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与未来劳动力供给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对未来劳动力供给进行准确预测判断将有利于我们未来就业政策、现实人口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的科学制定,也是对未来人口与经济形势准确判定的依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劳动参与率年龄模式变动以及受教育水平提高影响的基础上,对未来劳动供给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如果不考虑65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到2016年将达到从业人员的高峰7.58亿,其后持续减少,到2050年前后减少到6.4亿;如果考虑65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我国的就业高峰将出现在2022年前后,到2045年以后,劳动力供给将大规模减少。届时劳动供养人口将会大大增加,这必须引起当代人在规划人口发展时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1982~2050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参与率是影响劳动力变化的三要素之一。它一方面具备相对稳定的模式,另一方面又受到一系列个人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文章基于普查数据,着重分析了劳动参与的年龄模式和主要影响因素,并预测了未来劳动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中国劳动参与年龄模式正趋向于稳定的倒U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城乡差异。回归结果表明,高中以上受教育程度可大大提高劳动参与,特别是女性的劳动参与,表明人力资本是未来劳动力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预测结果显示,劳动力规模10年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负增长,同时中老年劳动力的比重也会大幅上升。对此,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减轻劳动力变化所带来的震荡。  相似文献   

3.
退休年龄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雄 《西北人口》2009,30(6):23-26,36
自1951年以来。中国的退休政策并未随着平均寿命、经济发展等情况的变化做出大的改变。每年有成千上万的老年劳动者,在其仍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因为政策的规定离开工作岗位。过低的退休年龄使得我国的劳动参与率被潜在的低估,如果调整现行退休政策,将修正劳动参与率、减少“人口负债”期问题、缓解未来养老金收支失衡压力和挤压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4.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女性照料者的家庭照料负担日益加重.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9年数据,利用两阶段残差介入法探讨从事家庭老年照料活动对女性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老年照料与女性劳动参与决策之间存在内生性,忽略内生性会低估照料责任对劳动参与率的负向影响;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预测值替代法会高估照料父母公婆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负向影响程度;两阶段残差介入法是解决非线性模型内生性的有效且一致的估计方法,女性从事家庭老年照料活动使劳动参与率显著下降12.46%;这种对就业决策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城镇女性、与父母公婆同住以及兄弟姐妹数量少的女性中表现的更为严重.文章的结论为我国制定支持家庭老年照料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章研究老龄化背景下中国未来劳动供给的变动趋势及其经济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将不同年龄劳动者在劳动效率方面的差异纳入劳动供给要素的考察范围,定量评估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总量、有效劳动总量的变动趋势及其对劳动力要素价格、经济产出及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有效劳动供给在达到峰值后的降速将快于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的变动,且更具波动性;在以有效劳动衡量劳动供给变动的模拟情景下,21世纪上半叶中国GDP增长率的降速将快于只考虑人口总量或劳动力总量变动的情景;若只考虑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而忽视不同年龄劳动者在劳动效率方面的异质性,则有可能低估未来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我国劳动者劳动时间变化趋势及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殷 《南方人口》2009,24(3):57-64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在社会转型期里,作为我国经济重要支撑的劳动力资源也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征。本文重点探讨了劳动者劳动时间的两个维度:劳动年限与劳动时数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分析我国劳动者教育水平与劳动时间的关系,进而分析我国劳动者劳动时间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王玥  王丹  张文晓 《西北人口》2016,(2):107-113
通过构建家庭效用函数模型,论证了家庭收入增长中女性收入对家庭生育决策的影响,说明了随着女性收入的提高,会降低生育率。进一步,通过引用女性劳动参与率、受教育程度及就业方式作为女性收入对生育率影响的中间变量,再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女性劳动参与率、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率有着负向的影响,而女性非全日制就业方式对生育率有着正向的影响。再进一步,对亚洲各国生育政策的调整进行国际比较,探讨生育政策的具体措施与影响女性收入的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中国目前的生育水平提出两方面的建议:硬政策的完善和软环境的支持,以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劳动供求态势变化、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劳动供给和需求态势的变化,认为我国无限劳动供给时代已经结束,"招工难"具体地反映了劳动供求形势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这一变化虽然并不意味着劳动力数量绝对短缺,但意味着劳动者工资只有实现合理增长才能保持劳动力资源充分供给。综合劳动供求变化,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和问题,认为虽然从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城镇失业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但劳动力市场形势并不令人乐观,实际失业率水平仍然较高,同时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为实现充分就业,我国仍然需要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同时需要改善就业质量,让劳动者更加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供给是经济增长的重源泉之一.文章将劳动力供给因素分解为总人口规模、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劳动参与率的乘积,并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在理论模型推导的基础上,利用中国1978 ~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供给因素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作用,其影响程度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小于物质资本,但远高于人力资本的影响和贡献;(2)构成劳动力供给规模的3个组成素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同方向影响,三者的产出弹性和贡献度按照大小依次为:总人口规模、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劳动参与率;(3)近年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被总人口规模增加的正向作用所抵消.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奉莹 《西北人口》2005,(4):47-49
本文从我国现状出发,以劳动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对我国劳动力供给产生的影响,并在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劳动力供给质量,以及家庭劳动供给决策三个方面作了具体说明,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规模、家庭财富、受教育程度等影响劳动供给行为的因素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就业政策的制定和相关福利政策的实施都有较大影响。运用来自29个省市6675个城市家庭、8771个居民的调查数据对我国城市居民劳动供给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劳动供给曲线整体上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随着工资上涨,劳动者工作时间随之增长,但是工资弹性仅有0.52,处于缺乏弹性的区间;分类型看,女性、户主、受教育程度较低者工资弹性较大,对工资变动更加敏感;女性、户主、受教育程度较高者收入弹性更大,对收入变动更加敏感;分年龄阶段看,18—30岁的新生代劳动力工作时间受工资和非工资收入影响均不显著,31—45岁的劳动力比45岁以上劳动力工资弹性和收入弹性更高,对工资和非工资收入更加敏感。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细化实施就业政策和制定相关福利政策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贵富 《人口学刊》2016,(1):95-107
本文利用CHNS面板数据和随机效果probit模型,主要从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变化方面分析我国城镇劳动参与率和长期被雇佣率的决定因素。实证结果显示:首先,正规教育会提高劳动参与率;教育程度高的成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较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上升降低劳动参与率;第二产业就业占比的上升会提高劳动参与率。其次,接受正规教育年数的上升会提高长期被雇佣率,而且提高的幅度越来越大;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教育程度越高长期被雇佣率越高;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的上升会提高长期被雇佣率;第二、三产业就业占比的上升会降低长期被雇佣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CHARLS数据,研究了我国中老年人的劳动供给特征,发现:影响农村和城市的中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因素存在显著差异;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劳动收入对劳动供给都有正向的影响;从我国目前的阶段来看,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不存在的;非劳动收入对农村和城市的中老年劳动者劳动供给的影响都存在"门槛效应",但是具有不同的特征,即在农村劳动供给与非劳动收入正相关,而在城市二者呈现"V"型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估计了子女数量对已婚女性劳动供给、工作时间投入和工资水平的影响,并通过采用工具变量法和赫克曼两步法(Heckman two-step)解决了回归分析中子女数量的内生性问题以及工作时间和工资方程中存在的样本选择问题,第一次全面考察了中国城镇和农村已婚女性生育率对其劳动供给行为和工资水平的因果效应。实证分析表明,生育子女数量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城镇已婚女性的劳动供给,并且显著降低在业女性的工作时间投入和工资水平。生育子女数量的增加对农村已婚女性是否参与非农就业没有显著影响,对参与了非农就业女性的工资也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显著降低了其工作时间投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当前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分析,可以判断目前刘易斯拐点还没有真正到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劳动需求将会不断增加,而持续的低生育率将会导致未来劳动供给减少。为了对未来劳动供需关系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判定,采用生产函数法,设计高低两个未来经济增长速度方案,在给定经济增长速度下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未来资本存量的增长,结合对TFP给出相应假设,测算得到未来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已有的劳动供给预测结果,即可预测我国未来劳动力供求的第一个刘易斯拐点将在2015~2020年前后出现。因此我国未来宏观经济发展应该适应未来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  相似文献   

