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海岸带地物类型复杂多样,监测难度较大,本文选取山东省烟台市海岸带为研究区,运用时间序列Sentinel-2遥感影像数据,基于面向像元分类方法,利用不同地物在时间序列遥感影像不同波段上表现出的光谱差异特征,通过构建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出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并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1)像元时序特征值作为网络输入形式,提取出烟台市8种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很好区分出草/林地、耕地、裸地等地物,并能提取细长河流和道路,有效降低了"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现象.(2)该方法总体分类精度、Kappa系数分别达到了91.32%,0.8965,比采用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分类器总体精度提高4.17%,5.66%,分类制图中有效地避免了"椒盐"现象.基于像元时序特征值分类方法分类精度较高,为利用中分辨率遥感数据对海岸带土地利用信息快速、准确分类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文以盘锦市作为辽河三角洲的研究核心,通过对研究区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获取地物信息图谱,提取所需信息数据进行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预测研究:首先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分析,分析了辽河三角洲1976—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时间上的变化情况;之后采用转移矩阵法,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3期遥感资料,建立辽河三角洲70年代中后期至1988年和1988年至2000年两个间隔12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三角洲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演变过程;最后利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为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咸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旨在解决当前咸阳市经济发展与用地矛盾,为咸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规划提供借鉴.利用2002—2006年咸阳市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咸阳市统计年鉴数据,分析研究此期间土地变化趋势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进而建立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指标体系,利用软件进行分析,寻找出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研究各个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咸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人口、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同城化背景下,基于RS与GIS,以2003-2009年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依据,开展了醴陵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研究。首先对醴陵市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然后从空间分异、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方面对醴陵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分析,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建立不同用地类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技术发展因子和农业技术发展因子是影响醴陵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以来,重庆市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起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的相应变化。通过以重庆市万州区、北碚区、酉阳县为研究样点,剖析了其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和景观结构的变化情况。然后运用回归分析和灰色动态预测GM(1,1)模型分析了样点主要地类变化的驱动力,并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向有利方向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1991-2001年台湾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台湾地区相关人口数据,描述和分析了1991—2001年这11年间台湾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分析分成三个方面:以5岁组距划分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变化;国际通用人口年龄分类标准和桑德巴(sundbang)人口年龄分类标准下人口类型的变动;劳动年龄人口和人口抚养比的变化。通过分析,描述了跨世纪台湾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轨迹,并归纳出其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地处西南的渝北地区地表覆盖类型复杂、土地利用多元化,仅依赖于光谱特征的传统遥感信息提取方法难以获得较高的分类精度。利用决策树分类技术对渝北地区的TM遥感影像进行分类,除光谱信息外还结合地质、NDVI、PCI等多源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8.42%和0.854 7,较传统的监督分类和仅依赖于光谱特征的决策树分类方法有较大提高,这也表明基于多源数据的决策树分类技术对地表覆盖复杂地区的遥感影像分类比较适用,是遥感信息提取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针对多种地表植被类型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短波地表反照率产品进行验证,并评估了雪对不同类型地表的反照率产品的影响。选取了19个AmeriFLUX站点的实测反照率数据对2005年的MODIS短波反照率数据进行验证,站点涉及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地、湿地、灌木林和农田6种植被覆盖类型。结果显示受雪的影响时,每种植被类型的反照率产品质量都有所下降,其中常绿针叶林受影响最大,其反演误差、均方根误差、标准差从0.002 3、0.023 0、0.011 4增至0.0825、0.108 5、0.086 6。综合所有数据,受雪的影响总的反演误差绝对值从0.020 6增至0.035 5,均方根误差从0.057 2增至0.121 7,标准差从0.053 9增至0.187 0。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003—2007年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土地利用类型变更调查和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等模型,通过SPSS软件,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五年间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7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耕地、园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小,林地、交通用地、居民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变化不大。土地利用的变化与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和公路通车里程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具体形式及分类、形成原因、绩效及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建议等四个方面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研究展开了述评,指出了当前研究的特点和不足.认为当前土地股份合作制研究存在研究类型和区域较为单一、研究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另外,对于土地股份合作制形成原因的解释还存在一些矛盾、结论性评价的依据和标准略显简单、对策及建议有待系统和深入.  相似文献   

11.
过去2 000年中国环境变化综合研究的目标有三个:其一,跟踪国际IGBP研究前沿;其二,中国作为东亚的重要地区,加上中华文明传承的大量文献记录,可以成为这个研究领域中中国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独特贡献;其三,为全球变暖背景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我们自己的科学参考。当然,中国环境变化综合研究的框架很大,但其中最主要的是气候变化中的温度问题以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问题等。  相似文献   

