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项建设成果的取得、巩固和继续推进需要政府、企业乃至其他社会组织的密切合作.农村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能够实现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还能够在培育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构建安定和谐的村庄新秩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侵权行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行动选择受到村庄权力结构、村庄类型,特别是乡土精英的深刻影响,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和普通农民三层次主体的行为互动是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形式;观念、利益、理性是农民行动的内在逻辑,农民从生存理性到发展理性的转变及农民自身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前景;农民本位的新农村发展观是对新农村建设之路进行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村庄合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具有重要影响。依安县丰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的思路,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农民受益,多方共赢的"丰林模式",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以依安县丰林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探讨丰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合并的实践,总结其启示,以期为村庄合并建设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化内涵丰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下,虽然影响力遭到消减,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仍然有不容小觑的影响作用;同时新农村建设对乡土文化也具有或强化、或弱化的态势。鉴于乡土文化的根基较新农村建设更深厚、农民的观念意识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的关键作用,故将乡土文化作为自变量,科学辨析乡土文化的作用力,以客观地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为当地政府执政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世界各国发展规律来看,城镇化过程必然伴随着一种对农村的重构过程,然而国内学者对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却存在不同看法。文章基于对皖南东镇新农村建设历时性经验的跟踪观察,发现当地新农村建设采取的是一种能够充分发动农民的社会动员模式。这种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动员模式之所以可能被推广:一方面,是因为自上而下的政策撬动和动员技巧的应用;另一方面,则是村庄社会规范自下而上的支撑性作用。东镇的经验说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动员模式具有明显的村庄共同体再生产的治理正功能,具体表现在:乡村宜居化与村庄人气的恢复,村庄公共空间的再造与乡村文化的复兴,村庄治理能力的加强,以及农民合作意识的提高。所以,对于像东镇这样尚有活力的村庄而言,国家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以普惠性为原则,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为归属。  相似文献   

6.
社会评价广泛运用于社会发展项目尤其是投资项目中,但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领域。新农村建设中社会评价的缺失导致农民的能动性不被重视,农民的潜力未被激发,农民朴素而有效的乡土知识被漠视,还可能引发行动失范和制度堕距等方面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入社会评价,是新农村建设的思维转向,更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生活品质集中显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农民生活品质实际上可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可以将新农村建设的评价由外部走向农民本身,结合农民对自身生活品质的评判,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因此,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与新农村建设具有内在联系.而农民生活品质包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生活品质五大层面及其具体评价指标,并结合指标的权重,共同构成了农民生活品质的综合评价体系.1 029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的调查访谈,为这些具体指标提供了客观统计数据以外的农民主观认知及意愿.在着眼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以提升经济生活品质推进生产发展,以提升环境生活品质推进村容整洁,以提升社会生活品质推进生活和谐,以提升文化生活品质推进乡风文明,以提升政治生活品质推进管理民主.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辽宁省法库县冯贝堡村进行的访谈和对400份面向农民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从基层农民的视角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状况,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有关主体、主题和主导的问题,指出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和谐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极其丰富,新村建设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推进新村建设,必须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科学合理地进行村庄农房规划,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循序渐进,逐步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民合作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让农民合作并组织起来,对于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农村有着重大意义.学界对农民合作的研究可以分成"对传统农村社会中农民合作的研究"和"对当代农村社会中农民合作的研究"两个部分.他们既有一定的承续关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对农民合作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将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民合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对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坚持农民主体,村委主导,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应正确定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当务之急是抓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根本之策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西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关键之举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及成因,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民素质教育,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规范制度及其创新等一系列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对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实现西部农村现代化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政府与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农村建设中明确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定位,让政府与农民各得其所,各展其能,这对于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新农村建设应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但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是有利有序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它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15.
教育如何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有效作为,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个新课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要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本文以句容市的发展思路和措施为例,谈谈如何全力推进教育和谐发展,全面服务新农村建设,让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新作为、大作为。  相似文献   

16.
农村成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有利于农村科技进步与技术推广,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整体提高农村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扬中市应通过发挥成教中心校的辐射源作用,加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实验,构建农村成人教育的新格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扬中市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宋清信 《金陵瞭望》2007,(23):72-7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从而使农业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的发展局面。当前的当务之急,是把农村村庄综合整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因为村庄综合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是立足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生育文明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育文明有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是农民实现生活富裕的坚实基础.生育文明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据此,提出6条目前农村生育文明工作中助力新农村建设的要点.  相似文献   

19.
农村成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有利于农村科技进步与技术推广,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整体提高农村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扬中市应通过发挥成教中心校的辐射源作用,加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实验,构建农村成人教育的新格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扬中市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在梳理学术界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必要性、规划编制的原则与思路、规划模式的多样性、村庄规划以及规划实施进展与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介绍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的研究概况.主要观点包括:(1)新农村建设应该依据各地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差异加以分类指导,坚持符合实际、体现民意、因地制宜的原则;(2)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着眼,综合谋划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3)新农村建设规划应体现农村特色发展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发展模式;(4)产业发展规划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需要把产业规划和村庄规划结合起来统筹谋划;(5)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广泛征求民意,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履行合法审批程序,体现科学性和严肃性;(6)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标本兼治、稳步推进,防止“形象工程”,避免急躁冒进,着力解决影响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