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启蒙、救亡与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桂起 《东岳论丛》2011,32(5):108-113
启蒙与救亡是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建构的重要驱动力。启蒙意识的确立是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独立社会力量登上中国社会及文化变革舞台,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它带来了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引导他们走向了争取新的人生价值与人格独立的道路。救亡意识在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过程中既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又成为建构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独特性的重要因素。它促成了知识分子精神内涵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启蒙与救亡的双向运动,共同培育了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是以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为前提的。在全新的社会制度下,知识分子虽然在理论上与工农兵具有法律上平等的社会地位,但在现实中他们又不得不接受"人民"的改造。在工农群众面前,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知识分子的"道德自卑"和强烈的罪恶感。因此,自觉地向工农兵学习,成为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获得道德救赎的唯一出路。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的情感认同是一个时代的选择,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义务和道德职责。  相似文献   

3.
俄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有着明显差别。俄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是关心社会问题和国家命运,具有批判精神,同情劳动人民。他们在俄国现代化进程中,较早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明和思想,当他们以西方文化视野观察俄国落后的专制制度时,产生了强烈的批判意识。他们与政府对立,以人民利益的代表自居,希望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但这不仅没能得到专制政府的认可,也没能得到依然保持着传统思想的民众的支持,在国内陷入孤立。俄国赶超型现代化的特殊历史进程,使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存在着许多致命的弱点,充满了矛盾性和乌托邦性,在其思想深处还没有完全摆脱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社会心态可以概括为 :从怀疑、等待、观望的态度到认同、信任和接受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 ;从对新中国满怀希望、欢心鼓舞到渐生自卑感再到原罪感、负疚感 ,从而主动参与思想改造 ,以求自救。究其原因 ,一是剧烈的社会变革 ;二是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主义诉求 ;三是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知识分子问题是列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他在领导苏俄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从世界观、生存方式、政治取向出发,科学揭示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归属,高度评价了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并对知识分子的使用与改造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制定知识分子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维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第一次作为具有某种独立性的先进政治力量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掀起批判与改造封建专制制度及思想文化的社会改良运动。维新知识分子首先总结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失败在于政治黑暗腐败,主张引进西方君主立宪政体进行变法维新,但因受传统制约,采取了"托古改制"的变革模式。其次,开始批判传统价值观念体系,倡导人性解放。再次,初步认识到国民素质低下导致社会政治落舌,提出改造国民素质的重大课题,将维新运动推向深入。维新知识分子群体促进了中国社会政治及文化的近代化,与此问时,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人格心态、参政模式、道德观念及行为方式,也初步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但是,由于他们受传统经学意识、功名意识影响,对西学普遍缺乏系统而深刻的理解,又过于崇尚理想主义,因而变法既不彻底且以失败告终,知识分子群体也未能实现彻底转型。  相似文献   

7.
张浩 《理论界》2010,(3):107-110
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领域内的一项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知识分子通过思想改造,清除了原有的资产阶级及封建残余思想,适应了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考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过程并对其作出客观评价,对当今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沈志华 《社会科学》2006,7(8):80-102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同时,1956年初中共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对建国以来的知识分子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以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但是,对于如何看待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这个根本问题,党内仍然存在不同认识,特别是在调查和调整中没有提出并解决知识分子最为关注的两个问题:消除以往政治运动造成的不良后果,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其结果,既给这次政策调整,也在知识分子心中留下了遗憾。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都曾作过精辟的论述。早在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强调指出:“我国的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凡是真正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知识分子,我们都应给予信任,从根本上改善同他们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使他们得以积极地发挥他们的才能。”“为了适应新社会的需要,为了同工人农民团结一致,知识分子必须继续改造自己,逐步地抛弃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树…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是知识分子,特别是理工科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新中国五十年培养的知识分子基本实行统招统配的方针,国有企业就成为安置理工科知识分子的基地和储备库。而一些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在不断向社会提出知识分子需求的同时,更投入巨额资金培养企业自己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资本和财富。因此做好企业知识分子工作是事关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做好企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则是企业统战工诈的重点。一、国有企业知识分子的特点和他们的地位、作用知识分子从…  相似文献   

