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近代,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日本思想界对中国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一在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人虽然在西方列强面前屡现劣势,但在亚洲依然抱有优越的心理,对日本亦是如此。绝大多数人仍把...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流向在近代发生了戏剧性逆转,日本由昔日的文化接收者后来成为文化输出者。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这种流向变化始自中日甲午战后。自是时起,中国官民出现了学习日本的热潮,派出留学生、翻译日文书籍为中国吸收西学,进行新的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中日文化交流的流向变化,对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籍中本来就有的词是汉语原创词。把它对译成西学名词、术语,是19世纪中日两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也成就了近代中日两国汉字词文化交流的繁盛。后一种交流相互促进、互补性强的特点,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不可忽视的大事。本文旨在以原创的新视角,对日本社会产生重大作用的关键词词义进行古今、中日比较,对把汉语原创词列入“外来词”的传统归类法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4.
姚辉 《甘肃社会科学》2008,10(3):127-131
在中国近代,特别是清末同西方法律文化的接触以及对西方法律制度的继受过程中,日本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其影响不容忽视。中日两国在法制改革的方向上,均以大量移植西方近代民法作为推动民法近代化的根本途径,其中固然有其深层的历史、文化的根源,但在法制改革目的、司法人才培养等方面,两国却又存在巨大差异。比较和总结其中的异同,将对法制的现代化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舞蹈文化艺术历史十分悠久,日本传统舞蹈,就是在吸收中国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与日本民族自身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现从中国对日本舞蹈艺术发展历史的影响、日本舞蹈动作特征以及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加以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6.
田吉方 《江汉论坛》2003,(4):124-125
“中日文化近代转型比较”这一课题一直都倍受学者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日文化近代转型中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冯天瑜先生的《“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一书,作者选取了1862年日本“‘千岁丸’航行上海”这一历史个案,来分析中日两国近代转型的差异及其原因,可谓独具匠心。此著最大的特点是作者从文化比较的角度,通过分析日本藩士们在上海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考察在西方文明冲击下,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离异心理。作者指出,“千岁丸”上海行,虽然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偶然现象,但它背后…  相似文献   

7.
中、日、西语汇互动与近代新术语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内容提要 术语是近代科学兴起、学科分野明晰的产物,中国近代新术语的形成,是中。日、西语汇互动的结果。明末清初以降,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西学派士人合作,用汉字译介了一批西方术语;清末民初,出现留学日本及广译东书高潮,又将日译西方术语传输到中国。而日本明治时代用汉字翻译西方术语,主要有两法:一是借用中国古典旧词,二是运用汉字造词法创制汉字新词。这两类新术语大量入华,对中国现代语汇系统发生重大影响,成为中日两国与西洋文化互动的不朽铭记。  相似文献   

8.
日本自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所注目,也引起了我国思想理论界的研究兴趣。而研究日本哲学是我们了解日本、认识日本的一个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既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又善于保留自身传统的民族。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进行探索与创造,以此推进日本文化的不断发展。日本哲学作为日本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日本民族的这一特性。古代(以明治维新为界)日本主要吸取中国文化,如果说它也有哲学的话,则主要指传入日本的佛教、儒教、道教中的哲学思想;进入近代以后,日本把眼界从东方扩展到西方,以吸取西方近代文化为主,西方近现代哲学也随之被介绍到日本,从而开拓了具有独立学科意义的日本近代哲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研究日本文化的特质,宜应就其民族性所决定的传统,以及由此传统所决定的积极摄取外来文化要素这一文化自主性特征来加以把握,这确乎是一种定见。然而,摄取仅仅是文化交流过程中自主性的功能性特征,而不是它的意向性实质。在其意向性上,则明显的表现为超越先进文化(文明)的强烈愿望与冲动。不过,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看,这种超越性又以攀附性为前提,即是说,由攀附而超越,这是一个过程的两个环节,因而称之为文化“攀越”。  相似文献   

10.
<正> 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任何国家的文化都不可能长期处在孤立封闭的状态,总是在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得到补充和发展,而留学生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主要担当者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曾以光辉灿烂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尤其是近邻日本的无数学者来中国学习。只是到了近代,由于经济、文化的落后,才由主要是留学生输入国而变为输出国。明治维新后,“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也想向日本学习。”从1896到1937年这42年间,中国留  相似文献   

