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太平天国激进的文化政策,极大疏远了他们与恪守儒教精神的中国农业社会的关系.但在太平天国政治史上,其实隐存着一条儒家化倾向的政治轨迹.这一"儒家化"政治轨迹,起始于杨秀清的"儒家化"思路,成熟于李秀成地方建设的新思维,而只有到钟良相的"濮院仁政",才真正实现了儒家理想的"仁政".太平天国政治的儒家化轨迹,不仅是一条世俗化道路,也是一条理性的、良性的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制度化儒家解体近百年后,大陆新儒家试图将儒学重新制度化.他们反对前三代现代新儒家对儒学的哲学化诠释路径,主张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都要儒家化,并主张立儒教为国教.他们还提出了"上行路线"和"下行路线"的具体策略,并已部分地付诸实践.不过,在中国政治发展方向的设计,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关于儒学的历史评价等问题上,大陆新儒家所做的儒学再制度化的努力都有诸多限制.当然,儒学再制度化的设计虽属一厢情愿,但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老师"称谓源流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宋以前儒家文献中的"老师"一词与"大儒"、"宿儒"对应,泛指硕学大儒,与现代汉语里的"老师"相比,在语法上还有一个重大区别,即"老师大儒"的"老"字有实意,而现代汉语中"老师"的"老"字只是一个词头.唐宋时期宗教用语中的"老师"一词,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多用来指称传教者,而不用于世俗的教育者.明代嘉靖之后,受科举制度的影响,"老师"一词演变为门生对座师的尊称并逐步成为一般弟子对先生的尊称.进入20世纪,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大量出现和科举制度的废止,"老师"的称谓最终脱去与科举制的关联.而"老师"真正用作对一般教育者的尊称,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相似文献   

4.
张问达劾奏李贽的罪名,一是以歪理邪说惑乱人心,二是诽孔谤圣,三是行为不检有伤风化,四是倡言佛法危及圣教。前两条是关键所在。但李贽在回答锦衣卫审讯时却说自己于圣教"有益无损"。如何看待二者的矛盾?李贽从本质上说是个儒家信徒,儒家的道德信条始终是他难以割舍的文化脐带。无论是与人辩难还是待人接物、评判人物,儒家所倡导的忠孝节义一直是他所持的价值准绳。他推崇忠义甚至愚忠,赞扬节孝甚至愚孝。但他并非恪守儒家祖训,而是充满质疑精神,表现为常人难以理解的异端色彩。他指斥儒生的空疏无用,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反对轻视妇女的偏见,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往往不合于正统的评价标准。李贽观点的自相抵牾,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与他反对一切束缚、对自尊自适的自由人格追求有关,其次源于他著书立说时很少考虑社会效果而务求快心适性、追求真言真趣,再次与他立言的欲望相联系,另外还直接渊源于他对心学的热衷与向往。  相似文献   

5.
儒家修养理论在中国历史上起着双重作用.儒家修养理论对当代中国"以德治国"的思想起着积极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我们只有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道德建设,增加法治依赖,变自律为他律,变人治为法治.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法制国家.  相似文献   

6.
"仁智双彰"构成了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此,他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儒学作为现代中国人价值之源的根本地位,另一方面又力图开显出知性主体以补以往儒学之不足,以为无根无向的现代人"重立大本,重开大用".其人生哲学是对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的继承和弘扬,包含了对西方现代人生哲学以及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所面临的人生困境的儒家式的回应,体现了寻求"德性"与"理性"之统一的理论追求,对于为工具理性独大的"现代性"纠偏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因人生的理想性陈义更高而脱离实际、自身倡导儒家人生哲学却并未真正践行儒家的基本行为规范等不足.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总结80多年来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我党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与新的改革开放实践而提出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点及灵魂在于实践.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各级政府的认识和评价不是看我们的宣言和口号,而是看我们的实际行动;一些错误观点的攻破不是靠口头批判而是靠现实生活的力量.只有我们真正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有效地遏制住了腐败现象的蔓延,那种主张搞多党制、三权分立的观点才会没有市场;只有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定幸福,广大人民群众才会真心拥护共产党、拥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否在我们党的建设中真正付诸实践,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的思想,从内容上讲,与其他新儒家相比,并无多少新颖之处.然而,人们之所以重视他的新理学研究,关键在于他的思想方法.严格地说,"照着讲"只是治史,而不是治学.这是一种超逻辑、超理智的直悟方法,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一贯的思维路进,缺乏开拓创新是最大的特色."接着讲"则强调逻辑分析、科学论证,是对"照着讲"的否定.冯友兰的最大贡献,在于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一种新的方法——"真正形上学".用这种新方法所创建的新理学,不仅为冯友兰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更重要的是,它使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与发展真正具有了科学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认为音乐对个体修身具有重要作用。儒家乐论中揭示了"以乐修身"的心性论依据,"游于艺"的心理特征,致"和"的修身目标及境界。这些思想对我们反思现代人身心修养之必要,反对艺术教育的功利化等富有启发。  相似文献   

10.
作为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礼"是先秦儒家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核心范畴。儒家的教育理论是完全依靠"礼"如何与其他范畴互相关联而形成发展的。尤其是孔子、孟子和荀子所提出的"仁"、"人性"和"文"等范畴对体现出"礼"的教育内涵是不可缺少的。"仁"只有通过"礼"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性"也依靠"礼"的内化过程而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可以说"礼"是文明化了的传统中分化、发展下来的一切标准,"礼教"是以"博文"与"约礼"为主要内容而培养君子的先秦儒家的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