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当代西方数学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怡 《浙江学刊》2004,(2):74-81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数学实在论"、"存在数学对象吗"和"数学的基础是什么"这样三个问题入手,对当代西方数学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给出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指出了这种争论在哲学史中的深厚根源.作者认为,数学哲学研究对我们认识哲学的性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即只有清楚地把哲学看作是一种理论的构造物,而不是把它看作某种对外部世界的对应解释,我们才会理解哲学的抽象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重大哲学问题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世界哲学流派林立,论点甚多,通过对反形而上学、语言的转向、主体性、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相对主义等重大哲学问题进行回顾,我们理清了20世纪世界哲学重大问题的发展思路,从而为21世纪世界哲学和中国现代哲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5,(5):85-89
在哲学上,20世纪发生了语言哲学的转向,哲学家们纷纷抛弃以往的认识论探讨,转而研究语言问题。在欧陆哲学中也有这样的趋向。海德格尔和勒维纳斯的语言观分别代表了两种典型的思考维度,因此本文试图从语言角度,分析两位哲学家思想的基本差异,在此基础上表明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自然主义的回归──新近美国哲学中的一种新动向江怡在本世纪英美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哲学,通常被认为是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哲学家弗雷格的思想。弗雷格的贡献不仅表现在逻辑和数学领域,重要的在于他把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替换为语言哲学问题,用语言哲学取代了认识...  相似文献   

5.
"语言转向"被比喻为20世纪哲学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这场革命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形而上学在寻求统一的规定中不断分化语言并使语言逐渐中心化的结果.这一结果在古希腊早期哲学中表现为从语言逻辑平台上确立并通达形而上学对象;而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体现为哲学家们超越传统"语言"理论的狭隘和缺失的同时,对语言本质和使用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实现了西方哲学整个研究视阈、运思方式以及问题探讨的转换.因此,不论从与历史关联的直接性来看.还是从语言本身的逻辑系统来看,语言都必然成为形而上学研究中一个自主的领域,并在原初性的理论基础上实现其形而上学理想.  相似文献   

6.
R.基特的《社会科学中的实证主义、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1971)作为一篇开拓性的文章是最早明确阐述一种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对于社会科学的含义的文章之一。基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否可以运用于人类行为的研究……部分地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这种方法论”。“既然实证主义不能看作是(自然科学方法的)正确解释,那么对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的全部问题就必须进行重新审察。”  相似文献   

7.
自从理查德·劳蒂(Richard Rorty)在他的《哲学和‘自然的镜子’》这本书中宣布认识论死了,哲学也奄奄一息的消息以来,英美的哲学教授们倒并没有纷纷失业或者改行。但是,也确有人说:“劳蒂的《哲学和‘自然的镜子’》,对于当代的哲学家们说来,是一部令人烦恼的书。如果认真读一读这部书,我们至少会为我们自己的行业而感到点内疚。这书把一片可疑的阴云覆盖到我们的自信心之上了……”当然,也有一些英美的哲学家反驳了劳蒂的论点。但是,劳蒂的结论,从一定意义上说,却是分析哲学给自己唱的挽歌。劳蒂说:“哲学家们总以为他们的学问是专门探讨一些不断出现的、永恒的问题——只要人们一思考,就会出现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概括为心和身(心和脑)之间的关系问  相似文献   

8.
从法国哲学看身体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身体在法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和转化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命运.法国早期现代哲学全力关注纯粹心灵,身体被纳入到纯粹事物的秩序中,没有能够在意识哲学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后期现代哲学旨在突破意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身体对心灵的造反,肉身化主体成为哲学家们关注的核心;后现代哲学极力张扬身体经验,通过推动心灵和身体的物性化进程,力图消除意识哲学的最后残余.  相似文献   

9.
虚拟实在与实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勇 《求是学刊》2005,32(1):28-36
文章是对翟振明《实在论的最后崩溃———从虚拟实在谈起》一文的回应。作者通过对翟先生文章的分析得出结论 :翟先生徒劳无功地企图驳倒原则上不可以驳倒的本体论的实在论 ;而在攻击可以驳倒的认识论的实在论时 ,翟先生则搞错了方向 ;翟先生所作出的唯一贡献 ,乃是证明了我所谓的因果实在论 ,虽然这也许有违翟先生想把实在论一锅端的良好本意  相似文献   