11.
日本由前近代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历史意识勃然兴起,一部部以“万国史”冠名的教科书和历史书籍鱼贯而出,载述着知识分子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知。甲午战争后,日本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这一政治观念支配了知识分子看待世界历史的眼光,他们亟需改写“万国史”,将日本史纳入世界历史,阐发日本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与“帝国日本”的崛起相伴而生的,是日本人愈加汹涌澎湃的“世界史”意识。他们将“国家”的历史与“世界史”连接起来,通过解释“世界史”来争夺历史的主导权和文明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一、知识分子宪法地位的初步确立我国知识分子的宪法地位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清朝末年到中华民国有过一些宪法性文件 ,但大都是抄自外国的 ,虽有大量冠冕堂皇的词句和慷慨大方的许诺 ,却是永不兑现的空头支票 ,他们的宪法只不过是装饰门面而已。因此 ,在他们的宪法性文件中处于受压迫受剥削地位的阶级的宪法地位无从谈起 ,知识分子的宪法地位也自然无从谈起。但是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建立新型民主制度而斗争的过程中所制定的一些人民民主的宪法性文件中 ,知识分子的宪法地位开始有了体现。 193 7年《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3.
四川近代知识分子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中国封建主义的解体,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这两个过程进行的。四川近代知识分子的产生晚于江浙等沿江,沿海地区,大约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后。20世纪初年,四川近代知识分子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近代知识分子群,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四川近代知识分子群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他们政治觉醒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面对危机、挑战,进行不断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苏奎 《北方论丛》2018,(1):72-78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土地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运动,而中国共产党的土改政策路线是依靠深入乡村的土改工作队来执行的.土改工作队在改变乡村的同时,也受到土改运动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土改工作队员在此过程中的锻炼与改造,尤其是知识分子出身工作队员.土改运动不仅仅是社会运动,更是一个触及人思想的运动,各阶层人物在外力的冲击下,都要改变惯性意识的运行轨道.土改文学的丰富性就在于对身处其中的人物思想意识及其演变的展现,这在对知识分子的描写上体现得尤为鲜明.  相似文献   

15.
周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站到社会主义这一方面来,同广大人民在一起,就能够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运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发挥他们的专长,受到人民的欢迎。当然,他们要进一步彻底地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决裂,真正掌握工人阶级的世界观,那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这是对旧知识分子全面的看法,发展的看法。是党和国家一贯执行和继续执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政策的总出发点。毛主席在十年前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明确地指出了,人民内部的民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之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当我们仔细考察,即可发现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那就是,当时那些叱咤风云、活跃于政治舞台和思想前沿的英雄,几乎全是知识分子。他们催动了两千年来停滞、僵化的社会,把鸦片战争以未饱受屈辱的中国历史变成蓬勃向上的、充满希望的历史。知识分子积极引进外国新文化,以文化、学术救国。他们在将传统文化改造、转化为现代文化的同时,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先进的爱国知识分子给中国社会带来无限生机。他们像灿烂的群星,照亮了中国的光明前景。在众多英雄中,有一位极为独特…  相似文献   

17.
杜玉梅 《东岳论丛》2006,27(5):193-194
“狂人”是第一个有现代人格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启蒙形象。“小林”是当代知识分子反启蒙形象的代表。二者表现出迥异的文化定位与自我认同。在张扬个性同群体意识的冲突中,他们表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与尴尬悖谬,由此演绎出中国知识分子在百年变革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命运和精神境遇。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于1951年秋冬之际发起了一场对知识分子(主要涵盖面为原国统区内的文化人)的思想改造运动。新的执政党认为,知识分子有“原罪”:知识分子一般出身于地主及小资产阶级家庭,这种“剥削阶级”的出身不可避免地在他们的思想言行上留下烙印,所以知识分子“要为新中国服务,为人民服务,思想改造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众多知识分子怀抱“职教救国”理想和信念,希望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拯救国家,振兴民族。这些职教知识分子虽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但是他们寄予“救国”厚望的职业教育在现实中还是遭受到了“学”“用”脱离、传统观念鄙薄职业教育、外来理论难以适应本国需要的境遇。  相似文献   

20.
论五四知识分子群体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国知识分子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初期,继维新、辛亥两大知识分子群体转型之后,面对辛亥革命失败、复辟势力与尊孔文化的泛滥,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五四知识分子群体开始探索新的救国道路。首先,他们比较彻底地批判了维护封建专制的儒家传统文化,对传统伦理道德及其价值观展开了批判,揭示其“吃人”的本质,提出以个人本位代替家族本位,确立新的价值观念。其次,把批判改造目标伸展到民族心理、性格与行为层次,提出社会变革必须把改造国民性作为根本任务之一,使中国的近代化运动提升到新的层次。再次,五四知识分子在改造社会国民性的同时进行了自我改造,实现了自我的同步转型,同时,他们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促使大批知识青年走上新的生活道路,一代新型国民不断生成。虽然五四知识分子群体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遗留下一些问题,但就近代意义而言,他们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