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在1963年提出了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该理论提出了有意义学习概念,从而按学习材料的意义联系程度和教材的不同呈现方式而将学习分为两个维度: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对于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的学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的心理机制,该理论论述精辟,提出了著名的同化理论。对于如何促进有意义学习和如何呈现教材顺序,奥苏伯尔提出了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两大原则。奥苏伯尔还指出了教师如何使用先  相似文献   

2.
<正>著名的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对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对学习材料的合理组织和对学习条件的描述”.对体育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对学生如何获得运动技术概念,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等问题研究甚少,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结构主义认知学习论为依据,在田径跳远教学课中进行实验研究,试图使结构主义认知学习论在我们体育教学领地获得新的生命力,同时也为体育教学提供  相似文献   

3.
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创造性学习是经心理学界长期探索而提出来的。创造性学习一般认为是西方两种心理学理论的产物 ,一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二是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理论上 ,按不同的学习方式 ,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奥苏伯尔曾把接受学习分为意义接受学习和机械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分为独立发现学习和指导发现学习。创造性学习正是在发现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等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学习一词来自创新学习。创新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 -维持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到 80年代初 ,重视使用“创造性学习”概念 ,探讨学生创造性学习 ,是…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中等师范生在物理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较弱的的表现及原因,根据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提出了培养学生成就动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奥苏伯尔的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同化,就是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与当前新学习内容相似的观念做“固定点”来固定新知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去,并使认知结构自身得到发展。根据这一理论,本文谈谈教学中采用的新知识形成的“三段送进”教学模式:准备(铺垫、走向)──同化(探索、构建)──巩固(运用、反馈)三步曲。一、准备阶段(铺垫、走向):准备阶段是指形成物理概念规律前所做的铺垫和认知目标定向过程。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为同化阶段提供思…  相似文献   

6.
有意义学习理论与课堂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适当的认知结构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二是学习的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第二,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第三,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7.
奥苏贝尔(D.P.Ausubel)是一位试图把认知心理学运用到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家。由他提出的意义学习理论,对外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新知识的学习、迁移、意义学习中的记忆和保持以及检查和评定方面,初步探讨了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教师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处理教材 ,优化教学效果 ,是现代教学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也是当代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 (D .P .Ausubel)针对学校教学的主要手段———讲授教学提出了意义学习理论 (theoryofmean ingfullearning) ,他强调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内在条件 :学习者具有同化学习材料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后者涉及的便是教学材料的学生乐意接受性问题。即学生愿不愿意掌握有关内容 ,属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范畴。我们所理解的情感因素是指…  相似文献   

9.
英语humour音译词的“幽默”包括言语幽默和非言语幽默。言语幽默是接受主体通过感觉(听或看)、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推理等过程主动建构意义的主体认知现象,其最终实现决定于接受主体的认知。主体本真认知、自主假设认知、场合预期认知等是言语幽默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为了使学校的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学改革,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把接受学习和机械学习等同起来,将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划一,否定接受学习等有失偏颇的做法,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在这改革之际,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对我们有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 的意义化学习理论,从隐喻的认知角度,提出了通过隐喻进行词汇的意义化学习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及其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先行组织概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概念教学模式,列举了数学中的先行组织概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认知结构同化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奥苏贝尔在此理论基础上遵循"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原则提出"先行组织者"模式.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使用先行组织者模式,可以促使学习者在其已知的材料和需要学习的材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促进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和保持.根据当前高校外语专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以俄语专业教学为例,探讨先行组织者模式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有着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伯尔是二战后德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众多的揭示西德社会矛盾的长短篇小说而获得了197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伯尔早期的“废墟文学”描写士兵的苦闷;50、60年代经济复苏时期,伯尔在小说中揭示“小人物”生活的艰难,批判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天主教的反动。70年代是伯尔创作的高峰期,他的两部代表作:《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和《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表现了普通劳动妇女在生活、爱情等方面的遭际,在批判社会歧视她们的同时,颂扬了她们的高洁与叛逆精神。本文还论述了伯尔吸收现代派手法的现实主义小说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孔子是首先强调内容,强调思想内容对艺术形式的决定和支配作用的。他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这本是孔子谈论人的“德”、“言”关系的。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只要有了好的道德品质,就必然能说出有价值的言语;与道德品质相较,人的言语是次要的,能说漂亮话的人,不一定就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他认为“巧言乱德”(《卫灵公》)反对“巧言令色”(《学而》)而缺少仁德的伪君子。孔子对人的“德”、“言”关系的论述,实际就涉及到文艺的内容与  相似文献   

16.
所谓接受学习,即教师主要以口头语言传授的方式,把学习内容以现成的,或多或少是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也称为“有意义言语讲授法”。发现学习则不然,它的主要特点不是把学习的主要内容提供给学习者,而是根据一定的学习材料及必要的指导,由学习者独立发现,然后加以内化。内化指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并在此基础上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同化,使新知识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也就是新习的内容同学习者  相似文献   

17.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文士、官僚的家庭.由于他自幼接受的教育思想远比一般读书人厐杂,加上在正统的进身道路上始终不得意,极其敏感而又深刻触及到社会现实问题,主张改革内政,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穴交)奥洞辟,自成宇宙”①.他的美学思想继承了中国古典优秀的美学思想的遗产,主张情感论和自然论,阐述了文艺创作和鉴赏的辩证法,并付之于美学批评和自身的创作实践中去.“一事平生无(齿奇)龁,但开风气不为师.”②这是诗人的悲愤语.但是,从中国近代  相似文献   

18.
海因里希·伯尔,作为战后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贯穿着“废墟文学”强烈的自觉意识。他早期作品往往把人的个性自由与战前法西斯主义、战后极权主义对立起来,以警惕德国再次被化为“废墟”,而这一主题竟成了他中后期作品的一贯基调。伯尔作品系列的“互生性”表述手法更是将这种主题在现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9.
论言语行为理论与会话含意理论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意理论是语用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理论.分析两者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结果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但一方以“意义就是使用”哲学思想强调以言行事,另一方则以“我思”哲学理性强调语境的功能.两者无论在认知语境、图形和背景理论还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和原型理论都有着共同性的关联,但一方侧重认知语境、图形和背景理论;另一方侧重心理空间理论和原型理论.两者都强调意象以及语篇或语篇连贯的重要性,但一方将言语行为规定为意义的基本单位,强调意义作为一种派生形式;另一方强调以说话人为出发点,提出意向交际的观点.此外,言内行为的特点是有形的,言后行为的特点是无形的.  相似文献   

20.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提高学习效能、优化认知结构方面,“情商(EQ)”比“智商(IQ)”更为重要。良好的学习情绪和愉悦的心理产生的根底是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求获得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良好的情感发展与智力的发展同等重要。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认知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笔者认为,良好的情感能激发认知者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励认知的积极性,提高认知的效果。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资源,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能兼备的现代人是当今“为师”之道。1用显性情感感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