10.
论塞尔的意向性及其与语言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塞尔对其言语行为理论作出进一步发展后认为,语言哲学归根结底是心智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意向性问题是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的交汇点.在其言语行为意义论中,言语行为与意向状态被认为具有某种同构性,意义不仅是意向性的一种派生形式,而且意义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均由意向性所奠定.言语行为仅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将自身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心智能力的一个具体实例,意向性是研究这种心智能力的关键.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标志着一种新的哲学方向,即把言语行为放在心的背景中去考察,使意向性成为语言哲学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一代分析哲学家已经突破了传统分析哲学所设定的意识的哲学和语言的哲学的界限 ,并试图与欧洲大陆哲学进行积极的对话。应该说这是当今世界哲学发展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向。虽然差别仍然存在 ,但是正如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殊途同归一样 ,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正在走向某种共同的主题 ,比如说 ,以对话的哲学取代意识的哲学等。这使得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的面貌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哲学界正在试图融入到这一意义深远的转变之中 ,而中国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无疑是 :传统与现代的充分沟通以及东方与西方的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12.
章忠民 《求是学刊》2001,28(5):38-44
在社会历史的巨变中 ,西方哲学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发展经历了重大的转型。近代哲学因其固有的神学—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论性质 ,不仅与当代社会发生了严重冲突 ,更是陷入逻各斯中心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困境而难以自拔 ,这在现代哲学的视界中便被冠以“传统形而上学”而遭到严厉的批判、解构。西方哲学的发展由意识哲学、认识型哲学转向语言哲学、实践型哲学 ,从而使得哲学由抽象的逻辑概念的阴影王国、思辨的精神世界朝向事物本身 ,返回到生活世界。对西方哲学的转型问题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不仅是我们深入研究西方哲学的重要前提 ,还可为西方哲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3.
The topic of subjectivity has been treated peripherally by philosophy. It has appeared in philosophy not as a specific human phenomenon, but attached to other concepts without specifying its ontological definition, such as intersubjectivity, the place of the Other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self, consciousness and so forth. This paper reconstructs some of the overlooked moments and ideas of several classical philosophers, such as Marx, Dewey, Merleau Ponty, Cassirer and Foucault, in order to identify in their works important antecedents to advance a different concept of subjectivity. The concepts and questions which are raised by those philosophers and which are revived in this paper have remained overlooked both by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any representation of subjectivity capable of making them more visible. The ontological monopoly of language and discourse in explaining all human phenomena, taken together with the critique of theoretical systems and of epistemology, has found in social constructionism its strongest expression in psychology. The value of theoretical systems in generating intelligibility about complex and configurational phenomena is recovered, along with the need to develop new epistemologies capable of generating intelligibility on such systems. Finally, I argue that a new theoret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avenue is opened u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thought.  相似文献   

14.
"心"的"形而上学"--论心理学哲学的理论根基、内容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哲学"涉及关于心理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各自心理学体系或研究取向具有学术生长力的前提预设和理论逻辑。在此意义上,"心理学哲学"的理论功能在于它能够帮助心理学完成真切的自我体察和自我反思,并依此发展和建构具体的心理学实践。  相似文献   

15.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12,(1):120-129
《数论颂》是古印度主要哲学派别数论派的根本文献.此典及其古代注释中对因果问题有集中表述.《数论颂》中提出的因中有果论,是此派关于事物形成理论的基础.《数论颂》中的其他因果思想也对数论派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古代印度哲人深刻的理论思考.数论派的因果观念与古印度其他一些派别的因果观念有明显不同,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对深入认识印度宗教哲学的基本形态和发展特点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term n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 refers to the sum total of a nation’s ability to grasp linguistic resources, provide language services, deal with linguistic issues, develop the language, and related tasks. Key capacities include the possession of linguistic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services, development and use of linguistic resources, the language of the members of the nation, reserves of linguistic talent, languag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enterprises and linguistic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has made n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strength. It is hard power as well as soft power,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progres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 protecting a country’s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哲学探究方式的转变——从“追根究底”到“把底问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海平 《求是学刊》2001,28(5):25-31
“爱智慧”是一种“追根究底”的哲学探究方式 ,它奠定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 ,在西方形而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展开了一条“哲学之路”。这是一条伟大的哲学探索之路 ,却又是一条布满陷阱、充满迷途的运思之道。这种哲学爱智达到顶点 ,必然不满足于只是不停地更换“最终基础”或“最后根据”(“底”) ,一旦哲学的追问出现了把“底”问“破”的情况 ,这就意味着哲学爱智梦想的幻灭。哲学探究方式从“追根究底”到“把底问破”之转折 ,反映了西方思想以此种方式向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转向。这种探究方式的转变标志着那种建造某种“通天塔”的哲学传统的幻灭。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转向语言学的西方历史哲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新 《求是学刊》2002,29(2):102-107
20世纪 6 0年代 ,西方历史哲学研究开始转向语言学 ,其中历史叙述研究引导了这种转向。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一些历史哲学家的思路转化 ,论述了这一转向的发生与进展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莉 《学术交流》2006,(12):138-140
哲学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石和摇篮,语言学派的分水岭最终可以追溯到不同的语言哲学和认知观,语言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即是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认知语言学是21世纪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全新范式,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和学术前沿。以G.Lakoff和M.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实现了从客观主义哲学观到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的转变,这标志着人类意识形态和语言哲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在“哲学终结”问题上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基本看法是一致的 ,后世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背离了恩格斯的方向 ,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海德格尔等对“哲学终结”做了极度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