
房正 《兰州学刊》2011,(10):165-168
16、17世纪,中国与西方原本相去不远的传统工程技术开始出现"大分流",中国传统工程技术缓慢发展,而西方工程技术却走向了近代科学的道路。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近代工程学是从西方传入的,在这个过程中,洋务运动起了重要作用。京师同文馆等洋务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批开展工程教育的机构,为工程学进入中国做出了最早的努力;福州船政局等洋务企业为近代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做出了贡献;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最早翻译西方工程学著作进中国;留美幼童接受了西方近代工程学的系统训练,成为我国近代第一批职业工程师。  相似文献   

19.
宋代有个苏洵,《千字文》中称赞他:“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后来成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著名古文家.今有唐文起(1940-),从四十一岁起发奋从事江苏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三十几年后终于卓然成家,出版了《江苏近代经济史探讨》(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成为江苏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流向在近代发生了戏剧性逆转,日本由昔日的文化接收者后来成为文化输出者。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这种流向变化始自中日甲午战后。自是时起,中国官民出现了学习日本的热潮,派出留学生、翻译日文书籍为中国吸收西学,进行新的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中日文化交流的流向变化,对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