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仁玕,以他在后期太平天国的重要地位和他制订颁行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而成为史学界关注的一位历史人物。然而较长时间以来,由于我们过多地把眼光集中于洪仁玕经济改革(而不是全部改革)的具体措施上,而同时又以其是否挽救了太平天国的失败来衡量其价值,某种程度上只将《资政新篇》视为不切实际的空想,贬低了洪仁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今天,通观洪仁玕的全部改革方案,走出太平天国的圈子,从整个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查,洪仁玕在中国首倡近代化,设计并实施近代化的功劳是不可湮灭的。他的努力,连同他的失败都在客观上刺激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洪仁玕是太平天国后期一位重要的首领人物,也是近代中国一位首倡对外开放的有识之士.在他主持太平天国后期朝政时,秉承传统文化的影响和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不断渗入,他撰写了《资政新篇》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史名著,表明他对中西文化进行了优化的选取和对策,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中西文化观.本文仅就洪仁玕西方文化观问题作些探讨和反思,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用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以后,为了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努力向西方学习。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洪仁玕就是其中之一。他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中西文化,用以拯救中国。本文拟就洪仁玕的中西文化观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史若干问题断想关威《资政新篇》表明太平天国要发展资本主义吗?《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由天王洪仁提出的改革计划,是中国最早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之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提出的,这...  相似文献   

5.
林环 《天府新论》2000,(6):84-87
洪仁玕是早期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家的杰出代表,《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的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发展资本主义的完整纲领,从政治、法律、经济上提出了具体的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张,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治理想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历史进步的总趋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1859年4月,洪仁玕由香港辗转到达天京。不久,他向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进呈了《资政新篇》这个极其重要的系列资政书和其它革命文书,主张“革故鼎新”,建立“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并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与番人并雄”的新思想。在洪仁玕的著作中,“新”字显得十分突出和珍贵。这个新思想集中地表现在他敢于面对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中国这一客观现实,大胆地提出了多方面的改革措施,不仅要达到“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而且还要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并与国际社会并立竞存。这个新思想的价值就在于他为当时的中国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一条正确的道路。中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曾有许多文章论及。但是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与太平天国的关系少有深论,同时对《资政新篇》与太平天国的关系还存在一些争论。①本文对洪仁玕和容闳的思想及其意义略作比较,以求正论。  相似文献   

8.
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仁玕撰写的《资政新篇》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准。太平天国内部学习西方的代表性人物并不是洪秀全,而是洪仁。但洪仁对西方的认识仍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还不能够既认识到西学的先进和学习西方的必要,同时又能洞察列强在华的险恶用心。另一方面,洪仁始终对儒学持温和态度,主张糅合儒耶(中西)。从香港投奔天京后,环境的改变直接导致了洪仁新旧观念的此消彼长,具体表现为其旧有的忠君思想和宗族意识的日益膨胀。  相似文献   

9.
一 《资政新篇》作者洪仁玕,号益谦,1882年出生于广东花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学经史,曾五试秀才,不第。太平天国革命前夕,曾与族兄洪秀全共谋革命。金田起义时,因病未能参加。以后几度试图投身革命,均未能如愿。直到1859年,才到达天京,成为太平天国后期革命领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般中国近代史著作和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论述,曾经都把冯桂芬放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范畴里。但1956年王栻先生写的“冯桂芬是不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改良主义者”一文,认为冯桂芬的《校邠卢抗议》,“只能代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得到初步发展,因而改良派还没有从洋务派分化出来以前的思想”。这就是说冯桂芬的思想属于洋务派。因此近两三年来,有关论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发展的文章中,就很少看到冯桂芬的名字了。冯桂芬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虽然不占重要地位,但就中国近代思想史发展的环节,特别是就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发展的过程来看,他的思想体系到底属于洋务派还是改良派,仍不可不论。这里关系到如何理解一种思潮产生的最初形态。约在十九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交叉中,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两本引起人们重视的书,一本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一本是冯桂芬的《校邠卢抗议》;前者是向太平天国革命政权提出的政治革新主张,后者是准备为清朝封建统治者采纳的政治改革主张。两者的政治立场是对立的,而主张学习西方、改革中国旧政的精神,却有相同之处。侯外卢同志曾经论证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改良主义思想,颇有道理。但是洪仁玕是要求太平天国革命政权的革新,和冯桂芬要求清政府的改良不可同日而语,同时要求革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正> 在太平天国诸多文献中,《资政新篇》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之一.对这一重要文献,史学界过去主要是从太平天国自身思想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较少将其置于更加广阔的历史时空之中,探讨它与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思想历程的关系.事实上,《资政新篇》与西学东渐关系十分密切,它的诞生、成就及其命运无不鲜明地体现了当时西学东渐的历史性特点.将这一关系加以厘清,有助于进一步说明《资政新篇》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特殊的意义.一《资政新篇》由后期总理太平天国朝政的精忠军师、干王洪仁玕制定,由天王洪秀全旨准刊刻颁行.  相似文献   

