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人。生年无从稽考,汉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卒于匈奴。他是西汉著名军事将领李广的长孙。在他的前半生,曾五次带兵北抗西戎,官历侍中建章监、骑都尉;在他的后半生,则默默无闻。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李陵在历史上并无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人之所以论及他,多半是出于对司马迁的研究。因为司马迁为李陵败降匈奴辩护而被汉武帝下以蚕室。在有关论述和古今一些戏剧中,李陵被涂上了“民族败类”的色彩。这是失之偏颇的。近年来,有人提出了李陵败降匈奴的责任问题①,意在重评李陵,但似失之全面,不足以审明陈案而还李陵的本来面目。因此,有必要略述管见,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以《史记》立名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 ,同时是他所处的时代立名风盛所致。他在遭遇李陵之祸以后 ,仍然志在没世而传名 ,并注意历史人物的立名意识 ,时时表现在《史记》的纪传中。在这种情形之下 ,《史记》实录的史性特征伴随着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理性思考、“通古今之变”的大历史观以及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变”的思想 ;其诗性特征主要是把历史文学化 ,渗透自我对人生的感愤情怀。二者的冲突存在于写作的原则上 ,却化解在人的故事中  相似文献   

3.
赵建军 《阴山学刊》2009,22(4):60-63
《史记》中之所以没有史官传记,并非由于史料不足或史官地位卑微,而是别有隐情。因为遭遇“李陵之祸”,司马迁的内心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情结。而为补偿自卑情结,他不仅创作了史学巨著《史记》,而且创作了《太史公自序》,这实际上是《史记》中唯一的一篇史官传记,且具备世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张强 《江海学刊》2004,(5):123-130
司马迁撰写古代史时采取了三种做法 :一是在撰写古代史时注意把“略渐”与详写变化统一起来 ;二是“略古”的目的是删繁就简 ,突出“详变” ,以历史变化观来揭示社会运动中富有规律性的内容 ;三是把古代史研究的重点放到春秋、战国时期。司马迁提出“发愤说”与身受李陵之祸相关 ,这一价值评判体系虽然涉及到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 ,但关注的重点却是现实。在叙述古代史的过程中 ,司马迁关心的重点有两个 :一是以帝王为中心改朝换代的情况 ;二是先秦学术思想发生和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在《史记》所叙的西汉史中,有大量天命神怪思想。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四类:君权神授论、祥瑞灾异谴告说、因果报应及相面说。其形成原因主要为:“天人感应”理论氛围的熏陶、对刘氏盛世王朝的礼赞、遭遇李陵之祸的心理影响以及司马迁史官思维方式的习惯。其中,“天人感应”理论是天命神怪思想的总体原因。  相似文献   

6.
杨宁宁 《社会科学家》2001,16(3):98-101
历来人们把司马迁复仇情结的产生归结于李陵事件,其实这只是他复仇情结产生的一个偶然因素,而在这偶然性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必然因素像儒家思想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与性格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7.
《快乐青春》2010,(6):36-36
司马迁一句话触怒皇帝,被处以极刑。他没有失落,呕心沥血,阅读了大量史料,遍访名山大川,历时数十载,终于完成了中华灿烂文化的不朽之作——《史记》。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经此大苦大难,司马迁也许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史官。  相似文献   

8.
《史记·李将军列传》后边附有李广的孙子李陵的传记,这是有关李陵的最早记载,是研究李陵和司马迁的宝贵资料。但是,后代学者大都怀疑它的真实性,其中,清代梁玉绳为集大成者。他说: 案,此下皆后人妄续也。无论天汉间事,《史》所不载。而史公因陵被祸,必不书之,其详别见于《报任安书》,盖有深意焉。观《赞》中但言李广,而无一语及陵可见。且所续与《汉传》不合。如族陵家在陵降岁余之后,匈奴妻陵,又在族陵家之后。而此言单于得陵,即以女妻之(原注:与《匈奴传》后所续同误);汉闻其妻单于女,族陵母,妻、子:  相似文献   

9.
太史公司马迁惨遭李陵之祸,身残名丧,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差里,演《周易》;孔子启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在《报任少卿书》中亦有类似的论述。后人把司马迁的这种文学思想概括为“发愤著书”说。  相似文献   

10.
略论司马迁的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萍 《齐鲁学刊》2000,(4):84-89
司马迁曾将自己的著史宗旨明确概括为“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而他在贯彻这一宗旨时 ,又表现出明显的道家思想倾向。在“究天人之际”时 ,司马迁以道家的天道自然观为宗镜 ,主张顺天而动 ,同时突出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扬弃了以天命为中心的神秘主义思想。司马迁强调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志在“通古今之变” ,而这又是对道家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于道家的批判精神、人格独立意识和抱朴守真思想 ,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成为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另外 ,在社会政治观、人生理想以及文章风格等方面 ,司马迁也颇得道家思想之沾溉  相似文献   