11.
在汉字文化圈内的中日两国,以汉字为媒介,近两千年间展开了颇有广度和深度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但又有其基本走势,即从文化高势位地区流向文化低势位地区,文化高势位地区扮演老师角色。中日两国因在历史进程中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时期“师生关系”有所置换。概言之,中日之间汉字及汉字文化的交流,古代主要是从先进的中国流向日本,中国创制的汉字及汉字文化长期、大规模传播东瀛,中国是老师,日本是虚心受教的学生;时至近代,日本成为非欧美国家中率先走出中世纪的先进国,中国在追踪日本近代化经验时,大量接受明治维新后日本创制的反映西学内容的汉字新语汇,中日之间文字交流的基本流向发生了逆转。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朝两国西学之对应是东西文化交融与选择的过程。作为同属东亚儒学文化圈内的中朝两国 ,虽然近代面临着相同的境遇及共同的任务 ,但因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之差异 ,两国在摄取西学的具体途径及近代文化的形成上具有各自的特点。近代中国西学以“制夷”为前提 ,因此其“师夷”显得被动 ;近代朝鲜西学则以“变法”为特色 ,因其“开化”更显自主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直至近代以前,她始终是世界上一个先进、富强的大国。可是到了近代,她落后了,甚至落到了以前一直相对落后于自己的东亚近邻国家日本的后面,这不能不使人为之震惊。长期以来,不少学者专家致力于探索近代中国落后原因的研究,他们将中国与西方国家对比,更将中国与日本对比,通过比较研究,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原因不少,有政治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还有思想方面的;而思想方面,特别是文化心理传统方面的原因,往往没有得到人们充分的重视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又恰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中、日两国学习西方文化历史过程的比较研究,说明文化心理传统对近代社会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 佛教于两汉之际从印度逐渐传入中国内地,经过五个多世纪的传播与发展,于6世纪初经朝鲜传入日本。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法相唯识、华严、律、天台、密、禅、净土相继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六、七个世纪的传播与发展,大约在13世纪以后,佛教与日本的民族信仰和习惯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民族化的日本佛教宗派——净土真宗、日莲宗。历史上,日本曾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学问僧”,也有不少中国名僧去日本。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史上,佛教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曾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佛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的历史,对于研究日本思想史与中日文化交流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毋庸置疑,在东亚文学的近代化过程中日本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日本的近代文化和日本军国主义帝国主义有着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忌讳谈这个问题。其实,日本的近代文化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不仅有我们要极力排斥、反对的东西,而且还有其他要借鉴、甚至是要学习的东西。在冷战结束,世界走向一体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那一段历史进行理智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这对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文化,扩大我们的文化交流,尤其是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朝鲜文学为中心,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重点考察日本文学在东亚文学的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朝鲜文人是如何调整自己的文化心理接受日本的近代文学实现文学近代化的问题。柏信它对了解中国文学的近代化过程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晓彬 《兰州学刊》2009,(12):225-226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传播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原因在于:近代两国的历史传统、面临外强侵略的民族危机感导致的政治论争、传播者的主观意识以及进化论的双重属性和特征等。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进化论在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传播,特别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壮大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来阐述进化论对于日本,重点是日本对于中国理解和接受进化论的思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文学语言的转型中多以日本为鉴。中日同为汉文化圈,随着儒家文化的影响传播,中日语言有着较多的一致性。封建时代,中日两国语言普遍存在着口语和书面语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在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合而为一,完成了文体的变革。中日两国在针对西方现代化提倡的言文一致运动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对日本来说,科学精神是在自身传统的积淀与外来南蛮学、兰学、洋学的冲突与融合中而成长起来的.其成长的过程是受日本现代化模式制约的,"由来于接受西方近代文化的基本态度.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①.这使日本的科学精神形成了自身的特质,一方面,它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它又要时刻承受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外来压力.由此可见,贯穿日本科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进程的基本矛盾是:一、挑战与应战的矛盾;二、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差异吴晓军中日两国在十九世纪中叶前社会性质基本相同,在封建社会母体中都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同时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东渐,中国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贫穷落后。而日本却幸运地完成了资本主义改革,...  相似文献   

20.
段学品 《理论界》2008,(8):105-109
德川幕府时代基本上可称为锁国时代,在此期间,幕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不时根据时势的变化做些调整。在锁国政策的长期演变过程中,由于特定的原因,荷兰和中国“有幸”成为日本面向西方和东方的两个“窗口”。两个“窗口”的存在对日本产生了积极影响,兰学作为有日本特色的启蒙运动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窗口”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锁国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中日两国锁国体制的不同是造成近代两国不同结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