12.
洪仁 (182 2— 186 4,广东花县人 )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封干王 ,任军师 )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论述的是其政治思想的形成、主要表现 ,并就 15 0年前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如果不是失败而是胜利的话 ,中国的政局走向会不会如同有人所说的将要出现类似“欧洲中世纪神权政治黑暗时期”的那种局面的问题 ,发表一些不同的看法。不当之处 ,请同志们多予批评指正。洪仁政治思想的形成洪仁生长的时代 ,正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的尽头 ,而西方列强复于此时挟其坚船利炮汹汹而来之…  相似文献   

13.
<正> 我的朋友钟叔河主编了一套《走向世界丛书》,介绍我国近代史上的先进人物向资本资主义学习的事迹,为研究我国近代史立了大功,影响很好.但是,在这套丛书中,没有将近代史上走向世界的先驱,而且是农民阶级的代表人物洪仁玕编入,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也许是洪仁玕缺少像容闳、郭嵩焘、黄遵宪那样的直接介绍资本主义的著述,而只有《资政新篇》,单薄得很.然而,中国农民阶级走向世界,引进资本主义,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创举,恐怕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它的意义非凡,值得大书特书.下面,我们谨就这个问题,并结合史学界的某些认识,作几点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开玺 《河北学刊》2003,23(3):168-173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正是西学东渐时期。就文化的表现形式而言 ,太平天国领袖不可避免地带有中西文化扭结的特点和西方文化影响的表征。然而就文化的阶级属性或本质而论 ,农民当属封建文化的载体 ,他们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疏离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即折射出太平天国这种既扭结又疏离的文化倾向。 186 1年《天朝田亩制度》的重颁 ,是太平天国农民领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回归和对西学的反动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开始时期,洪秀全学习、借鉴基督教,创立了拜上帝教,其要在人间建立天国;洪仁玕进一步提出建设资本主义国家的蓝图,欲"与番人并雄".他们都坚持"洋为我用"、独立自主、友好往来的原则,坚决反对外国的侵略,维护国家的权益和民族的尊严.  相似文献   

16.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后期颁布过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前者的核心是试图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其亦中亦西而又不中不西的“天国”理想,留下了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时代痕迹;后者的重点则因向往发展近代西方的资本主义,成为那个时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经典性文献。从制定《天朝田亩制度》到颁布《资政新篇》,反映了太平天国中西文化观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轨迹,也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碰撞和交融的行进历程,其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足迹和认识、接纳西方文明的心路历程,对后人继续探索救国之路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最早提出中国近代新闻体制的构想,设计了一整套官办兼民营发行的办报体制,提出了新闻馆(官办)、新闻官(把关)、准卖新闻篇(民营)、设暗柜(内参)等一揽子规定.因早于1906年"预备立宪"时的大清报律,事实上成为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政府主导新闻体制的构想,与林则徐、魏源、王韬、郑观应诸家之具体新闻事业思想的内涵完全不同.洪仁玕新闻体制构想的超前价值一直被新闻史家所低估.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吃尽了落后就要挨打、贫穷遭受欺凌的痛苦,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前仆后继,流血牺牲,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强占的香港,成为最早实行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地方,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资本主义文化思想在东方存在和传播的据点,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成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认识西方、了解世界、探索救国道路的窗口。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最早参加拜上帝会的洪仁,无法在广东家乡立足,逃避香港。1859年,从香港辗转到达天京(…  相似文献   

19.
王明前 《学术论坛》2022,(2):103-116
对太平天国科举制度的考察应该以其教育制度的整体框架为背景。由此观之,太平天国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基础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也只局限在宗教意识形态一隅。太平天国前期,科举制度没有建立在基础教育制度之上,这反映了太平天国只满足于依靠科举暂时取一时人才之需。洪仁玕在规范科举考试形式的同时,并未以此为契机科学规划基础教育制度。太平天国后期,科举制度虽然基本落实了洪仁玕的制度性规划,但考试内容仍然以基督教内容为主,并没有折射出新的时代精神。太平天国尽力发挥乡官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乡官掌握社会资源的有利条件,动员文人参加科举,产生了一些良好的社会效果。尽管如此,后期科举制度仍然如前期一样,由于缺乏基础教育制度的支持,而流于一般行政事务的铺陈。  相似文献   

20.
周妤  梁杏茹 《船山学刊》2005,(1):189-193
洪仁玕和冯桂芬能够分别从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和晚清封建政权的立场上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具有时代性和综合性。他们的思想代表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前夕中西文化观的最高水平,是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潮和戊戌维新思潮的先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