11.
<正> 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出版),选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文,对文中的字词语句作了非常精当的注解。但我们发现其中有一处断句和一处注释还应进一步探讨,故提出商榷。《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他的好友任安的一封长信。在信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叙说了自己遭祸的原因和冤屈,倾吐了遭受宫刑后的苦恼和愤懑心情,并且说明了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是想要坚持完成《史记》一书的创作。这封信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这一处断句和一处注释涉及到对司马迁遭祸因由的理解。请看下面这段原文的断句和注释:  相似文献   

12.
在《史记》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认为司马迁的道德观是进步的,他站在被压迫阶级方面,揭露与批判了封建道德的虛伪性。如有人说:“司马迁指出当时有两种道德,一种是有财富有权势的人的道德,一种是被压迫者被统治者的道德。”又说:司马迁之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律,居然敢于给道德范畴打上阶级对抗的烙印,这的确是前无古人的创见。”有人则说:司马迁“不仅区別了不同阶级的道德,而且是站在被压迫阶级方面猛烈的攻击压迫阶级道德,这是他的道德观点的非常进步的一点。”有人更说:司马迁“怀疑封建统治阶级所谓圣贤和所谓仁义道德。而从实际出发,‘已饗其利者为有德’,肯定了另一类人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与司马迁之“愤”刘振东山东曲阜师大中文系“抒愤”是《史记》的写作目的之一《史记》是司马迁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创造出来的,《史记》的价值之所在,就是司马迁的生命价值之所在。对此他有清醒的自觉,从他所谓:“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都大邑,...  相似文献   

14.
富民,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核心。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充分肯定,人们是要求富的。他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人们为追求财富而“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然而司马迁对求富的人并不是同等看待的。他所称道的首先是求富的人们中的“布衣匹夫”、“编户齐民”。《货殖列传》中主要写的就是编户齐民从事生产经营,获利致富的事迹。这些人从事农虞工商,地位低下,特别是商人,被称为“贱行”,汉兴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打击措施。司马迁却将他们中的富者跟王侯进行比较,认为“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是“素  相似文献   

15.
一《游侠列传》是《史记》的一篇奇文,太史公对游侠采取褒扬的态度,后世对游侠与《游侠列传》的评价则褒贬不一。大致情况可分两个阶段,解放前的论者多待贬意,解放后对游侠及《游侠列传》则以肯定赞赏为主调。班固指责司马迁的《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其证据之一就是“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①,从思想上与圣人的来否定《游侠列传》。解放前,历代评论者多附和班氏之论。董份云:“史迁道李陵之难,交游莫救,身受法困,故感游侠之义,其辞多激,故班固讥其进奸雄,此太史公之过也。”②进一步分析了司马迁写作此传的动机和根源…  相似文献   

16.
《闲情偶寄》是李渔非常重要的著作。在给礼部尚书龚芝麓的信中.他说自己:“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惜乎不得自展.而人又不能用之。他年贺志以没,件造化虚生此人,亦古今一大恨事。故不得已而著为《闲倩偶寄》一书,托之空言,稍舒蓄积。”从这段话的后半部分来看.《闲情偶寄》几乎是《史记》和《聊斋志异》一类百。但事实上,这部书和后两种书是完全不同的。司马迁撰写《史记》,既是秉承父业,也是在实现他自己的个人价值。儒家的“三不朽”之说决定了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的司马迁不可能不把“立言”看作是“经国之…  相似文献   

17.
李陵之祸对司马迁的正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生 《江淮论坛》2003,(2):131-134
李陵之祸象一次手术,使司马迁突破了儒家思想的陕隘性;它改面了<史记>的原貌,并最终使司马迁自杀.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是在有意识地写作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作品。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详细地总结了自己的写作过程和理论。《太史公自序》则从各方面记载了司马迁作为创作主体的详细情况,这不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文论史上都是不可忽视的珍贵资料。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史家眼里的文学还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种道德规范、宇宙哲理,以及历史经验的学术写作活动,但这种观念构成了中国古代对于文学写作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中或可窥见文学自觉的前奏。  相似文献   

19.
重评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评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陈桐生汕头大学中文系此前的《史记》学界普遍认为,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与“究天人之际”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命题,而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是一个与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相对立的社会历史进步发展的观点。有的学者从《史记》的编纂...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诸子中,荀况是第一个提出要“法后王”的。但是荀况的所谓“后王”究竟指的是谁?由于他没有给以明确的回答,所以历来争论很大。司马迁在谈到“法后王”时认为:“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史记·六国年表序》)唐人杨倞根据司马迁的“近己”之说,把“后王”解为“近时之王”(《非相》杨注)或“当今之王”(《不苟》杨注)。此后,虽然有人赞同这种说法,但也有表示异议的。清人刘台拱就认为:“后王谓文、武也,杨注非。”(《荀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