16.
廖宇航 《南方人口》2022,37(1):54-67
不可预期的疾病是45岁以上中老年劳动者经常面临的健康风险冲击.个体的健康风险冲击将会对配偶的劳动供给行为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配偶为了照护患病个体将会减少劳动供给;二是因患病消费增加,收入减少,配偶将会增加劳动供给.本文采用中国健康和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8纵向调查数据实证检验这两方面的效应.本文研究发现当女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静态模型、比较静态和动态模型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结果发现,<劳动合同法>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维护市场公平交易,而且并不必然会导致失业率升高;它更加有利于遵纪守法的经营者、有利于促进落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工短缺".事实上,<劳动合同法>起到了鞭策落后、鼓励先进的作用,最终维护了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美国健康与退休研究数据和多种计量方法研究代际财富转移、时间转移与中老年女性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以及代际转移在子女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中老年女性更可能通过参加工作来对子女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在保持其原有工作量的条件下,牺牲闲暇时间照顾孙子女。此外,与儿子相比,她们更可能向女儿提供财富和时间转移;与继子女相比,则倾向于向亲生子女进行转移。  相似文献   

19.
周梅妮  张振威 《西北人口》2008,29(6):108-111
本文针对我国劳动力过剩的现状。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通过超边际分析方法。论证了只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就能将劳动力过刺的压力转变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劳动人口数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正面影响意义。从而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为了从宏观经济层面分析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迅速下降的深层原因,本文综合利用各人口、制度、宏观经济等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向量自回归等模型,从同期和滞后两个方面来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得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制度变革、失业率上升、劳动力供给增加是中国劳动参与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