12.
综合介绍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系统以及生态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政策抓手和制度依据,也是未来促进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然而,我国的区域经济社会差异和自然地理特点使得不同地区的乡村存在着较大差异,难以通过相同的具体路径实现不同乡村的同步发展,根据乡村的独特属性分类推进乡村现代化是解决当前发展难题的有效措施。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明确区分乡村的潜力特征和分类依据。因此,构建科学的乡村潜力评价指标和分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作者基于现有乡村振兴研究相关文献,梳理了当前乡村发展潜力及类型评估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结合实地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乡村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三类空间"框架和指标存在的分值特征,结合乡村实际情况设定了类别划分标准。进一步,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随机选择的40个乡村发展潜力的评价验证了评估框架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乡村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包含了交通便捷性、用地适宜性水平、人口与经济规模、设施承载水平、产业规模、空间扩展水平、各类资源要素7个维度的因素,下含19个子指标;根据综合评估分数,泾源县40个案例村可划分为移民迁建型、整治优化型、集聚发展型、城镇改造型四个类别,突出了不同类别乡村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此,文章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角度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制度创新的具体路径和具有探索性的政策建议,认为在通过分类推进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推动乡村治理制度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促进乡村发展的各类要素形成集聚效应;同时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优化,有效发挥集体资产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应当搭建村庄改造合作平台,通过构建公共论坛促进乡村合作治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文章丰富了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研究的方法运用,发展了当前乡村振兴研究中的类型学划分依据与评估方法,案例的应用有效地检验了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通过评价也明晰了泾源县乡村发展潜力的整体特征和可参照的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4.
农地征收中生态价值补偿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征收补偿应当是对被征收土地价值或功能的完全补偿。目前,我国农地征收制度存在补偿范围过窄、补偿标准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征收中缺少对农地生态价值的补偿,导致农地征收价格偏低。应当将生态补偿纳入农地征收的范围,并科学量化农地的生态价值、合理确定农地生态价值补偿的标准、公平分配农地生态价值补偿收益,以完善我国农地征收制度。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是中国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梳理中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发现其在变迁模式、变迁路径与变迁过程上呈现出三重变迁逻辑,而制度环境、制度系统、观念与行动者之间的协同互动则构成其变迁的动力机制。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为推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的制度变迁轨道,需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征地思想、确立依法征地的制度原则、融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1-2020年的LUCC遥感数据对黑龙江省13个市(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黑龙江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互动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土地供给压力增大,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生态空间受到挤压;耕地、林地和草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间转移呈均衡转换态势,部分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出;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筑用地的侵占;相比于耕地和草地的影响,黑龙江省林下经济的发展会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更高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为主要线索,揭示市场化改革对于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我们的研究显示,家庭联产承包制对农村土地市场有部分替代功能,但当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有限的替代功能就难以再满足要求,而与正式土地市场缺位相关的问题就会一一浮现.正式农村土地市场和最优土地产权结构的形成,则有赖于土地产权的明晰.在现有土地制度和城乡壁垒下,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绩效之间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影响了中国城乡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中国土地资源研究的历史,分析了中国土地资源研究的现状,指出目前中国土地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众多的学科研究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理论研究;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整理研究;土地利用与资源环境安全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土地资源管理研究;耕地资源保护与食物安全研究;土地结构调整与优化配置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研究;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研究等。最后探讨了土地资源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进城落户农民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影响中国21世纪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弃地入城"到"带地入城",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权益已成为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基于建立有效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权益的机制和制度体系这一研究目的,通过采取跨学科研究、实证分析、比较研究、价值分析等研究方法,发现"进城落户农民"是农民由身份性向职业性转变以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地域流动、生存方式变革的结果,进城落户宅基地权益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财产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宅基地权益保护状况是影响农民是否愿意进城落户以及进城落户后是否放弃农村土地权利的重要因素。研究建议:针对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权益保护主要面临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不完善、部分相关制度缺位、宅基地权利缺乏有效实现形式、退出宅基地的相应补偿不合理、相关救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需引入协同保护理念,加强宅基地使用权及司法救济制度建设,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有效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宅基地权益。  相似文献   

20.
为了总结近年来中国征地进程的加速、失地农民权益问题日益突出的现有研究成果和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发现现有的失地农民权益研究中主要存在3种研究视角,即社会结构的视角、社会制度的视角和不同主体博弈的视角。3种研究视角下的研究都得出了失地农民权益普遍受损,应进行征地制度改革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共性的结论,但在具体的改革方案上仍然存在着分歧。未来失地农民权益研究应更注重失地农民群体内的差异性以及失地农民自身的主体性,对失地农民权益问题进行动态的机制分析和系统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